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不斷吐糟蘋果IPhone12在收智商稅——不標配耳機和和充電器、電池量少、不支持120Hz刷新率。但罵得越多,搶得就越快,根本擋不住中國消費者的熱情。壹邊支持國產,壹邊買斷蘋果,結果卻被行動、銷量和數據“打臉”。
根據金融界題為《iPhone12被搶瘋了!官網“崩潰”京東秒光!網友:壹邊說支持國產壹邊把蘋果買崩了》的文章中提到, 不僅蘋果官網出現崩潰,難付款的現象,三大電商平臺還壹度售罄。某東自營店顯示無貨,某貓店對新機出現限購現象。
雖然現在尚未有任何的官方數據公布,但以目前的銷售熱情、預約情況看,應該也不會太差。
購買蘋果的熱潮中,網友們有兩個問題十分熱議:壹是 ,蘋果與愛國掛鉤; 二是 ,買蘋果就是低收入愛虛偽(不否認有壹部分是這樣)。
從根本上講,蘋果有今天的購買熱潮,不應該完全由消費者背鍋。國內的蘋果供應商、蘋果概念股、電商平臺和其它銷售渠道的作用遠遠比消費者大。
蘋果供應鏈上,專家們不是說蘋果離不開中國嗎!如果所有的中國供應商都不跟蘋果合作,那蘋果不就自己消失了。 但並非如此,這樣我們反而會失去更多,後面會結合“斷供芯片”作分析。
A股市場的蘋果概念股用中國的市場,用中國的錢去投資蘋果供應商,最終幫蘋果生產產品。還用中國的銷售平臺賣蘋果。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壹邊幫蘋果強大,壹邊又叫“譴責”消費者購買蘋果。 這不是自相矛盾!在蘋果生態中,消費者只是其中壹環,背鍋不應該只是消費者。
如果中國的蘋果產業鏈不向蘋果提供服務,那麽蘋果也會培養其它國家的產業鏈。 即使蘋果會有損失,但中國也會失去整個蘋果的產業鏈。蘋果是依賴中國的產業鏈,但其對工藝、材料、設計的高要求,壹定程度上培養了中國的制程工藝水平。
美國向國內某些企業斷供芯片,是壹種對賭行為。贏了自然繼續主導世界,輸了就會悔不當初。我國的“去美國化”的國產化和國際產業合作也會風聲水起。
從這兩件事對比中,我們應該要用“代價”、“後果”來分析,值不值得去這樣做。既然中國不能“去蘋果產業商”、“去蘋果銷售平臺”、“去蘋果概念股”,那消費者就不應該背鍋。
從個人 情感 和消費行為上,應該多多支持國產。因為技術落後、產品不完善,所以就不支持國產貨。結果就是無人購買,無企業繼續研發。這樣就形成壹個死循環。
如果買了美國貨就是不愛國,這十分極端,也不可取。全球化的今天,在大國之間根本做不到所有的商品都全部國產化。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在美國斷供芯片後,采取更多的措施。是因為缺少“卡脖子”技術。我國要實現與美國交叉的“卡脖子”技術,才能有更多的主動權。
總評:
大敵當前,還是希望多些支持國產貨。對購買美國貨的消費者,不應該人身攻擊。技術落後,也不應該壹直全讓消費者買單,企業自己也應該需要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