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壹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幹意見》具體內容新壹輪醫改啟動以來,醫藥行業改革逐步深化,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政策不斷完善,分類采購有效開展,保障了藥品供應,降低了藥品價格,減輕了群眾用藥負擔。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醫藥行業?多小多亂?情況沒有根本改變,藥品質量參差不齊、流通秩序混亂、價格虛高、藥品濫用等問題依然突出,社會反響強烈。
年末全國共有藥品生產企業5065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制劑生產國。97%的產品為仿制藥,藥品同質化嚴重,低水平重復問題突出。近期發布的過度重復藥品公告顯示,有100多家企業同時生產129種藥品。全國共有13508家藥品批發企業,45.3萬多家零售企業。前三大醫藥批發企業的市場份額僅為33%,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行業集中度低。只有1.75%的企業具備現代醫藥流通條件。藥品流通環節多,流通秩序混亂。掛靠經營、通過票據洗錢、商業賄賂等行為屢禁不止,推高了藥品價格,腐蝕了醫生隊伍,誘導開大處方、開貴藥,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巨大損失。隨著醫改進入關鍵階段,醫療領域需要進壹步改革創新,為全面深化醫改創造條件,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藥領域的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將研究制定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政策列為當年的重點改革任務。國務院醫改辦、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在廣泛調研、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進壹步改革和完善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政策的若幹意見(送審稿)》。
藥品作為壹種特殊的商品,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政策,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的重要環節,是推進醫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客觀要求, 以及提高我國藥品R&D和創新能力,提高藥品質量和療效,規範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凈化流通環境,規範用藥行為,保障藥品生產供應,讓人民群眾用上更優質的藥品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