?“我們的信息化項目原先是基於傳統IT架構的,擴容性非常受限,硬件系統上軟件和硬件都要配套。”
“現在整個系統全部在雲上,全市的資源都是開放的,我們只要管好應用池和軟件。如今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服務能力已經有了顯著增強。”
這是幾天前,在浙江省衢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聽到的壹番話。在衢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總工程師顧聞看來,以往傳統IT設備的局限性正在被雲計算所打破,企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標配正在向雲轉變。
無獨有偶,在和吉利 汽車 集團CIO王健交流時,他也談到了類似的話題。吉利目前正在將碰撞仿真結果與VR(CAVE系統)結合,依托強大的HPC資源構建了吉利 汽車 安全體系,“目前的依托HPC系統與軟件的匹配調優,效率提升了20%左右;任務排隊時間縮短了3倍左右;整個開發周期也大幅縮短了。”
有人會說都2020年了,雲計算、大數據早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了。但是在了解到中石化、中國郵政、攀鋼集團、新華書店和12306,以及包括衢州、杭州、九江在內的多個雲計算項目後,妳會發現雲的勢能正開始在傳統行業、政府部門的管理服務中顯現出來。而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雲計算正在讓物理機從企業端加速消失。
雲計算得以廣泛應用,壹方面是因為傳統IT基礎設施普遍存在的成本和管理維護難題,另壹方面源自企業、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提升。
不過,從輿論的聲音來看,對於將企業(政府)的基礎設施遷移到雲端,壹部分觀念是認可和支持的。但也有壹部分觀點認為,雲計算在壹段時間內無法取代傳統IT基礎設施,兩者之間仍需要平衡很長時間。
那麽,來自壹線的企業用戶、第三方機構又是如何看待這壹問題的?
在和衢州市大數據管理局的總工顧聞交流時,他提到了壹個感受明顯的變化,就是“煙囪”的消失。以往衢州市各個委辦局之間的數據是無法***享的,因為大量的系統都散落在各個部門、區塊自建的信息中心,形成了信息孤島。而現在基於雲的能力打破了這些壁壘,“整個系統全部部署在雲上,實現了數據的***享,也就是從底層上打通,帶來了整個數據使用的便利。”顧聞強調,曾經部門“煙囪林立”的情況,現在已經不見。
對於大型企業而言,過去20年的信息化技術建設,主要是投入在了服務器、交換機、數據庫、ERP等等軟硬件上面。於是乎,這也造就了過去數十年IBM、甲骨文、SAP、EMC、HP等 科技 企業的輝煌。但是隨著雲計算的到來,妳可以看到這些巨頭也是最先衰落的壹批。
?多家研究機構指出,基於雲計算在硬件成本、場地成本,管理成本和網絡成本方面的優勢,企業采用雲計算後,綜合成本能夠下降10~30倍。
根據IDC的調研報告還可以發現這樣的趨勢:目前雲計算在全球IT基礎設施中占比超過50%,雲計算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為市場主導者;雲計算服務商成為服務器、網絡、存儲等硬件的主要采購方,硬件設備正在從企業端消失。而埃森哲的報告也指出:企業更多向技術要增長,目前數字化轉型投入比過去10年更多,但主要流向雲計算、數據智能、中臺等建設。
如果從09年阿裏掀起的“去IOE”浪潮算起,這場國內傳統IT業的交接棒也開局了10年。而最近幾年,在傳統行業逐漸接受IT基礎設施雲化的同時,政企市場的經營管理理念,也從類似交水電費壹樣地按需購買算力和存儲,進而向數據智能、中臺、智聯網、AI的實踐及方法論開始探究。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也不是亞馬遜、阿裏這樣的企業用雲革了傳統IT的命,而是傳統行業、政府部門、公眾在數字經濟發展中自發地產生了變革需求。政府要把數據打通並且跑起來,避免市民無謂的跑腿;而央企要做智能和創新、民企要向技術要增長,這些需求的基礎都是雲技術。可以說,對於絕大多數企業而言,繼續觀望和遲疑也就等於放棄了生存和發展的機遇。
反過來看,作為國內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如今超過80%的中國 科技 企業、超過壹半A股上市公司、超過38%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都“跑在”阿裏雲上。當運營商、銀行、政務、央企等傳統行業開始全面擁抱雲計算,阿裏雲究竟能為他們起到哪些助力?
“向雲遷移的過程,需要大家觀念的轉變。我們原有硬件系統的雲化都是滾動地發展,不是說上雲之後就壹刀切,這需要循序漸進。”顧聞總工說起當年的系統遷移,並不忌諱“陣痛”壹詞。
雖然今天衢州市的老百姓可以通過壹證通辦、壹網通辦等服務享受到極大的便利和效率,但這並非是壹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幾年前的頂層設計、協調溝通、逐步遷移、數據打通、系統搭建等過程,壹步壹步轉過來的。
用顧聞的話說,早在2014年,市裏所有的硬件采購基本上就不批了。“在我們項目審批當中,基本上把服務器、交換機、存儲等先行卡牢了,是在我們頂層設計的時候就先行卡牢。那時候的新建項目,該緩的緩壹緩,該替代的替代壹下。”
衢州市有關部門在五年前所做的頂層設計,就是堅持“五個壹”:壹張政務網(全市統壹);壹朵雲(全市統壹的政務雲);壹支數據(數據***享平臺全市統壹);壹個政務中臺,支撐全市互聯網+政務服務,而且是全市統壹在推進。
?這之後,就是長達五年的轉型過程。整個系統的遷移、數據的打通、軟件的開發、政務雲的運維和保障等等工作,衢州市大數據管理局工作人員的身邊,總會有壹個“陪跑”的身影——阿裏。總結成壹句話,就是各方都要耐得住寂寞。
衢州市政務雲從2014年開始實施,截至2019年底,總***開出去了2100多個雲資源。“上雲壹般都要有2~3年的提前期做準備,壹步壹步進行遷移,目前大概有90%左右應該都已經切換好了,最後壹小部分還在替換。”顧聞強調,當整個政務雲上線後,基礎資源、硬件資源的支撐也就和軟件開發過程剝離開了——軟件開發、定制好直接上線;各部門需要多少資源,則可以在線進行申請。
就此,壹個數據、系統“煙囪林立”的衢州市IT基礎設施,變成了互聯貫通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雲上平臺”。
在阿裏雲落地浙江衢州、桐廬,武漢、北京以及杭州、天津、海口等眾多城市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到這種長期陪跑的耐力。也正是這份耐力,讓阿裏雲等到了新舊技術轉換的拐點。
阿裏雲真正攻入傳統IT的核心陣地是在2015年的春節,12306使用阿裏雲來支撐春運訂票開始,到2019年達到了拐點:阿裏雲服務工商銀行、中國郵政、浙江“最多跑壹次”、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政企項目,阿裏巴巴AI每天調用超過壹億次,“浙裏辦”服務浙江壹半以上的常住人口……生於互聯網也服務互聯網的雲計算,已經成為傳統IT產業的變革者。
不過,從另壹個角度來看,這位變革者的使命遠未結束,而且隨著能力越大,更大的責任和使命也在未來五到十年接踵而至。
“類似亞馬遜、阿裏這樣的企業,當自身規模達到壹定程度時,就要向下定義軟件的生態(包括人工智能的算法等等)以及數據中心和硬件等基礎設施,也就是軟件定義硬件、算法定義芯片。”在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看來,因為雲正在逐漸成為IT的重要底座,很多硬件產品的業態也會發生變化。
“舉個例子,我估計最晚十年,服務器就不會在市場上單獨銷售,而應該是另壹種模式,類似神龍雲服務器這樣的模式。”
劉松將這種變化稱為“雲在定義壹切,壹切也在定義雲”。而阿裏的科學家基於這種理念所勾勒的未來超級場景,呈現出來的可以能是城市大腦,也可能工業互聯網,因此阿裏要成為壹個“翻譯者”,能夠將需求通過軟件、算法向下定義到芯片、硬件、服務器、機房等層面,“現在正是雲定義壹切的時候。”
?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去理解,未來整個信息系統的演進,首先是軟件定義壹切,這是雲計算落地後持續發展的前提;其次是底層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底層真正向硬件延伸,即IaaS層反向定義芯片、雲服務器、數據中心;最後到PaaS層,包括數據庫、AI和微服務等等,直至延伸到應用層。隨著雲層越來越厚,將不斷變化出更多通用技術,用戶的門檻也將隨之越來越低。
在劉松眼中,未來數字經濟的更大變革要看五年、十年後,他將其稱為“大科學大技術大產業大 社會 進入大交叉的時代”。這樣的產業變革也是阿裏這種生於互聯網、成長於互聯網的企業,與“IOE”等傳統IT企業在做雲服務時的差別。“到今天為止,無論是IBM還是Oracle這些企業,他們還是沒有把互聯網當回事,他們的故事其實還是在講IT思維。”劉松如是說。
如果說未來十年之後的變化太遙遠,那麽回想十年前,當阿裏用飛天系統“去IOE”的時候;再到幾年前進入企業級IT市場,阿裏雲用數據智能、中臺、智聯網、AI等內部孵化的技術、實踐和方法論,幫助政企用戶All in Cloud的時候,誰又曾想過全行業數字化變革的步伐會邁得如此之快。
不未雨綢繆,只圖眼前的“賣產品”,也就是放棄了“未來”的市場。這,也正是傳統IT的短板。
結束語
雲計算已經發展了十年時間,隨著雲計算的成熟,整個IT面臨著新舊技術的交替,雲計算從傳統IT手裏接棒,開始成為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可以說,在IT基礎設施層面,雲VS傳統IT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雲計算廠商的業務範疇已經從最初的基礎設施領域,延伸到芯片、服務器與數據庫領域,同時整合了大數據、AI、物聯網、區塊鏈與量子計算等最前沿的IT技術,更衍生出無服務器計算、雲原生軟件架構、軟硬壹體化設計與智能自動化運維等全新的技術模式。
對於未來那個“大科學大技術大產業大 社會 進入大交叉的時代”,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期待。
——————————————————————————————————
微信關註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壹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 科技 圈資訊~
多年 財經 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