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在進行貸款調查中,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進行貸款調查中,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作為市場經濟的壹種基本特征,信息不對稱現象將會長期存在,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解決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途徑只能是盡可能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就商業銀行來說,必須想方設法提升銀企信息對稱程度,同時通過主動改善內部管理,積極采取相關風險管理措施等手段減少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信貸風險。

全面了解客戶,充分掌握有效信息

從實踐來看,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信貸風險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客戶進行全面深入了解,盡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戶各方面的信息是信貸風險管控最重要的舉措。

強化現場調查,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現場調查是貸款調查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壹種方法,通過現場調查可獲得對企業最直觀的了解,所收集的信息是信貸決策最關鍵的依據,實踐中很多風險就是因為沒有做好這壹點而誘發的。在具體開展現場調查時,除了收集必要資料外,還應利用現場會談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客戶。現場會談時,應當約見盡可能多的管理層成員,包括行政部門、財務部門、市場部門、生產部門及銷售部門的主管,通過會談可以獲取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思路、內部管理情況等許多重要信息。在實地調查中,客戶經理必須親身參觀客戶的生產經營場所,調查公司生產設備運轉情況、實際生產能力、產品結構情況、應收賬款和存貨周轉情況、固定資產維護情況、周圍環境狀況等。需要註意的是,客戶經理應避免過分輕信借款人提供的有關信息,或者被實地考察中的假象所迷惑。在實務操作中,還可采用突擊檢查方式進行現場調查,並通過有關渠道對調查結果加以證實。

搜尋公***信息,驗證客戶的真實面貌。在現場調查中,由於所見所聞均源自於客戶這壹單壹渠道,所獲取的信息難免因為客戶的操縱而真假難辨,這壹點在實踐中已經被反復證明。因此,僅進行現場調查是不夠的,還必須跳出客戶看客戶,從與客戶生產經營有關聯的相關機構以及互聯網等相關媒體獲取涉及客戶的公***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與現場調查的成果結合起來進行比對和分析,驗證客戶提供信息的真偽。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客戶的屬性、規模等特質,從工商、發改委、環保、房地產、稅務、海關、法院等政府機構或執法部門,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事業單位以及互聯網、財經報刊等有關媒體收集與信貸對象有關的各類信息。此外,還可通過接觸與客戶有直接業務往來的上下遊企業,以及競爭對手或個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利用內外系統,掌握客戶的風險信息。壹是查詢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了解客戶借款、其他負債和提供擔保情況,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對外提供的擔保是否超出客戶的承受能力等。二是查詢個人征信系統,調查了解客戶高管人員是否有不良記錄等。三是查詢銀監會客戶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了解客戶在他行是否存在大額不良,報告期生產經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影響新增信用償還的風險因素。四是查詢內部相關系統,如信貸管理系統、評級系統、風險分類系統等,了解客戶與銀行的合作歷史、還款意願,有無風險預警信號,以及歷年評級、授信資料中所提及的壹些投資項目是否經常變動,進展是否順利,盈利是否達到預期等信息。

鑒別信息真偽,提高信息的準確性。通過對比等方法,將來自客戶的現時信息與客戶的縱向信息或橫向信息進行對比,判斷客戶提供信息的真實性。註意客戶信息,特別是客戶基本信息的積累,經常收集客戶相關行業、企業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建立健全客戶檢查制度,以便及時發現錯誤,識別風險。建立和利用內部計量模型,提高信息甄別水平和客戶經理、風險經理信息分析能力。

健全內部機制,改善信貸風險管控方法

提高信息載體質量,暢通信息傳遞渠道。壹是完善調查環節信貸運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戶信息。調查報告要詳盡具體,不保留、不遺漏,確保調查獲取的信息被全面、充分、清晰地展示出來;分析結論要準確客觀,不含糊其辭,不添油加醋,不帶感情色彩,不誤導決策;重要信息要註明調查方法、信息來源,要有足以證明其真實性的相關佐證資料。二是完善銀行信貸管理系統信息質量和功能,為信貸決策提供有效支撐。提高系統中客戶基礎信息質量,確保信息真實準確,避免信息失真造成風險管理的被動,並對信息進行及時維護和更新,提高信息的時效性。三是對銀行內部與信貸風險管控有關的系統進行整合,使之與信貸管理系統有機對接,打破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防火墻”,實現信息***享。

改善信貸運作機制。壹是縮短業務流程。按照“壹次調查、壹次審查、壹次審批”的原則完善信貸流程,實行“誰管理客戶誰發起調查”,縮減信息傳遞的層次和環節,減少信息扭曲、失真或遺漏,確保決策環節所看到的信息真實可靠。二是深化專家專職審貸。壹方面,要充分發揮獨立審批人和專職審議人對客戶風險的整體把握能力,有效管控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另壹方面,健全客戶回訪和調研制度,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矛盾。三是針對部分重要行業或特色行業開展調查研究,掌握行業走向和發展動態,收集整理並及時發布相關行業風險信息,為基層行開展營銷和進行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風險控制措施。首先,加強抵押擔保管理,優先選擇權屬關系清晰、價值相對穩定、變現能力較強的抵押品;嚴格押品評估機構管理,對評估機構開展後評價,通過抵押物實際變現價值與評估價值的比較,評價評估機構的能力風險與道德風險;加強抵質押比率控制和押品價值重估管理,及時監測貸款存續期間押品價值的變化情況;不斷提高抵質押貸款比重,審慎采用信用和保證方式發放貸款。其次,合理進行貸款定價。堅守“收益覆蓋風險和成本”的定價底線,同時要把握好定價的“度”,杜絕單純追求高收益的定價傾向,防範因為定價過高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再次,改善授信執行工作。合理設置用信的限制性條款,形成對客戶的有效制約;實行貸前調查人員與限制性條款落實人員分開作業,防範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合理利用合同的空白條款防範客戶的道德風險,通過“列舉+兜底”的方式明確貸款用途限制性規定,並對應列出控制措施。最後,做實貸後管理。既要對貸前調查所掌握信息的變化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及時識別其中的風險隱患,又要針對貸前調查過程中未經其他途徑證實、有疑問的信息進行重點管理;嚴格貸款流向、企業經營資金、結算賬戶以及押品價值變動情況的監管,密切跟蹤企業對外投資、多頭融資、股權變化、民間融資、對外擔保、法人代表個人行為等風險因素,評估對信貸資金安全的影響,並及時采取有針對性地補救措施。

加強專業隊伍建設與管理。壹是努力培育優秀的客戶經理、風險經理、信貸審查、獨立審批人、行業專家、授信執行等多支信貸專業隊伍。信貸業務人員的數量、質量要與信貸業務增長速度及風險管理要求相適應和匹配。二是加強準入退出管理,完善優勝劣汰機制。信貸從業人員不僅必須持證上崗,對於客戶經理、審查人員、獨立審批人、授信執行等關鍵環節的信貸人員還必須從持證人員中擇優選拔。同時,打通退出通道,對於不能勝任工作、存在道德風險或不盡職履責的人員,及時淘汰出信貸隊伍。三是要通過培訓,將學習與考核掛鉤等手段不斷提高信貸人員的信息處理能力。四是實施科學合理的內部激勵約束。按照“讓人說真話”和“讓人不偷懶”的機理,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信貸從業人員盡職履責地收集掌握客戶的各類真實有效信息。

加強與外部的合作與溝通,防範外部風險向銀行傳導

加強同業溝通,***同防範信息不對稱。壹是各商業銀行間互通信息,協調行動。充分利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這壹信息溝通渠道,監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貸行為,做到客戶信息資源***享,預防和減少有嚴重道德風險傾向的不良客戶利用銀行間的業務競爭而多頭騙取銀行信用現象的發生。二是充分***享客戶資源,大力推廣銀團貸款模式。對融資規模較大的項目或系統性大型客戶,加強同業協作,充分利用同業從不同渠道獲取客戶的不同信息,對客戶風險進行全面綜合評判,盡可能采用銀團貸款模式與客戶開展信貸合作,分散和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貸風險,確保信貸資金安全。

加強與中介機構的合作,彌補銀行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劣勢。由於當前中介機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因此在合作機構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政府部門監管力度較大、行業自律程度較高,且自身運作較規範、資信良好和專業優勢較突出的中介機構。在合作方式上,對於綜合實力較強、行業認可度較高的機構,可以通過簽訂協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並輔以激勵獎懲措施。總之,盡可能利用專業機構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優勢,借鑒其工作成果,同時與銀行內部掌握的有關信息相結合進行比較分析,以便準確把握客戶的真實風險狀況,有效緩解銀行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借助政府監管部門和非市場力量。當不對稱信息影響銀行信貸市場時,政府監管部門的幹預作用和新聞輿論等非市場力量的影響作用,可能會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在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呼籲有關監管部門針對借款人、信用中介機構等市場主體出臺相關規範性文件,建立全社會監督機制,要求相關主體對銀行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對提供虛假信息的借款人、信用中介機構,給予公開通報,建立“黑名單”,並利用新聞輿論力量,督促相關市場主體樹立信用意識,恪守市場規則,誠信經營,***同創建良好信用環境。

  • 上一篇:圓明園簡介
  • 下一篇:怎麽查詢公司財務報表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