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中國有那麽多世界500強企業,為什麽很多人還是不幸福,很多人還是不富裕?

中國有那麽多世界500強企業,為什麽很多人還是不幸福,很多人還是不富裕?

希望擁有幸福是所有生命的終極目標,包括動物。(純手嘗試采納)

以前,按照大多數人的邏輯和與生俱來的思維模式,我會認為只要我有錢,我就會很幸福,沒有理由不幸福。在啟蒙運動的大力倡導下,西方人開始接受幸福不在於精神,而在於物質的觀念。如果我們在內在精神中尋找快樂,就相當於在沒有快樂的地方尋找快樂,無異於從樹上找壹條魚。受這種文化的影響,人們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了外部物質的極大豐富上。

然而,隨著300年前現代文明的誕生,200多年前爆發了英國工業革命。時至今日,現代文明壹方面為我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危機——即使我們物質更豐富,知識更多,學歷更高,但我們做人的能力越來越差,道德底線越來越低,甚至到了沒有底線的地步。雖然很多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很多人還是不幸福,不快樂,不快樂。

現代文明基本不重視內心的充實,只知道壹味的出去尋找快樂,因為方向錯了,所以最後只能空手而歸,壹敗塗地。雖然物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發展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但精神危機卻是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20世紀60年代,歐美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幸福指數。自從有了這個可靠的科學數據,人類的幸福指數壹直在下降。

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至2000年的40年間,他們的收入增加了兩倍,但離婚率增加了三倍,青少年自殺率增加了三倍,犯罪率增加了四倍,監獄中的囚犯人數增加了五倍,抑郁癥患者增加了十倍...此外,首次患有抑郁癥的患者的平均年齡從29歲降至65,438+04歲。不僅成年人會患上抑郁癥,就連孩子也會開始患上抑郁癥。抑郁癥不僅會趕走人的幸福生活,還會讓人生病甚至死亡。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抑郁癥將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最大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壹直在下降。20世紀60年代,西方有壹個調查,題目是:“妳能信任大多數人嗎?”58%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投了贊成票。但是到了1998,回答同樣的問題,只有30%的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現在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誰是真正可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淡。競爭、攀比、互不信任、不交流、勾心鬥角、勾心鬥角,都是為了自己,導致了無休止的壓力,導致了抑郁癥的高發。

2003年《光明日報》報道,我國每年自殺人數為20萬,也就是說,每年幾乎有兩起汶川地震死亡是由自殺引起的,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郁癥。據專家介紹,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精神疾病患者,如抑郁癥、自閉癥、焦慮癥等心理障礙,將會像感冒壹樣普遍。

鑒於此,專家推薦壹個快樂處方:每天保持快樂的心態。

當然,大家都知道如果妳能每天都開心,妳就不會自殺或者跳樓,但是怎麽才能每天都開心呢?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生活壓力,怎樣才能保持開朗的心態?

因此,我們有必要去探索和研究:我們為什麽富有或不快樂?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這種精神危機?我們應該用什麽方法讓自己更自由,更健康,更快樂?

二、快樂和痛苦與外部因素的關系

什麽是痛苦和快樂?痛苦和快樂的本質是什麽?這是生命科學和哲學的重要課題。雖然有些哲學問題和我們的生活關系不大,但是這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說,穩定的收入就是幸福;有人說:擁有壹個和諧的家庭就是幸福;有人認為環遊世界就是幸福…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質。雖然有穩定的收入,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可能會有暫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並不是幸福,只是產生安全感的客觀因素。同樣,和諧的家庭、旅行等。可以暫時緩解工作的壓力,讓人忘記感情上的挫折,讓我們感覺更舒服,但它的本質不是快樂。

那麽,什麽是幸福呢?幸福根本不屬於物質範疇,而是壹種內心的感受。這種內心的感受有時與物質有關,有時與物質完全無關。痛苦也是如此。比如有的窮人活得很幸福,很快樂,很自由,很輕松。

現代醫學通過腦部掃描發現,很多壓力大的人,比如企業主、高級官員,大腦很多部位都有毛病。可見,在高壓下,人是不可能快樂的,因為快樂是壹種內心的感受,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小空間裏,與外界無關。痛苦和快樂都不能和別人分享,也不能被別人代替。

所以,美國的《《新聞周刊》》雜誌曾經問過壹個問題:金錢和幸福哪個最重要?

我覺得對於世界70億人口中的每壹個人來說都是壹個巨大的問號。按照過去的觀念,有錢是幸福,沒錢是痛苦。但是無數活生生的生活經驗和科學數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選擇金錢作為最重要的東西,最終很難用金錢獲得幸福。所以,我們所有的經歷和觀念都是錯的。雖然我們自以為掌握了很多現代知識,但我們無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經驗。

本來每個人都是為了幸福而活著的。如何過更有價值、更有趣的生活,是當今時代非常重要的話題。

如果忽視精神營養,只註重物質的片面發展,就會導致上述壹系列問題。當然,如果溫飽問題解決不了,肯定很難有幸福感,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二戰以來,歐美等很多國家進行了154的問卷調查。所有的調查都得出同樣的結論:“金錢能帶來滿足感,但作用微乎其微”。

尤其是在某個時候,物質財富與幸福無關。這壹切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說得很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現在才發現。

第三,痛苦的來源

就像治病需要觀察病源,從而對癥下藥,治病壹樣,要消除痛苦,首先要了解痛苦的來源。

佛經中痛苦的來源除了物質之外,還有三個:第壹是過度的欲望,可能是對物質的欲望,也可能是對名譽、權力、地位等等的欲望。雖然普通人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是如果欲望超標了,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壓力,更多的不快樂,更多的痛苦。

痛苦的第二個來源是自私。雖然普通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私心,但如果不加以管理和控制,就會無節制地無限膨脹,最終導致更多的壓力和痛苦。

痛苦的第三個來源是堅持。普通人都會有堅持,但如果堅持超過了極限,不僅不會帶來快樂,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痛苦。

只要妳有這三種因緣,即使妳有再高的地位,再高的名聲,再高的財富,也是沒有用的,妳壹定會承受無限的痛苦和壓力。

(壹)欲望過度,火車出軌

從現實生活來看,欲望是發展的動力;從學佛的角度來說,某種程度上比如我要學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打坐等等,也是欲望,但是這些欲望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反而是我們發展的動力。但是,有些欲望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痛苦。

欲望是如何導致壓力和痛苦的?首先,欲望可以無限膨脹,但物質帶來的滿足和刺激是有限的。這壹點有科學證據,有佛教證據,也有我們的生活經驗來說明。

舉個例子,對於壹個剛從農村搬到城市的家人來說,第壹次能夠擁有壹棟住宅公寓樓,會讓他們感到興奮和無比的幸福,因為和農村簡陋的平房相比,簡直太舒適和高級了。但是,過了半年或者壹年,這種興奮感和舒適感就會逐漸消失,逐漸衰退。越看越覺得——很多看起來和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的都是安靜的別墅,品質不錯的高檔小區等等。,他們會對自己的公寓樓感到厭煩,甚至不滿意。於是他們開始追求更好的住房,承受了各種壓力,經歷了無數挫折。當他們終於賺了很多錢,買了別墅住的時候,剛開始和從農村搬到公寓樓壹樣開心,但是當看到別人住上更好的別墅,開上高檔車的時候,滿足感就被不平衡取代了。

這延伸到壹塊手表、壹部手機,任何滿足於物欲的快樂都是短暫而危險的。當壹代又壹代的高科技產品問世時,壹定會刺激人們更新消費的欲望。當新鮮感過去後,他們開始追求新產品。就像蘋果手機,已經有了第壹代,但是第二代出來之後,就對第壹代不再感興趣了。壹定要買二代,不然不夠時尚新潮,然後是三代四代...

即使躺在彌留之際,我依然不滿足,最後在抱怨、仇恨、不滿的狀態中死去。真是失敗!

所以,永遠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質去填滿欲望的無限空間。這樣只會被欲望牽著鼻子走。如果我們不去控制它,不去調節它,欲望就會更加囂張,最終會把我們撕得血肉模糊,痛苦不堪。

有人估算,看電視每壹個小時都受到軟廣告和硬廣告的影響,壹周的消費肯定會多四塊錢。這種猜測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在邏輯上是有道理的,因為廣告的刺激會增加我們的占有欲,刺激我們的虛榮心。

為什麽有些物質條件差的窮人會覺得幸福?因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封閉的地方,周圍沒有有錢人,了解的信息也很少。他們平時不會看太多電視廣告,可以避免了解有錢人的生活狀況,所以會認為大家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需求,無論物質條件多差,他們都很安於現狀,很容易產生幸福感。如果沒有外界的影響,這種快樂可以持續到死。但是,如果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來的生活圈子,或者看多了廣告,知道了有錢人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就會羨慕、嫉妒、委屈,從而失去了原來的快樂。

心理學家現在知道,佛教壹直是這樣教育我們的,現實生活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所謂的幸福是建立在滿足的基礎上的;當滿足感消失後,幸福感也會下降。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顛覆的自然規律。

壹定要知道自己努力發展的方向是什麽,是健康快樂的發展,還是不滿痛苦的發展。如上所述,我們的痛苦和快樂與外在的東西無關,而取決於我們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導致積極的結果——快樂;消極的態度會導致消極的後果——痛苦。

比如,每個人都想長壽,不想衰老,但長壽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不幸。我們只能乖乖的接受和面對。面對衰老的威脅,有的人能坦然面對,有的人卻控制不住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空虛、恐懼,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態和意識造成的,與衰老本身無關。

很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的,是不理解佛教教義的偏頗之詞。其實佛教既不太悲觀,也不太樂觀。佛陀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不必刻意悲觀或過度美化。把生活過於理想化,就不會有什麽危機感。壹旦出事,會很難接受,極度痛苦。

當壹名美國海軍上將在越南戰爭中成為戰俘時,他總結了自己著名的經歷:“樂觀者先死!”。他和壹群同誌關在壹起。越是樂觀的人,越容易比別人先死,因為他們總有壹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他們會告訴自己和別人,聖誕節我們會有空!結果聖誕節來了又走了,他們還是不自由。然後他們會說:我們會在復活節被釋放!復活節來了又去,他們依然被禁錮,壹次次期待,然後壹次次失望,最後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機感,會讓妳更有能力面對壓力和痛苦。危機感不僅是壹種理念,更是壹套培養方法。

用佛教的語言來說,這叫修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這就是心理訓練——訓練和提升我們的心智。如果我們不用這些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們就永遠得不到幸福,因為我們身邊總會有強人,有錢人,高官,名人。我們習慣了比較和比較,怎麽能不失望呢?

我個人認為,佛教是壹門涵蓋心理學、哲學、科學的綜合學科,其深度、廣度和價值是任何世俗知識和其他宗教都無法超越的。可以看佛教書籍,很透徹,對擺脫痛苦會有很大幫助。

令人憤慨的自私,脫韁的野馬

不快樂的第二個因素是自私。

每個普通人天生都有自私的壹面,加上後天壹些文化的影響,自私會變得更加強烈——他認為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和別人分享。

原來,分享是快樂的最大源泉。如果妳懂得分享,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會在分享的過程中感受到喜悅和快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親密。如果全社會都學會分享,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悲劇都不會發生。不幸的是,我們認為壹切美好的東西只能歸我所有,不能歸別人所有。

舉個例子,壹個小公司有十個員工,其中壹個人每月加薪300元,而其他人的月薪沒有變化,這個人會覺得很滿足,很開心。但是,如果10人的工資也增加了600元,他們之間的幸福感還不如單獨增加300元那麽強烈。按理說,收入增加了兩倍,我們應該獲得兩倍的幸福感,但為什麽幸福感卻下降了?因為別人也有,所以不開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資增加了2000元,而自己的工資只增加了1500元,雖然數字是300元的5倍,但他們不會高興5倍,反而會很失落:為什麽自己比別人少500元?不公平!

再比如,某個圈子10人,只有壹個人擁有壹輛非常高檔的車,他會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圈裏的人後來都買了同檔次的車,還會覺得幸福嗎?不會了。這裏的快樂和不快樂與物質無關。其他朋友有車,但不會降低車的檔次。他們沒有物質上的損失,但是精神上會不快樂。如果妳是圈子裏10人中第八個買車的人,妳不會有什麽快樂,只是覺得很平淡,有個交通工具而已。如果妳是最後壹個買車的人,即使拿到了車,妳也不壹定會覺得開心,只會有壹種發泄和日式的解脫來填補損失。

這說明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只希望自己有好的東西,不希望別人有,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告訴了我們這些思想,但世人不僅不信,還給佛教貼上了消極悲觀的標簽。21世紀的今天,很多人不僅豐衣足食,還擁有巨大的財富,但我們都看到了現在的狀況。

我們要學會放下這些令人發指的自私,不然會有精神問題。如果我們壹生都被虛榮心所驅使,我們永遠不會幸福。雖然普通人不可能壹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但是如果有人對如何放下自私感興趣,大乘佛教給我們推薦了很多方法。)通過大乘佛教的理念和訓練方法來鍛煉自己,我們會逐漸成為關心他人、分享快樂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菩薩。

我們不能認為菩薩是泥塑,是超然物外,壹動不動,不會說話,不會思考的佛像。這只是菩薩的形象,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也是長相普通的人。只要我們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菩薩。當他成了菩薩,就不會在小問題上與人爭執,而是無條件地布施,哪怕是為了眾生的瑣事,也願意無怨無悔地布施。他們的壹舉壹動都是光榮而偉大的,因為他們沒有自私和欲望,所以他們沒有痛苦和焦慮,非常快樂和自由。他們的無私奉獻不是給別人聽的,也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的,無條件的為眾生奉獻,願意為自己犧牲壹切。所謂的服務項目,不僅僅包括扶貧濟困、誌願服務,最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讓大家徹底擺脫輪回的痛苦——物質貧窮的痛苦、精神空虛的痛苦等等。

菩薩和非菩薩的界限是放下私心,從骨子裏關愛世間壹切生命。這裏的生命不僅僅是人類,還包括蚊子、蚯蚓等不被普通人重視的小生命。因為,雖然從某些人的角度來看,動物的生命可能沒有任何價值,但對於動物本身來說,它有著寶貴的生命價值。比如人類不想要蚊子。他們認為蚊子是害蟲,應該被殺死。但如果換個角色,從蚊子的角度來說,他的生命是無比珍貴的。我們沒有資格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任何生命。

如果事情是有害的、無利的或無力的,就可以淘汰。那麽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他們的智慧和知識也是超出人類的。那麽,當有壹天比我們更強大的外星人入侵地球時,我們是否也可以用上述邏輯說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和羞辱?我們還會說這合理嗎?我想答案壹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去殺害其他的小生命,或者傷害另壹個弱勢群體呢?

我們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判斷壹切,總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這是佛教中名副其實的平等觀。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悲劇,其衍生和發展的源頭,都在於不平等。因此,我們可以說,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諧、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可能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他們不懂佛教,只是從外表看到了佛教的壹些宗教色彩而沒有深入研究,但我相信學過佛教的人都會有同感。

所以壹定要下定決心,爭取有壹天成為壹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菩薩。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

有人可能會說,我既沒錢又沒名氣,怎麽幫助眾生?有錢有權不代表能幫助別人,沒錢有權不代表沒有條件幫助別人。有壹本書叫《窮的只有錢》。我覺得,對於不太懂錢的人來說,這個話題可能有點尷尬。他們既然有錢,怎麽會窮呢?但是了解貨幣本質的人都知道這是真的。有錢不是有錢的全部內容,沒錢也不代表窮。即使沒錢,也能給人精神力量,讓別人明白壹些道理,進而擺脫精神痛苦。

同時也要問問自己,什麽樣的人才能完成拯救眾生的工作?只有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人,智慧達到頂峰,斬斷壹切自私、欲望等等,才能完成這部作品。

比如,壹個普通人要想成為大學教授,首先要自學,獲得相當的知識和經驗後,才能勝任教學。同樣,要幫助眾生,最好先看看釋迦牟尼佛。

當然,現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學成就的同時,也接受了很多西方垃圾文化。現在的情況是,我們越來越浮躁,連壹個小時都坐不住,不想看書,更別說打坐了。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如何才能獲得幸福?

我建議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要把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落實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這樣壹方面幫助身邊的人,另壹方面也能快樂的生活。

(三)過度執著,隱形殺手

痛苦的第三個來源是堅持。

什麽是堅持?

比如兩個人關系特別好的時候,其中壹個人的壹舉壹動都會對另壹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關心和堅持的結果。家庭和夫妻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是因為堅持而產生的。如果有壹天兩個人真的分開了,不在乎對方,不執著對方,形同陌路,就不會對對方有那麽大的影響了。對方好不好無所謂,也不會緊張痛苦。這就是沒有堅持的表現。

堅持有很多層次。佛教從高層次上認為,看到周圍的壹切,包括人和物,就是堅持。堅持會產生欲望,然後導致痛苦。

不要說佛教包括科學告訴我們世界不存在。

以顏色為例,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顏色並不存在於物體的本質中,而是在觀看者的眼中,是物體以壹定頻率發出或反射的光所引起的壹種感覺。”物質的顏色只是投射到我們眼中的不同頻率和波長的光波造成的錯覺,並不是真實客觀的東西。這是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但是,我們還是把衣服的顏色當成真實的東西,經常去商場給自己搭配各種各樣的顏色,對過時、老套的顏色進行批判和厭惡。很多有錢人每天穿什麽顏色的衣服,戴什麽顏色的飾品,房間裝修成什麽顏色,都是私人設計師或者電腦挑選的,可謂細致精致到了極點。為了改變衣服和房間的顏色,花了很多錢,付出了很多錢。

我相信妳們都看過黑客帝國。這部電影傳達的思想是,整個世界都不是真實的,而只是壹個電腦程序。將計算機植入人的大腦,然後通過程序感知世界。雖然這是壹部科幻片,但這部電影的導演對佛教非常了解。他拍攝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意圖就是告訴大家,這個世界就像電腦程序壹樣不真實。壹旦計算機程序改變,世界也會隨之改變。如果計算機程序崩潰,世界將會崩潰。

佛陀告訴我們,就像我們晚上做夢壹樣,我們在夢裏看到的壹切都是非常真實的,和現實生活沒有什麽不同。但當我們醒來時,我們意識到壹切都是假的。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是壹場夢,而且是壹場醒不過來的夢。除非有壹天我們能學佛,能明白佛法的道理,那我們就能如禪宗所說,從紅塵之夢中醒來。雖然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但是明白了這些想法之後,我們就可以像金剛經裏說的那樣,把壹切都當成“夢想的泡沫”,這樣就不會活得那麽辛苦,那麽累了。

當然,如果有壹天,我們突然意識到,我們不會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放棄家庭,放棄事業,消極,不負責任。很多開悟的菩薩,表面上可能是個領導,商人,清潔工,但是在他們的內心,他們並沒有把這個世界當成真實的東西,而是跟著因緣走——跟著因緣走。他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的壹切都逃不出因果關系的陷阱,也不會隨著我們的喜好而發展,更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該發生的總會發生,不是我們想要的,也不是我們不想要的。雖然我們的主觀意識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壹種正常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客觀情況,同樣可以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所以很多人認為佛教和其他宗教壹樣,是唯心主義。其實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義,這是我們不懂佛教的壹種說法。

這些想法並不是教條,我們可以用現實中活生生的例子來證明:比如用我們的肉眼,瓶子是靜止的,瓶壁上的分子是緊密而細密的,沒有任何縫隙,沒有漏水。即使我們整天盯著兩只眼睛,也看不到瓶子在動。但是,物理學告訴我們,瓶子是運動的,科學家稱之為布朗運動,因為最早發現這個秘密的科學家叫布朗。

事實上,佛祖釋迦牟尼在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壹切為法而行的事物都處於因果循環之中。

物理學用運動來表達瓶子的狀態,但佛教用的生死這個詞更準確。舉個例子,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壹樣,原子核周圍的電子壹直在繞著原子核轉,其速度可以高達每秒幾千公裏,這在物理學上叫做運動。我們可以假設電子的旋轉從東邊開始,然後向南運動,再向西或向北,或者反方向旋轉。但佛教告訴我們,實際上,穿過東方的電子根本不是穿過南、西、北的電子,因為東方的電子在位於東方的那壹刻就已經消失了,後面的電子都是新誕生的。所以用生與死來形容更準確。

同樣,建築,包括地板和墻壁,用我們的肉眼感覺都是靜態的,但世界上沒有靜態的建築。我們看到的那麽多靜態物體是從哪裏來的?是徹頭徹尾的錯覺,來自於壹種高速運轉的錯覺。所以金剛經說:“萬物如夢泡,如露如電。”既然壹切都是假象,我們還有必要如此執著嗎?這樣反復思考,更容易擺脫執著,這就是佛陀給我們指出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有自己的自然進化規律。多年來,現代科學忽視了對精神領域的研究。即使有壹點點精神上的研究,也是剛剛開始。然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幸福和不幸都與內在精神息息相關。追求幸福,需要正確的方法。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執著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質的東西是次要的。所以,只靠外在的物質條件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即使物質有這樣的能力,地球也沒有那麽多資源。比如美國的人口雖然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是他們消耗了全球34%的資源。全球70億人要過美國人的生活,需要三到五個地球來承受,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得到幸福,就得調整自己的心態,適當的去尋找。

在了解了痛苦的來龍去脈之後,首要的任務就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佛陀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痛苦:壹種是通過壹些觀念來改變我們原有的認識,從而減輕我們的壓力;另壹種方法是冥想。佛教壹直專註於這方面的研究,並給出了壹些答案和方案。如果我們能夠吸收並實踐這些理念,再加上現代科學賦予的物質財富的完美結合,即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我們就可以努力控制上述三種精神缺陷,將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擁有豐富的精神財富和健康的心靈,這將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健康,越來越。

  • 上一篇:知識管理系統與原有系統如何集成
  • 下一篇: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有哪些二級單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