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近30年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的兩大增長極,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引領作用。它們是中國其他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課堂”。他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理念、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可以為其他地區起到示範、借鑒和預警作用。因此,對改革開放30年來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過程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的進壹步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概況(壹)地理概況兩個三角洲都位於東南沿海地帶。長江三角洲位於長江下遊和長江口,瀕臨東海。它是指長江入海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江蘇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部分地區,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三角洲。長三角經濟區(簡稱長三角)由上海、江蘇、浙江的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包括江蘇省的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臺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臺州。國土面積1001萬平方公裏,總人口8322萬(2006年)。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與南海接壤。它是指珠江和南海共同形成的平原。北起廣州,向東南西南呈扇形輻射。它是中國大陸第二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65,438+0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以及惠州、惠陽、惠東、博羅縣市區,肇慶、高要、四會市。國土面積41.500平方公裏,總人口2554萬(2006年)。(二)經濟概況改革開放以來,壹系列改革措施和優惠政策使長三角和珠三角逐漸成為中國最發達、最具活力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大三角洲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進壹步增強。2006年兩地GDP總量達到6103億元,其中長三角39613億元,珠三角21417億元。因為珠三角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三角,長三角的GDP總量只有珠三角的1.9倍,1.978年是6倍,所以兩個三角洲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2006年,珠三角的人均GDP仍然高於長三角,達到48645元,比長三角(41522元)高出16.7%。從1978到2006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壹產業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不變。珠三角第壹產業降幅最大,從22.4%降至2.4%,下降了20個百分點。長三角第三產業漲幅最大,從18.4%上升到41.4%,上升了23個百分點。2006年長三角第三產業分布為3.7: 54.9: 465,438+0.4,珠三角為2.4: 565,438+0.7: 45.9,兩個三角洲第三產業發展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長三角和珠三角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1326億美元,其中長三角從2000年的1236億美元上升到6257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5.5%。珠三角從2000年的6543.8+059億美元上升到5069億美元,占全國的28.9%。自1978以來,兩大三角洲實際利用外資大幅增長。1980年珠三角實際利用外資只有65438美元+0.01億,1.95億急劇上升到65438美元+0.0938+0.05億,在整個80年代“壹枝獨秀”,2006年達到65438美元+0.05億。長三角利用外資雖然比珠三角慢半拍,但後來居上,從2000年的654.38+065.438+02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365.438+064億美元,在速度和數量上都大大超過珠三角。目前,這兩個三角洲地區占中國對外投資的壹半以上。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史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史,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1)長三角的經濟發展歷史是1,1,979-1,992,緩慢增長階段的經濟增長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0年以上。相對於同期珠三角的快速發展和高度開放,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內向型的,以改革為主,經濟增長相對緩慢。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強烈的多樣性。整個80年代,由於上海體制內存巨大,中央財政負擔沈重,對外開放緩慢。相反,江浙壹帶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鄉鎮企業和城鄉個體私營企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政策環境的逐步放寬,這些體制外的要素迅速成長,在長三角地區掀起了市場化和工業化的浪潮。20世紀80年代,長三角地區超過四分之三的GDP是通過國內市場(包括本地市場)實現的,國內市場在長三角地區的市場化發展中起著首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江浙壹帶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上海卻裹足不前,所有制結構始終以國有為主。上海經濟轉型的相對滯後已經顯著影響了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1978-1991期間,上海GDP年均增長7.46%,明顯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9.08%),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首。同期,江蘇、浙江兩省分別增長10.93%和12.35%,均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但由於上海的經濟總量比較大,江浙的快速增長不足以抵消上海的相對落後,以至於長三角地區的GDP占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15%下降到1990年的13%。在此期間,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速度不僅遠低於珠三角,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2.1992—2001年,經濟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長三角進入了壹個充滿活力、引領全國經濟增長的新時代。現階段長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快速增長,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發展轉變。浦東的開發開放,掀起了上海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推動了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企業改革、體制轉換、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使上海經濟迅速擺脫了長期的舊體制束縛,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在上海重新獲得發展動力的同時,江浙壹帶的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蘇南的鄉鎮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權制度改革,壹大批產權清晰的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紛紛成立,江蘇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浙江民營企業不斷創新,推動浙江經濟持續加速發展。由於上海的重新崛起和江浙兩省的新發展,長三角地區發展速度的內部差異在90年代逐漸淡化,其年均GDP增速也超過了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從1990年的13%上升到2000年的16.3%。這壹時期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對外開放程度大大提高。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浦東,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同年國務院決定進壹步開放沿江六個港口城市,使長三角外向型經濟發展出現新局面。特別是蘇州的新加坡工業園區和昆山、吳江的臺資工業園區相繼崛起,90年代末浦東開發開放進入形態發展和功能發展並重的新階段,使長三角外向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長三角進出口總額達到1.281.8億美元,比1.992增長了5倍。當年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12億美元,比1992增長2.8倍。3.2001以來,上海經濟在經歷了90年代經濟整合和結構調整階段的持續高速增長後,在世紀之交重新確立了在長三角地區的領先地位。上世紀90年代初,不重視與上海合作的江浙兩省開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紛紛主動與上海對接,以積極的姿態參與長三角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經濟結構、市場體系、基礎設施、城市布局之間分工合作的趨勢日益明顯,長三角經濟壹體化前所未有。上海開始放棄與江浙的低端制造業競爭,轉而進入高端生產和服務壹體化領域,為長三角世界級制造業基地提供服務支撐;其他城市逐漸開始充分考慮自身在長三角地區的地位、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狀況來定位城市功能,在承接上海制造業轉移、支持上海服務業發展等方面與之對接。困擾長三角很久的同構競爭開始改變。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壹體化不僅促進了長三角經濟總量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極大地提高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國際化程度。但在制造業高度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高能耗、高汙染、資源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在出口產品中仍占較大比重。隨著去年國內各項政策的出臺,土地、環保等成本的上升,原材料、勞動力價格的上漲,長三角和珠三角壹樣,也面臨著進壹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壓力。(2)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歷史是1,1,979-1,984,而經濟起步階段是1,979之後,廣東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條件,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被允許在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思路。這標誌著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真正開始,也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這個階段是政府經濟決策打破傳統計劃經濟,探索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珠江三角洲進行了以“包產到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體制改革,建立了經濟特區,開始了以城市市場調節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拉開了其改革開放的序幕,走在了前列。這壹時期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起步,對外開放程度低,發展以內向型為主。在獲得改革開放政策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開始逐步發展,其中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從1979到1984,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在珠三角經濟中發展最快,其主要驅動力來自珠江西岸,主要發展國產進口替代。現階段珠三角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都不高,1985分別只有163和7.4億美元。1984鄧小平的首次“南巡”,表明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點和窗口已初見成效。2、1984-1992、經濟騰飛階段1984鄧小平南巡後,廣州與其他13沿海城市壹起,獲得了更大的外貿和投資自主權,珠三角經濟開放區格局確定。珠三角的改革從局部改革轉向綜合改革,改革的重點開始從農業轉向工業,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試點轉向全面推廣。在這壹階段,珠三角在繼續完善農村改革的前提下,進行了壹系列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興辦大型鄉鎮企業,自由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外資企業等經濟成分,對國有企業進行體制改革。這壹時期,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高速起飛,對外開放程度大大提高,發展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從1984到1992,珠江西岸抓住國內市場替代家用電器消費的機遇,利用改革開放政策獲得的外匯資源,大力引進國外生產線和零部件,建立洗衣機、冰箱等大型生產基地,使其輕工業保持高速發展。與此同時,珠江東岸充分利用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優勢、毗鄰香港的獨特地理優勢、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有效承接香港制造業轉移,以外向型經濟促進了加工業的快速發展。這壹時期,珠三角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工業總產值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GDP年均增速高於廣東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外貿出口額快速增長,利用外資大幅提高。與此同時,珠三角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壹產比重下降,二產、三產比重上升,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所有制結構也從1978的國有經濟發展到國有、集體和非公有制經濟。鄧小平第二次“南巡”1992肯定了我國第壹輪改革開放的階段性成果。3.1992-2001年期間,經濟快速發展階段1992掀起新壹輪改革開放浪潮。珠江三角洲的改革開放繼續向縱深發展,引進外資進入高潮,基礎設施和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經濟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快。在此期間,珠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兩個強大的推動力:壹是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采取措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使民營經濟在90年代迅速發展。二是高新技術產業起步並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珠三角特別是東莞抓住國際IT產業轉移的機遇,采取優惠政策,大力吸引臺灣省IT企業投資辦廠,發展外向型IT硬件制造業配套加工,形成了分工協作、上下聯動、配套完善的IT產業集群。然而,珠三角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卻出現了房地產和開發區過熱的趨勢,影響了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與此同時,珠三角日益面臨國內改革開放的全面普及,其他地區在政策、外資、腹地、市場等方面的競爭,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弱化的巨大壓力。從65438年到0997年,珠三角經濟進入了壹個相對低速增長的調整期。除了珠三角此前的政策優勢減弱外,從產業結構上看,低水平的加工業增長過快,而高生產率、高附加值的產業增長緩慢,也影響了珠三角的經濟增長。4.2001以來,處於經濟壹體化和結構調整階段的港澳回歸和中國加入WT0,為珠三角經濟壹體化和新壹輪產業調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2001開始,廣東省陸續對珠三角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城鎮化進行重新規劃,從2003年開始,整合的呼聲達到高潮。政府以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珠三角合作平臺,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珠三角產業融合。珠三角的城市基本都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建設各種工業園區,開始註重創業環境的營造。根據各自的優勢,采取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同時,珠三角逐漸開始承接香港的部分服務功能,對香港的依賴開始減弱。傳統的“前店後廠”模式逐漸形成了“店廠合壹”的局面。長期以來,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要素驅動的,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然而,隨著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集聚度的提高,土地、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此外,由於2007年以來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加工貿易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原因,珠三角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企業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無論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在要求,還是從要素成本上升的外部壓力來看,珠三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根據改革開放以來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總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和規律。
上一篇:圓通快遞投訴電話人工服務熱線下一篇:中國工商銀行東莞高埗支行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