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中國企業“走出去”,這其實是壹種比較形象的說法,它包含的內容,從廣義上來說,應該既包括中國企業對海外的商品、服務的輸出,也應該包括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

在海外的投資,應該既包括企業的債券投資,包括購買債券、發放貸款,也包括企業的股權投資。股權投資裏,應該也既包括控股10%以上的所謂海外的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包括控股在10%以下的資產配置 (Portfolio Investment)。

今天的討論會集中在相對比較狹義的中國企業海外的股權投資上。這是壹個很大的題目,大體上包括這幾點:第壹,關於中國企業為什麽要“走出去”?第二,關於世界經濟走勢的幾點觀察;第三,關於中國經濟現狀的幾點評論;第四,關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幾個要點。

壹、企業為什麽要“走出去”?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企業“走出去”,從國家的層面來說,這個原因和中國為什麽要加入WTO應該是相同的、類似的,或者說是有關聯的。中國為什麽要加入WTO?WTO是壹個參與國之間消除或者是降低關稅壁壘,開放國內市場,參與全球經濟壹體化的協議。它的背景就是勞動分工在全球的發展已經使得全球經濟的壹體化成為壹個必然的趨勢。

它有幾點含義:

首先,就是原先可以在壹個企業內部完整地完成的生產過程,現在被細分成了若幹個節點,或者所謂分過程,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和公司進行生產。所以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進程中,妳很難說哪個公司、哪個國家的產品仍然是某壹個國家的產品。比如像波音787,現在已經有797了,妳很難說787就是美國波音公司的產品,因為它65%的部件都是從世界各國,主要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配件制造商生產的,其中35%是由日本的制造商來提供的。所以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過程當中,整個的生產過程被細分了。

其次,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過程當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企業跟企業之間的競爭了,而是壹條產業鏈和另外壹條產業鏈之間競爭。在這個環境下,壹家企業生產得再好,上下遊的企業不給力,產品可能仍然很難在市場上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

在這樣壹個大的背景下,中國加入WTO就是要參與整個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進程,就要融入全球的產業鏈。否則的話,妳可能至少會幾十年喪失壹個快速發展的機會。

那麽,中國企業為什麽要“走出去”呢?

因為加入全球經濟壹體化,那肯定是有利有弊的。從廣義上來講,這個壓力和義務更多的是在國內,當然我們不是說這個所謂“請進來”只有弊端,因為企業可以獲得企業所需要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是總的來說妳需要開放市場,妳需要把自己的市場讓利於“請進來”的國外的企業。而機會和機遇更多的是在國外,因為別人進妳的後院分享妳的午餐,妳也需要進入別人的後院,去爭食壹份別人的午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中國加入WTO的題中應有之意。妳為什麽要加入?妳不僅要開放國內市場,更多的是要走入國際市場,要分食國際市場的壹杯大羹。

從企業的層面看,雖然從國家的層面講中國企業是應該“走出去”的,但是從企業的層面來講,並不是每壹個企業都應該“走出去”,並不是說又是壹個風口,不管是不是適合企業自己的需要,都要走出去。企業是不是要“走出去”,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對於壹個具體的企業來講,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是不是能夠產生某種“利差”,這個利差不僅僅是利息的差別,而且是利潤的差別,是盈利率的差別,是利益的差別。

通常來講,這種利差無非是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壹是國內的市場已經飽和了,或者是已經盈利率過低了,所以有開發新市場的需要。

第二是在國外有壹些稀缺的土地、勞動力,或者其它的自然資源,妳必須要使用海外的市場。像包括現在很多中國的企業都到國外去種地,因為國內的很多土地,壹方面本身資源有限,另壹方面很多土地都被汙染了,妳再說妳是怎麽有機的,但是人家壹聽妳這個產地是某某地方,消費者就缺乏足夠的信任。

第三是戰略資產的全球配置,這個主要就是說妳要控制關鍵的銷售渠道和壹些新興的技術。

最後就是規避風險,因為妳要規避貿易壁壘,規避了匯率的波動。像在美國的話,日本的豐田和本田每年都輪流是暢銷車的第壹名、第二名,但是這些車是不可能在日本本土制造後輸出到美國的,而必須要在美國,像加利福尼亞,要本地生產,這樣才能規避貿易的壁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企業是需要“走出去”的,這是從國家層面來講。對於具體的企業而言,需要看具體的企業,國際跟國內的市場是不是能產生某種利差。

二、世界經濟、國際市場的狀況

可能這是為什麽主辦方希望我談壹談關於世界經濟走勢的壹些觀察。

世界經濟走勢,這是壹個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具體細分來說,它有這樣幾個組成部分:壹個是創新驅動的長期的趨勢變化;壹個是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再有是特定行業的季節性變化;另外就是不可預測的隨機性變化。後兩點,特定行業的季節性變化和不可預測的隨機變化,這個可能跟我們這個論題不是有太大關系。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變化會有壹定的關聯,因為牽扯到什麽時候抄底,不要在高峰的時候接盤,但這個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為時間有限,我想主要談壹談關於創新驅動的長期變化問題。

關於目前世界經濟走勢長期趨勢的變化,有很多的討論,那我想主要談這樣幾點,就是我自己的壹些觀察。

第壹,“雲、大、物、移”

即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整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經營方式和消費者的消費方式,這壹點像包括電商、人工智能,包括電動車,包括現在很多無人駕駛汽車。很多人在談論將來都是無人駕駛的出租車了,這個東西會很大的程度上改變很多的生態。因為現在我們很多使用互聯網技術的,更多的還是服務業,比如說用微信,這個產業鏈並不是很長。但是如果妳把這些技術和像汽車這樣的行業聯系起來,這可能會形成壹個很長的產業鏈,所以這個影響絕對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中小企業挑戰大型企業,作為創新的主導力量

因為傳統上我們壹談創新都談財富500強,因為就是他們最有資源、最有資金、最有能力創新。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創新,更多的是出自中小企業。特斯拉就是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電動車,包括現在壹些無人車,並不是出自三大汽車制造商之手,它是出自中小企業,它不需要跟大型的企業進行聯合的研究。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什麽叫創新?回到創新根本的定義,什麽是創新?創新就是對於現存的產品格局和市場格局的壹種否定,越是重大的創新,越是對現有的產品格局和市場格局的壹個根本性的否定。而大型的企業,特別是具有主導地位的大型企業,通常是現有的產品格局和市場格局的最大的受益者。所以重大的創新都會引起利益的沖突。這壹點,像原來柯達,這是壹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原來在膠片技術上他是居於領先、主導的企業,但是他不能及時的采納數字照相技術,最終導致了破產。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不展開了。

第三,“以小搏大”、跨界競爭正在成為常態

這壹點主要得助於金融創新的發展,這些天使、風投、私募、基金,這種創新的股權融資的方式為“以小搏大 ”與跨界競爭成為常態,奠定了基礎。所以現在的企業確實不好說誰是妳的競爭對手,妳確實不能只關註目前已經在業內存在的這些人,明天妳不知道會從哪個不同的行業突然出現壹個令人非常詫異的競爭對手。時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我就簡單講這幾點。

那麽長期變化有什麽含義?我覺得主要是不是有這樣幾點:第壹,給中國的企業對接海外創新的中小企業壹個很好的股權和量產的機會。因為大型企業它自己有量產的能力,他如果有了發明,他願意商業化,他不需要任何人就可以形成量產。但是因為現在很多的發明者都是中小企業,他沒有量產能力,他需要找另外的制造商為他實行量產。再有壹點就是股權投資的機會,妳跟世界500強合作,妳是不可能獲得世界500強企業股權的機會,沒人給妳;但是妳和中小企業進行合作的話,妳提供融資,是可能有壹些股權投資的機會。

第四,關於技術變化的趨勢

德國4.0有幾個特點:壹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二是個性化的量產;三是它能夠延伸價值鏈;但是歸納起來,它總的壹個特點,是讓這個產品能夠有更好的質量,消費者願意在更長的時間裏消費這個產品。但是美國的再工業化它有不同的特點,因為這是壹個科技創新的時代,產品的升級換代很快。像我剛才講的柯達,妳可以在膠片技術上做到極致了,但是突然變成數碼相機了,妳做得再極致、妳做得再好,但是突然沒有用了。所以這壹點也是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對接科學技術發展這個潮流的時候需要註意的壹件事,是究竟“造得好”更重要,還是“造什麽”更重要?而美國的這個系統可能有更大的靈活性。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在這兒也不展開了。

三、國內經濟的形勢

從目前存在的結構性的問題來看的話,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給不足同時存在。大的形勢是冰火兩重天,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處於完全不同的狀態,表現出來宏觀的層面,就像我們剛才講到的,是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的不足同時存在。而在微觀的層面,就是表現出來企業的產品,壹方面生產出來的賣不出去,而市場需要的產品缺乏供給。我們聽到很多故事,像日本的馬桶蓋、尿不濕,還有奶粉,等等,這些都並不是壹個科技含量非常高,但是是市場需要的產品。造成這種狀況的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低價、低質和低值的競爭方式不適應中產階級崛起所帶來的市場需求的壹個根本性的變化。因為中產階級消費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他不再在錢上那麽斤斤計較,他為了產品的質量、特點和性能,他寧願多花點錢。但是在這壹點上,我們中國傳統的企業競爭方式還是低價、低質和低值,這壹點是重要的原因。

所以要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只是必要條件,不充分。像貨幣政策,妳錯了,是不行的;但是正確了,不見得就管用。因為貨幣有足夠的流通性了,但是企業,或者他不借錢,或者他拿了錢以後他幹什麽,如果妳還是去生產增加庫存的產品,過剩的產能,這個東西是沒有用的,對改變中國經濟的狀況是沒有用的。所以從企業的發展角度講,它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第壹,這個企業妳要能生產出賣得出去的產品;第二,妳要能夠賣出有盈利的價格。要做到這壹點的話,企業就必須要走創新之路。

那麽怎麽走創新之路呢?我想主要是四點:

第壹,要差異化

差異化是品牌的基礎,因為如果妳生產的產品不適合消費者的需要,那當然是不行;如果妳適合了這個需要,問題在於,能夠生產出適合消費者需要產品的生產廠家不只是只有妳壹家,人家為什麽要買妳的?差異化是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要有護城河

護城河是壹個可持續性問題,妳生產出這種產品,有差異化,但是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非常容易被山寨,可能兩個星期就會有類似的產品,同質化的產品出現。所以妳如何有壹個護城河,建立適當的準入門檻,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利用互聯網

利用互聯網來降低成本。“互聯網+”不可能改變互聯網所加的行業的本質,“互聯網+金融”仍然是金融屬性,“互聯網+手機”仍然是手機的屬性,但是互聯網可以極大的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包括信息的搜尋成本,企業的營銷成本,企業的生產成本,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企業的融資成本。時間的關系,我也不展開了。小米在這方面是很經典的例子,利用客戶實際參與產品的設計,利用口碑進行營銷,這都是非常經典的例子。

第四,國際化

“走出去”,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

四、關於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註意的問題

第壹,要明確企業“走出去”的目的

就是“走出去”解決了企業壹個什麽樣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說因為人人都“走出去”了,所以我們也要“走出去”。企業壹定要明確有哪些利差,解決了企業壹個什麽樣的問題,它在企業的戰略發展當中處於壹個什麽樣的地位,是什麽樣的壹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第二,磨刀不誤砍柴工

要充分地了解市場,包括市場的需求、投資環境、法律體系、人力資源、金融市場,盡可能地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新希望集團,他在東南亞“走出去”的布局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在他“走出去”之前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做市場的調研,所以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第三,要解決好融資的問題

海外投資,錢從哪兒來?妳能不能從海外的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從國內的市場融資,妳在海外的資產能不能做抵押?所以錢從哪兒來這是很重要的。

第四,要有國際化人才

尤其是在海外布點,沒有國際化人才的話,很難開展合適的經營。像很多行業都是需要和客戶直接進行互動和對接的,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了解,這是很難做到的。

第五,企業並購的文化融合問題

如果妳不是單獨設立獨資企業,而是並購,企業文化如何融合是壹個重大的問題。很多大的企業並購失敗,都是在於文化不能融合。

最後,關於中國企業相互競爭的問題

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是采取抱團的形式,而是各自為戰,然後在海外進行互相競爭,對中國企業是很不利的。所以可以考慮中國企業抱團“走出去”,壹方面增加規模效益,另壹方面可以協調企業之間的利益。

  • 上一篇:長鞭效應是什麽
  • 下一篇:註冊壹個貿易公司需要辦理什麽證件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