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英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信息中心,重慶,400015)
摘要:為了推進重慶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根據國家對金土工程建設的總體要求,結合重慶實際,提出了重慶金土工程建設的目標和主要內容,並對重慶金土工程建設的模式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金土工程;目標;主要內容;建設模式
2004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明確要求組織實施“金土工程”。2005年9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金土工程”壹期建設項目(中央投資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批準了國家“金土工程”的立項。本文按照國土資源部對金土工程建設的要求和部署,結合《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信息化建設“十壹五”規劃(2006~2010)》,提出了重慶市金土工程建設的目標、主要內容,並對建設模式進行了探討。
1 重慶金土工程建設的背景
重慶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擔負著三峽庫區建設、帶動西部發展,打造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的重任。“十壹五”期間,無論經濟建設還是社會發展都將處於“打基礎、成框架”階段,經濟社會處於壹個高速發展時期。做好資源保障,解決好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是全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主旋律。耕地保護、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整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都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1 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矛盾加劇
據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顯示,全市土地總面積822.69萬公頃,其中耕地總量226.27萬公頃,人均耕地1.08畝,遠遠低於1.41畝的全國人均耕地水平。
“十壹五”期間,全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對土地資源的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資源保障壓力更大,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通過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集約節約用地,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妥善處理耕地保護和建設用地需求間的矛盾,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1.2 礦產資源利用粗放,礦山生態環境問題較嚴重
截至2005年年底,全市***發現礦產68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54種,已開發利用的39種。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十五”期末,全市礦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25%左右。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礦業經濟的發展逐步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但在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著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以及礦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等問題,這些都對實施礦產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地質災害發生頻繁
截至2003年底,全市***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301 處。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縫等。每年因地質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害,都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三峽庫區是本市地質災害的重點防治區域,每年國家和地方都投入大量的人財物進行治理和防治,搞好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是本市的壹項重要任務。建立壹個科學的地質災害監測預測及應急指揮系統,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手段。
因此,大力倡導現代化的資源管理方式和手段,實施金土工程成為本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參與宏觀調控、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和礦業經濟的發展以及防治地質災害的必然選擇。
2 重慶金土工程建設的目標
通過對重慶實際情況的分析,在制定重慶金土工程主要目標時,我們明確提出應建立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保障系統,在實現國家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本級政府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時結合重慶的具體實際,提出建立區域建設用地可供性分析系統和實現城鎮地籍管理信息化的目標。特別針對重慶地質災害頻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任務較重的具體情況,在重慶金土工程壹期提出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測與應急指揮系統,將地質災害的防治放在了金土工程建設的重要位置。
重慶金土工程的目標:通過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保障、礦產資源管理、地質災害監測預測與應急指揮三大業務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和數據整合,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市國土資源管理的主要業務、貫穿國土資源部和全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政務信息化體系,形成規範、科學、高效的網絡化國土資源管理模式。同時,通過“金土工程”的實施,培養壹批專門人才,促進國土資源管理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
3 重慶金土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重慶金土工程將以建設“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保障系統”、“礦產資源管理系統”和“地質災害監測預測及應急指揮系統”為核心,建立起滿足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要的統計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形成統壹的市級國土資源管理門戶,完成重慶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建設。
3.1 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保障系統
針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與耕地保護的矛盾,通過建立和整合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規劃、土地供應、城鎮地籍、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建設項目用地、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用地儲備、城鎮土地分等定級及基準、農用地等級、耕地儲備、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土地執法監察14方面數據庫,建設和運行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規劃、建設用地審批、土地供應、城鎮地籍、基本農田保護、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和執法監察9個業務應用系統,建立順暢的信息獲取、傳輸、更新與應用服務的信息渠道,使國土資源部、市委市府等相關部門能及時掌握全面、準確、翔實的土地資源數據;通過對土地資源利用狀況進行動態分析,為調控土地利用結構提供依據;形成覆蓋全市網絡化的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保障系統,規範管理行為,實現市政府對全市各級土地管理過程的有效監管,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提供技術保障,為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提供決策支持。
3.2 礦產資源管理系統
針對本市目前礦產資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程度低、礦產資源需求與可供性分析工作薄弱等影響本市礦產資源管理的問題,通過建設和整合礦產資源儲量、礦產資源規劃、礦產資源潛力、礦業權、礦產品、礦產可供性、執法監察7方面的數據庫,建立和運行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礦業權管理、礦產資源規劃計劃管理、執法監察4個業務應用系統,為強化礦產資源管理,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構築有競爭力的優勢礦業,促進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通過嚴格監督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規劃、計劃的執行情況,監管和調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促進礦產資源的保護、節約與合理利用。
3.3 地質災害監測及應急指揮系統
針對本市地質災害隱患多、災害頻發、損失嚴重、開發活動引發地質災害日益增多的現狀,建設全市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地質災害事件數據庫、基礎地質數據庫、氣象數據庫4方面數據庫以及地質災害監測、地質災害事件管理、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地質災害應急指揮4個業務應用系統,為重大工程選址、土地利用規劃等提供決策依據;對重大地質災害區部署網絡化監測體系,對地質災害的發生實施監測;為地質災害信息的實時傳送、綜合分析、遠程會商和救災指揮提供網絡化的技術平臺。
3.4 國土資源綜合統計與決策支持系統
綜合利用金土工程所建立的大量的基礎數據庫,通過建立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系統和區域建設用地可供性分析系統等相關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對全市國土資源管理和宏觀經濟調控的數據支持。
3.5 建立國土資源門戶系統,開展綜合應用服務
建立統壹的門戶系統,利用中間件技術,把各種獨立的系統以及異構數據連接起來,達到各種系統之間的無縫連接和交換數據的目的。同時,可以為不同的系統用戶提供統壹、個性化的界面;能夠動態的發布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信息,實現信息的收集、分析、增值和***享等。
3.6 完成重慶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建設
數據中心將在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撐下,在數據標準和相關數據中心管理為維護制度的保障下,建立各類數據庫,完成數據中心數據的存儲、管理和維護;在交換體系和業務系統的***同作用下,完成數據的更新;同時通過業務系統,為管理提供數據支持;通過數據交換系統,將服務系統所需要的數據傳遞到服務數據庫,完成數據中心的社會服務功能。
4 重慶金土工程建設模式
為保證重慶“金土工程”目標的實現,我們在國家“金土工程”總體方案指導下,結合重慶的實際,提出了重慶金土工程建設模式:
(1)在數據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原來已有的數據庫,進行數據的標準化和壹致性整合,形成標準、統壹的基礎數據庫。同時,采用集中與分布式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市、縣兩級數據中心,形成兩級備份、相對獨立的數據管理機制,市級集中所有結果數據,實現全市數據統壹的對外服務。
(2)在數據交換方面,對涉及國家監管的系統運行和數據交換,通過統壹的應用接口和數據交換機制來完成業務聯動和數據傳輸,形成業務流、數據流上下貫通的業務運行模式。
(3)在應用系統建設方面,對新建系統按照統壹標準、統籌規劃,統壹實施原則,形成市、縣兩級統壹的業務應用系統。對已有的業務系統不作改變,無論新建系統還是原有系統仍完成各自系統設計的功能。
(4)在網絡建設上,依托全市電子政務骨幹網實現網絡的互聯互通。在該網未建成前,通過租用電信運營商的寬帶網實現上下級的網絡互聯。在市電子政務骨幹網建成後,該網作為“金土工程”備份網絡。
(5)在標準研制上,優先采用國家或行業已有標準,在標準缺位情況下,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加快急需標準的研制和應用。
(6)在技術選擇上,優先采用成熟技術,強調技術的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從標準和技術上保障系統的可擴充性、易維護性、開放性和統壹性。
(7)在項目的實施方面,按照“國家目標優先、兼顧地方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在金土工程的建設中應首先考慮國家目標的實現,同時結合本市實際,分步實施,註重實效,邊建設邊應用,有條件的地方先上,急需的項目先行,並通過試點、示範,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應用。
5 結語
重慶“金土工程”不僅是重慶市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金土工程的壹個部分,同時也是重慶市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基礎。重慶金土工程建設將站在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高度,以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保障系統、礦產資源管理系統和地質災害監測預測及應急指揮系統為核心,實現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國土資源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社會化,為提高我市國土資源管理能力,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國土資源部,北京國信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國家金土工程壹期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R].2005,8
重慶國土資源房屋管理局,重慶市電信規劃設計院.重慶金土工程壹期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R].2006,5
國土資源部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全國金土工程建設總體方案[R].2005,12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信息中心.重慶市國土房管電子政務調研報告[R].2005,6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公報[R].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