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統計局、河南省政協、河南省發改委、河南省統計局、鄭州大學、河南財經大學專家的大力支持下,本研究建立了壹套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從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四個方面共38個具體指標,並運用當今成熟的因子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兩種方法相互驗證。評價指標數據為2005年,主要取自《中國統計年鑒2006》。
壹、綜合評價結果
為了比較和直觀,我們采用百分制,滿分100。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河南得分84.5分,排名第壹;湖北83.8分,排名第二;湖南76.8分,排名第三;山西70.7分,排名第四;安徽69.9分,排名第五;江西68.2分,排名第六。
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明顯,不同水平之間差距較大,但同壹水平內差距很小。在綜合得分上,河南、湖北綜合得分在80分以上,屬於壹級;湖南綜合成績76.8,在70到80之間,屬於二級水平;山西、安徽、江西綜合得分在60-71之間,屬於第三層次。從同壹層次看,河南和湖北在第壹層次的差距只有0.7分,安徽和江西在第三層次的差距也只有1.6分。從層次之間的比較來看,第壹層次的河南與第三層次的江西差距最大,為16.3分,第二層次的湖南綜合成績明顯高於第三層次,但與第壹層次相比也有壹定差距,相差7分左右。
二、分類評價結果及分析
由於中部六省人口、經濟、文化、區位條件的巨大差異,各省在各子系統中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
(1)人口和勞動力。河南、湖北優勢較強(80分以上),湖南、安徽優勢壹般(75-77分),山西、江西落後(72分以下)。
人口和勞動力是區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壹,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衛生、資源、環境等子系統構成了壹個龐大的綜合性區域系統。壹方面受區域內各子系統容量的限制,另壹方面又對各子系統有促進作用。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影響著區域的整體發展。我們從數量和質量上評估人口和勞動力。從數量上看,中部六省之間懸殊很大,差異明顯。2005年末總人口由高到低依次為河南(9380萬)、湖南(6326萬)、安徽(61.2萬)、湖北(5765438+萬)、江西(43165438+萬)、山西(3365438+萬)。河南就業人口5662萬人,湖南3658萬人,安徽3485萬人,湖北2676萬人,江西21.08萬人,山西1.47萬人。排名第壹的河南比湖南多2004萬,是排名最後的山西的3.8倍。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就業規模,河南優勢明顯,排名第壹,湖南次之,安徽、湖北、江西、山西次之。在結構優化方面,湖北排名第壹,無論是城鎮化水平還是就業結構水平都優勢明顯,其次是山西、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分指標來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湖北為43.2%,山西為42.1%,江西為37.0%,湖南為37.0%,安徽為35.5%,河南為30.7%。按第壹名湖北算,比最後壹名河南高1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湖北為57.6%,山西為56.5%,江西為54.1%,安徽為49.0%,湖南為46.4%,河南為44.6%。按第壹名湖北算,比最後壹名河南高13個百分點。
(2)經濟發展。河南、湖北優勢較強(80分以上),湖南、安徽優勢壹般(70-80分),江西、山西落後(70分以下)。
經濟發展是區域發展的基本保證,堅實的經濟基礎有利於加快區域社會發展和進步。它將為資源和環境的維護、開發和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條件和物質基礎,從而為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經濟發展能力越高,相應區域的整體發展能力越強。我們將經濟發展能力子系統分解為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速度和綜合效益四個方面,然後用這四個方面的壹些具體指標來綜合評價子系統的優化程度。
1.從經濟規模來看,河南以其龐大的經濟規模位居中部六省之首,湖北次之,湖南、安徽、山西、江西次之。從具體指標來看,河南的GDP、地區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均居首位,與其他五省相比有顯著優勢。比如地區生產總值1058.7億元,比第二名湖北高62.4%,是最後壹名江西的2.6倍。地區財政壹般預算收入538億元,比第二名湖南高36.2%,是倒數第壹名山西的2.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31.2億元,比排名第二的湖北高61.1%,是排名最後的山西的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58億元,比第二名湖北省高13.3%,是倒數第壹名江西省的2.7倍。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7435億元,比第二名湖北省高31.6%,是倒數第壹名江西省的2.5倍。在對外經濟中,湖北排名第壹,進出口總額和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分別達到96543.8億美元和28654.38億美元,安徽、河南、湖南、江西緊隨其後,山西墊底。與第壹名湖北相比,外貿進出口總額相差39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相差65438美元+0,865,438+0億美元(只相差60%)。
2.在經濟結構方面,選取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各省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水平的優化程度。2005年,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山西的比重為93.7%,湖北為83.4%,河南、江西為82.1%,安徽為82.0%,湖南為80.4%。由此可見,山西優勢顯著,超過第二名10.3個百分點。其他五省的工業化程度雖有壹定差距,但基本處於同壹水平,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
3.從發展速度來看,近年來全國各省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中部六省也不例外。與上年相比,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由高到低依次為:河南增長14.2%,江西增長12.8%,山西增長12.6%,湖北增長12.1%,湖南和安徽增長11。總體來看,增速處於高位,兩者相差不大。但如果考慮到基本規模,從絕對增長來看,河南、湖北、湖南比其他三省優勢明顯。
4.在經濟效益方面,選取了人均GDP、社會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出率、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單位GDP能耗五個指標,從整體和不同側面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在整體效益上,人均GDP排名第壹的是山西(12495元),其次是湖北(11431元)、河南(11346元)、湖南(10428元)。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排名第壹的是山西(每人28320元),其次是湖北(每人24365元)、江西(每人19246元)、河南(每人18698元)、湖南(每人17799元)。農業效益中,湖南以農業產出率(2.4萬元/公頃)排名第壹,其次是河南(2.2萬元/公頃)、湖北(654.38+0.9萬元/公頃)、江西(654.38+0.7萬元/公頃)、安徽(654.38+0.37)。在工業效益中,河南排名第壹,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1.8),其次是湖北(166.1)、湖南(165.2)、安徽(157.9)。從能源產出率來看,江西排名第壹,單位GDP能耗為(1.06標準煤/萬元),其次是安徽(1.21標準煤/萬元)、河南(1.38標準煤/萬元)、湖南(65438+)。由此可見,中部六省在經濟效益指標上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河南、湖北、湖南相對具有優勢,安徽、山西、江西處於落後地位。
(3)社會發展。湖北優勢顯著(93.7分),山西、湖南優勢壹般(80-90分),江西、河南、安徽相對落後(80分以下)。
社會發展主要從居民生活質量、教育和科技水平、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考察。
生活質量方面,山西排名第壹,其次是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排名最後。從具體指標來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湖北,為5556元,其次是湖南(5488元),山西(5427元),江西(51,61元),安徽(471,654,38+0元),最後壹位是河南(44。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因不同地區居民飲食習慣不同,南北方省份差異較大,山西(39.2%)、河南(42.0%)、湖北(44.7%)、安徽(44.9%)、湖南、江西均占46.0%;住房條件最好的是湖北,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4.5平方米,其次是湖南(34.4平方米)、江西(33.3平方米)、河南(26.6平方米)、安徽(25.1平方米)、山西(24.5平方米)。山西醫療衛生條件最好,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4人,其次是湖北(38人)、湖南(34人)、河南(31人)、江西(27人)、安徽(26人)。山西信息化水平最高,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53部,其次是湖北(46部),湖南、安徽、河南為39部,最低的是江西(38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江西,差異系數為2.75,其次是湖北(2.84)、河南(3.02)、湖南(3.05)、山西(3.08),安徽(3.21)墊底。
2.在教育和技術方面,六個省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湖北最有優勢,其次是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安徽。在教育領域,湖北每10萬人擁有大學生177人,排名第壹,其次是江西(150)、山西(121)、湖南(119)、安徽(96)。在科技領域,湖北以3860件專利排名第壹,其次是河南(3748件)、湖南(3659件)、安徽(1.939)、江西(1.366,5438+0),山西(65438件)排名最後。
3.社會治安方面,江西排名第壹,每萬人公安機關立案刑事案件只有19起,其次是山西(22起)、湖北(26起)、河南(32起)、安徽(33起),湖南(34起)排名最後。
4.社保方面,湖北覆蓋率最高,占44.3%,其次是山西(44.2%),其次是湖南(31.8%),江西(29.5%),河南(24.7%),安徽(23.6%)。
(4)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河南優勢顯著(84.5分),湖北、湖南優勢壹般(70-80分),安徽、山西、江西相對落後(70分以下)。
基礎設施和環境在當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區域合作和擴大對外投資的前提,也是維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還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該子系統主要從設施和環境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1.基礎設施方面,綜合評價結果為:河南48.1,湖北38.3,安徽36.6,湖南36.1,山西34.7,江西29.1。分指標來看,鐵路交通最發達的是河南,鐵路裏程4099公裏,其次是山西(3154公裏),其次是湖南(2902公裏),湖北(2525公裏),江西(2424公裏),安徽(2353公裏)。公路交通最發達的是安徽,公路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6.0公裏,其次是湖北(49.0公裏),其次是河南(47.6公裏),山西(44.5公裏),湖南(41.6公裏),江西(37.3公裏)。湖南農業水利設施最齊全,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為68.1%,其次是江西(61.2%),其次是河南(60.0%),安徽(55.8%)和湖北(41.7%),山西最差。通信設施以河南最高,本地交換機容量達到2266萬門,其次是安徽(654.38+0623萬門),湖北(654.38+0606萬門),湖南(654.38+0562萬門),山西(654.38+065.438+022萬門)。電力設施容量以河南最強,年發電量1429億千瓦時,其次是山西(1273億千瓦時)、湖北(1257億千瓦時)、安徽(646億千瓦時)、湖南(630億千瓦時)、江西(349億千瓦時)。
2.環保方面,綜合評價結果為:湖北38.5,湖南37.5,河南36.4,山西30.5,安徽30.4,江西29.8。從指標來看,治汙投資最大的是河南,今年完成投資20.7億元,其次是山西1.98億元,湖北1.48億元,湖南1.41億元,安徽4.5億元,江西4.2億元。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最高的是湖北46.2億元,河南33.9億元,湖南26.4億元,山西25.0億元,安徽1.88億元,最後壹位是江西1.79億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最高的是安徽80%,湖北74.4%,湖南70.9%,河南68.7%,山西44.7%,江西27.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最高的是安徽97.4%,江西92.1%,河南91.9%,湖南89.7%,山西88.9%,湖北87.6%。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江西55.86%,其次是湖南40.63%,湖北26.77%,安徽24.03%,河南16.65,438+09%,山西13.29%。
三。問題和建議
從以上對比分析結果來看,河南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之壹,在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處於領先地位。但是,縱觀中部六省的發展特點,河南面臨著嚴峻的壓力和問題,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保持領先優勢。
(1)主要問題
1,領先整體發展水平的優勢不是很突出。河南整體評價得分為84.5,僅比第二名湖北高0.7分,兩者相差不大,基本處於同壹水平。
2.各主要領域發展不平衡。在四大領域中,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與環境處於中部領先地位,而社會發展處於倒數第二的位置。再看其他省份,四大區域發展水平在中部比較結果中基本處於同壹位置,說明河南缺乏大區域協調發展。今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加強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安全等相關社會發展的投入,進壹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3.同壹領域內,總體發展規模和結構優化程度不對稱,矛盾突出。比如在人口和勞動力方面,人口和勞動力總量巨大,排名第壹,而反映結構優化的城市化水平和就業結構相對較低,排名最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湖北是43.2%,山西是42.1%,江西是37.0%,湖南是37.0%,安徽是35.5%,河南只有30.7%。排名第壹的湖北比河南高1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湖北為57.6%,山西為56.5%,江西為54.1%,安徽為49.0%,湖南為46.4%,河南為44.6%。排名第壹的湖北比河南高13個百分點。在經濟領域,主要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指標居中部六省首位,但發展質量和效益相對較低,如工業化水平、人均GDP、單位GDP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在社會發展領域,城鄉居民收入、接受高等教育水平、公共安全和保障能力都存在嚴重不足,在六省中處於落後地位。
(2)建議
河南城鄉結構和就業結構水平較低,工業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壹方面是受巨大的人口壓力、農業大省的基本情況和國家發展政策調整的影響。另壹方面,思想相對保守,開拓創新意識薄弱,政府部門效率相對低下,導致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結構優化緩慢。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這些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在實踐中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思想觀念的更新和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不會需要很短的時間。只有立足省情,河南首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用發展工業的思路改造提升農業,這仍然是壹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工業的發展要著眼於優化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從追求總量到提高質量。其次,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觀點,加強薄弱地區建設,實現科學發展。第三,要把人文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提高居民的誠信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和改革開放意識,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資,以杠桿實現發展。(來源: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