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經濟社會概況
2004年全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55.13億元,比上年增長7.8%;工農業總產值79.64億元,增長1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8億元,增長18.4%,其中快報固定資產投資6.08億元,增長25.9%。預算內財政總收入1.08億元,增長16.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0.75億元,增長20.3%。農民人均純收入4101元,增長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7億元,增長9.8%。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6.82億元、19.05億元、19.26億元,增長1.2%、14.3%和8.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0.6∶34.5∶34.9。
農業經濟。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76億元,增長1.3%;糧食播種面積2.41萬公頃,產量13.90萬噸,分別增長1.41%和2%。調整優化結構,全縣糧食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果樹品種優質率提高到90%;引進推廣東方螺、九孔鮑等壹批水產名優品種的養殖和苗種開發;抓好“菜—中稻—菜”種植模式,培育壯大蔬菜產業;鞏固發展牡蠣、南美白對蝦、鰻魚、灘塗貝類底播、苗種繁育為主的五大水產基地;擴大以豬、牛、鵝為主的牧養規模。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全縣***有省市縣三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發展特色產品,“詔安紅星青梅”通過綠色食品專家評審並取得綠標使用權,詔安綠源公司、集佳公司青梅精制品被評為第六屆花博會優質食品暢銷產品。
工業經濟。全縣新辦工業項目88個,總投資21.49億元,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43個。實現工業總產值51.88億元,增長16%。凈增規模工業企業15家,達到87家,實現產值13.39億元,增長68.3%,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5.9%,比上年提高了6.8個百分點。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33%,拉動GDP增長2.7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全部工業稅收2806萬元,增長51.1%。全縣新辦民營工業項目61個,總投資6.88億元,分別占全年新辦工業項目的69.3%和32%;民營工業總產值49.3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6.6%;民營規模工業企業42家,占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51.2%。
對外經貿。全縣新批外資項目29個,增長16%;合同利用外資4259萬美元(新口徑);實際利用外資4065萬美元,增長25.9%。新批外資項目中有22個工業項目,合同外資3995萬美元,分別占總數的76%和94%。海關出口實績1444萬美元,增長1倍。
財政金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落實各項增收措施,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收入均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全年預算內財政收入1.08億元,增長16.1%,其中地方級收入0.75億元,增長20.3%。至年底,全縣各項存款額17.63億元,比年初增加1.7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96億元,比年初增加1.39億元;累計現金收入10.13億元、支出9.66億元,分別增長29.95%和28.2%,實現凈回籠4.45億元。
社會事業。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擴大高中階段辦學規模,高中適齡人口毛入學率達52.5%。鞏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成果,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獲“福建省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疾病監測、預防和控制工作,完善農村醫療設施,創建省級衛生文明縣城工作通過省愛委會的達標檢查驗收。計生工作進入全省二類先進縣行列,政策符合率達94.16%;全面落實國土資源政府目標責任制,規範經營性土地使用掛牌招標出讓制度,完成土地整理214公頃;環保“三同時”執行率達100%。
人民生活。以商貿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城鄉經濟日益活躍,人民群眾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城鄉居民存款余額15.1億元,比年初增長18.3%。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心和扶持力度,社會保障體系進壹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28%。全面落實農村減負政策,全年減輕農民負擔4069萬元,人均減負82.7元。
國家級森林公園—烏山
烏山,位於詔安縣東北部,總面積900平方公裏,主峰海拔1117米。叢崖、奇石、深洞、巨壑、雨林構成烏山獨特的自然景觀,分為早春探梅、鄉野覓趣、九侯懷古、金溪漂流、西山探險、烏山覽勝、紅土尋根、亞湖泛舟等8大景點,2004年11月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烏山同時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發祥地和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開展革命活動的根據地,歷史遺跡隨處可見,紅色旅遊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