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_制造業:加速轉型現代服務業

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_制造業:加速轉型現代服務業

現代制造業將轉向服務為中心的新業態。信息化可以加速轉型速度,協同工作平臺、 供應鏈網絡和產業集群將是主要三大變化。  新的壹年即將來臨,制造業信息化如何進壹步發展?這是業界所關心的問題。

服務型為主

制造業信息化的需求來自制造業發展本身,20世紀後期經濟領域的壹項革命性變化就是“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轉型,目前在制造業發達的國家,生產性服務已占到服務領域總額的50%以上,歐盟達到52.3%,日本超過了54%。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加速向中後期推進的階段。20余年來,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是以提高企業TQCSE為目標,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升制造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中也不乏涉及“S(服務)”的內容,但並未從形成壹種新的產業業態來考慮。國家“十壹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主要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2008年11月26~28日,國家科技部召開了現代制造服務業專題工作研討會,到底如何來發展這種業態?特別是信息化如何來加速其發展,目前尚在探索之中。

為此,需要考察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內涵,由此分析其對信息化的需求,進而討論信息化如何加速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壹般認為,現代制造服務業是指圍繞現代制造業的生產過程的各種業務,開展的專業服務活動。“現代”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這是區別於傳統的服務業和制造業特征之壹,二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沒有信息化無法實現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也無法實現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有機融合。

為適應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的需求,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必將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著力發展。

趨於協同平臺

為促進服務型制造,需要根據企業的類型不同進行信息化的推進,其中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從過去以集成為核心的企業內部信息化進壹步向以協同為核心的企業間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互操作拓展,其核心是利用信息網絡,特別是Internet,跨越不同的企業之間存在的空間差距,通過企業之間的信息***享、業務過程協同、資源***享,對企業開展異地協同的設計、生產、網上營銷、供應鏈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撐環境,加速實現產品商務協同、產品設計協同、產品生產協同、供應鏈協同、物流配送協同、產品服務協同等。其中,支持協同的兩種基本模式:協同產品商務和應用服務提供商應該得到大力發展。

CPC使用Internet技術把產品設計、分析、制造、采購、銷售、現場服務連成壹個全球網絡,使得在地理上分布的個體能夠在產品商業化過程中承擔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協作地完成產品的開發、生產、服務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ASP模式對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特別的意義,避免搞大而全的信息化,減少投資,降低信息化風險,同時與大型企業獲得同樣的信息化支撐。

形成供應鏈網絡

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戰略下,如何實現信息化與現代制造服務業融合發展仍然是壹個值得關註和深入探索的問題。

現代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制造業企業活動外置帶動新興制造服務業的發展,制造服務業是企業為企業所提供的中間服務。眾所周知,傳統供應鏈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由於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級放大,稱之為“牛鞭效應”。“牛鞭效應”造成產業鏈全庫存加大、庫存與物流成本加大。

以企業為核心供應鏈信息系統已經得到應用,但這種單核的供應鏈系統仍然難以有效解決“牛鞭效應”。例如,我國汽車零配件用於儲存、裝卸和搬運的時間大於90%,我國的物流成本高於歐美5%;醫藥制造業物流費用為30%~40%,而發達國家這壹數字僅為3%~5%;我國IT制造業物流成本占20%左右,而美國僅為13%。

因此,在推進服務型制造時,單核的供應鏈系統必然發展為多核的集群式供應鏈網絡。集群式供應鏈是產業集群和供應鏈之間的耦合。從而,不但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多條平行的、單鏈式供應鏈,同時還有跨鏈企業關聯、競爭和協同。它是供應鏈適應縱向企業相互分工協作、橫向相互交叉的而形成的供應鏈網絡,實現企業間/供應鏈間采購、制造、銷售、物流、售後服務等多方面的協同。與傳統的以某個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相比較,具有大規模、高效益,節約資源、快速敏捷等優勢,因此集成供應鏈,可更為有效地減少 “牛鞭效應” 。

集群式供應鏈業態是制造服務業的主要業態之壹,信息化是實現服務業與制造業兩者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也加速形成這種業態的不可或缺支撐環境。

面向產業集群

在發展方向上,要將重心從面向單個企業的信息化向面向產業集群的信息化發展。產業集群包括區域集群、行業(產業)集群、社會集群多種形態,不但有同壹產業的壹批企業,更有與產業相關的上下遊企業,還可能包括多種產業。信息化的形態表現為從相對單壹的信息系統發展為信息化服務平臺,從強調無縫集成發展到松耦合的協同,典型的是CPC服務平臺,ASP服務平臺、集群供應鏈服務平臺。

基於目前的技術及市場發展水平,服務平臺較理想的信息化模式是采用服務總線架構,實現異構CAx/ERP/SCM/ CRM等系統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基本特點是:1)基於標準、協議,通過組合信息源完成應用服務;2)通過適配器進行消息系統和事務系統處理;3)基於Web的聯邦架構:可伸縮的應用框架,松耦合、無邊界環境,自主加入與退出能力。

在發展模式上,要總結20余年來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經驗和教訓,努力減少“中國人搭臺,外國人唱戲”的現象,發展各種行業軟件、行業信息化系統集成及面向行業的集成服務提供商(ISP)、應用服務提供商(ASP)、SaaS技術服務平臺和公司,加強信息化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與完善,為行業、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服務。引導行業內大企業聯合建立服務***性信息技術應用平臺,構建公***技術服務能力體系;支持大企業內部的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部門獨立出來,發展成為面向全行業服務的信息技術支持中心等。

  • 上一篇:北京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成功投資案例
  • 下一篇:中國廚房設備網專題報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