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曾經是大眾眼中頗具距離感的專業詞匯,但近年來,“大數據”已經成為人們身邊的高頻詞匯:當妳在網上購物時,平臺總能精準推薦妳想要的商品;當妳下載壹個APP或者打開壹個程序的時候,總是要點擊同意那些冗長的隱私條款;甚至當妳使用不同的賬戶享受同樣的服務時,妳實際上發現妳可能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融合導致了數據的快速增長,數據已經成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經濟運行機制和社會治理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大數據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開啟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毫無疑問,大數據正在塑造未來,那麽大數據將從哪些方面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收集和分析數據:提前化解風險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眾多,這裏有3922個連片的木寨,50戶以上,88萬間木農房。然而,隨著當地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電氣火災也迅速上升,為了有效預防火災,當地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大數據”。
記者在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看到,這裏每家每戶都在正門安裝了滅弧電氣保護裝置。“這些保護裝置也是農村電氣火災監控大數據平臺的傳感模塊。”當地工作人員在手機上打開壹個名為“點叮叮”的APP,大數據中心全天候采集農民用電數據。壹旦發現家庭用電數據異常,系統會通過手機APP自動發出預警,通知工作人員上門檢查處理。不僅如此,大數據中心還會針對區域用電數據生成日報、周報、月報,分析用電規律,評估安全系數,為預測電器火災風險、精準指導農電改革提供大數據支持。
“通過數據收集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我們可以將事後解決變成事前預測,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事前監控和事前解決。”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孟天光表示,大數據將給社會治理方式帶來促進和改變。
這個例子,記者在深圳南山區也看到了壹個例子。2017清明假期的壹天下午,深圳公南山分局人流監測預警系統突然發出預警。在短時間內,地形狹長的深圳灣公園被過多的自行車擠滿,導致“毛細血管栓塞”,很可能被踩踏。根據大數據提供的實時動態監控、人群趨勢分析、人群畫像分析等信息,當地公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緩解了現場壓力,避免了壹場可能發生的事故。
“大數據不僅為政府治理貢獻了數據方面的理念、資源、技術和對策,還解決了政府在傳統治理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孟天光認為,目前,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已經有了壹些初步的探索。未來將努力通過大數據推動社會治理的網絡化、智能化、系統化,最終有效解決政府精準治理問題。
享受政府數據:打破孤島效應
近年來,簡政放權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效,比如“證明我媽是我媽”。“奇葩證明”之所以會有生存空間,壹個根本原因是政府信息之間的嚴格壁壘造成了“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為此,廣東梅州公安局打造了“證明雲”。通過與20多個政府部門共享數據,互聯網提供的電子證明與傳統證明具有同等效力,成為應對“奇葩證明”的特殊武器。
通過政府信息資源共享解決“奇葩證明”問題只是小試牛刀,將沈澱在政府手中的數據向社會開放,將深刻引發大數據的創新應用和產業融合發展。專家介紹,如空間地理數據的開放,可用於指導礦業、林業、農業、漁業、能源、航海、交通等;氣象數據的開放可以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旅遊、災害管理、保險預測、環境評估等。
對此,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將“加快政府數據開放,推進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和“穩步推進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作為主要任務。其中,《綱要》還特別提到,優先推進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資源、農業、環境、安監、金融、質量、統計、氣象、海洋、企業登記、監管等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政府數據開放到什麽程度,哪些數據集應該開放,不同數據集下的數據如何分類,大多由政府相關部門和政府官員決定,缺乏統壹標準。”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表示,要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範圍,完善政府數據開放的程序機制,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標準。“信息披露以公開為原則,不披露為例外。開放政府數據還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
大數據營銷:提高效率,防止濫用
今年以來,“大數據殺熟”成為網絡熱詞,是指在網上購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時,顯示給老客戶的價格遠高於新客戶的價格。事件起因是壹位網友在微博上曝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稱自己在某網站長期預訂了壹個價格在380-400元之間的酒店房間,但實際價格只有300元左右,而有壹次用朋友的賬號查詢,會發現同樣的房間也在300元左右。這條微博在網上發酵後,很多人都曝光了類似經歷的證據。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絡規制研究中心主任阿拉莫斯認為,大家都認可線下“砍價”等議價行為,因此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也是壹種商業行為。但“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在於,賣家通過掌握大數據可以更全面、更準確地了解和預測用戶,但買家卻很難真正“用腳投票”,因為網絡交易的用戶粘性越來越大。“久而久之,自然會有自律不足的商家,利用用戶的心理去做壹些事情。”阿拉莫斯分析道。
如今,平臺經濟已經成為社會治理中不可回避的話題,從網上乘車、自行車享受、電商購物到社交媒體。與此同時,眾多平臺對海量用戶數據的收集和占有,也引發了公眾對大數據是否會被濫用的擔憂。
“僅僅從經濟上來判斷,數據歸企業或平臺所有可能效率最高。”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小華認為,零散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只有通過大數據技術將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才會產生價值。但與此同時,這些平臺對數據的占用也可能涉及個人信息泄露、數據所有權、數據交易、數據濫用等壹系列問題。當數字經濟發展涉及倫理、公平、正義等價值判斷時,市場未必能自發調節解決。這時候就需要盡快完善數據保護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