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是世貿組織成員,但與內地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統計,僅去年壹年,內地就吸引了近八千個港資項目,實際利用金額超過二百億美元。內地超過壹半的出口貿易是經香港轉口的。香港轉口貿易總值的90%以上是進出內地。因此,分析中國入世對內地經濟的影響,是判斷香港經濟下壹步走勢的前提。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貿易壁壘和摩擦,提高企業競爭力。它將導致大陸經濟的三大變化:進出口貿易將大大改善;更多領域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科技、管理等掀起新的熱潮。不言而喻,在內地投資的香港商人將受益匪淺。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打破美國和歐盟的壹些貿易政策限制。港資企業在內地出口減少,受貿易歧視、非關稅壁壘等因素困擾,使產品能更順利地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港商不再需要擔心最惠國待遇的年審。根據海外相關研究部門的預測,未來五年中國的貿易額將從去年的3200億美元增加到6000億美元。香港長期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中轉站,轉口貿易額將會猛增,帶來運輸、服務、旅遊等行業的新壹輪復蘇和繁榮,香港人的就業矛盾也將得到緩解。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內地壹些行業的營商成本將會降低。比如電信價格下調,原材料進口關稅降低,引進高新技術,有利於內地港資制造業,企業有望在管理水平、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上壹個新臺階。
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必將加大市場開放力度,市場需求急劇上升。香港產品進入內地的數量越來越多,香港經濟復蘇將得到有力支撐。內地港資企業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和比重也將大幅提高,企業將受到刺激和鼓勵。
港商在內地投資領域更多,合作空間更廣,投資方式更靈活。壹方面,港商可以參與投資內地壹些過去不開放、不限制的企業,如金融、保險、電信、外貿、商業、會計等。另壹方面,面對國際產品的沖擊和壓力,內地行業,尤其是金融、電信、農業、基建、化工、汽車制造等行業,迫切需要投資夥伴。如果香港商人能夠了解其中的商機,他們壹定會有很大的潛力。
雖然加入世貿後,內地部分行業難免會受到強烈沖擊和轉型陣痛,但整體經濟利益決定了中國加入世貿越早越好。加入世貿組織後,內地將引入國際市場規則和競爭機制,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加快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這對全大陸成千上萬的港資企業是有利無害的。
作為特區經濟發展的廣闊腹地,內地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對香港經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不是制造障礙。因此,如果中國加入世貿,香港肯定會因鄰近內地而獲益良多。根據香港總商會的預測,中國加入世貿將拉動香港GDP增長2%至3%。
加入世貿組織也意味著中國將融入世界主流經濟圈,獲得在多邊貿易組織中的話語權,具有更深層次的戰略意義。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僅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也是為了鞏固國家經濟安全,防止經濟危機。
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對於正處於經濟復蘇期的香港來說,中國入世不僅會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會對其整體經濟發展方向產生深遠的影響。行政長官董建華日前預測,中國加入世貿會促使香港人重新考慮香港的定位。
根據目前內地與香港經濟發展形勢的分析,香港的新定位至少應包括三個層面,即兩地互動,發展互補合作關系;雙向溝通,發揮獨特的中介作用;夯實基礎,實現科技產業轉型。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港商再次有了在內地創業的好機會和發展的大舞臺。與此同時,外資、技術和管理的流入速度加快,內地制造企業,包括內地大量勞動密集型的港資企業,需要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競爭力。這關系到雙方的共同利益,是兩地共同面臨的挑戰,也是必須跨越的坎。
內地的制造業有相當的實力,是香港不可或缺的後盾和支撐。香港經濟以金融、地產、旅遊、商業為主,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撐和扶持。否則,香港將永遠是投機者的戰場,難以保持可持續的增長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客觀環境和實踐經驗表明,內地制造業的繁榮正好可以彌補香港經濟的不足。中國入世後,兩地合作的舞臺進壹步拓寬。如何經濟互補,發揮整體效益,確實值得探討。
作為內地與海外交流合作的中轉站,香港的角色將被賦予更多的內容和突出的色彩。中國入世後,內地金融、電信、保險、會計等行業急需大量資金、人才和信息。這些正是香港的優勢。港商可以與內地企業結盟,優勢互補,搶先占領市場。另壹方面,由於有限的市場準入條件和商人的謹慎心理,許多外商直接進入內地市場或在內地投資尚需時日。港商在人緣、地緣、文化、熟悉情況、經驗豐富、溝通渠道等因素上的優勢將得到依托和利用,成為外商的首選合作夥伴。香港將繼續保持在金融、信息、貿易、運輸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香港本地的經濟結構將有機會加速調整。隨著內地與海外的技術經濟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作為中間的“跳板”,可以借助外力大幅提升香港本地的科技實力,壯大高科技產業,彌補原有經濟結構的不足,盡快實現創新科技的目標。
適時調整發展重點,實現更高水平的經濟復蘇,是香港的當務之急,這也是香港人的常識。最近,除了壹些金融保險機構爭相在內地設立辦事處和分支機構外,數碼通和新世界電話也相繼涉足內地項目。許多交通、信息、旅遊等行業的企業積極響應,部署和調整在內地的投資策略。
最近,壹些國際財團和跨國公司有計劃地來到香港購買資產,購買更多的豪宅,並購買具有中國概念的科技公司的股份。國際資金大量湧入港股市場,說明外國投資者在間接投資內地,試圖抓住機遇。其中,新加坡發展銀行收購香港廣安銀行,英國最大的運輸公司收購城巴,英國電信入股SmartCom,美國國際集團認購新世界基建可轉債。其他外國企業也計劃與香港合作發展電信、生物化學、制藥和運輸。
20年來,借助內地改革開放,香港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成功遷往內地,造就了壹大批成功的港商,推動了香港向金融、貿易和服務中心的轉變。現在,利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會,香港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高科技信息中心不是夢。
高級圖形恢復
中國加入世貿有利於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少數行業暫時會面臨壓力。雖然入世不是壓力的原因,但會使壓力更加突出。
如果中國加入世貿,內地引進外資政策放寬,投資和貿易條件改善,外商是否有必要選擇香港作為轉口港?香港的港口交通能否壹如既往地保持世界前列?2005年後,內地紡織品可能會像香港壹樣取消配額限制。香港的紡織品貿易能與強大的內地產品競爭嗎?壹些香港商人經常對此感到擔憂。
的確,中國入世後,內地港口將分流相當壹部分進出口貿易額,香港轉口貿易對內地廠商的重要性將被削弱。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中國加入世貿後,內地的外貿“蛋糕”越做越大,香港的轉口貿易及相關的運輸、金融、保險等業務也會大幅增加。而且中國入世後,很多方面都要經過壹個磨合的適應期,以符合國際慣例。
至於紡織品貿易,不必過於擔心。由於不少港商已在內地設廠,並經香港轉口,因此受惠於內地取消紡織品配額。更何況,香港經濟要想跨越式發展,不能滿足於長期生產競爭力弱的低檔產品。
雖然內地加入世貿短期內不足以威脅香港的貿易地位,但香港現有的角色是不能輕易被取代的。但從長遠來看,香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個考驗來自兩個方面:壹個是來自外部的挑戰;第二,涉及內部整合。
且不說意欲問鼎亞洲區域經濟中心的新加坡對香港的經濟地位早就虎視眈眈,就是內地至少有兩大港口城市在暗中與香港競爭,可見挑戰勢頭。這就是華南重鎮的種棗、種野雞過程?驕傲?二坤棗上海。
深圳毗鄰香港,是中國建立的第壹個經濟特區。多年來,致力於發展成為內地對外開放的窗口、紐帶和試驗田。我們在調整產業結構、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市場經濟等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從65438到0998,其高新技術產品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5%以上,科技產業異軍突起。深圳港集裝箱年吞吐量已達654.38+0.95萬標箱,世界排名654.38+07,年增長率以70%位居世界第壹。香港雖然連續6年蟬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壹,但去年屈居第二,被新加坡超越。此外,深港兩地在地理條件、輻射區域、人文環境等方面也有相似之處。
雖然滬港經濟輻射範圍不沖突,但在科研實力、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不可小覷,發展勢頭咄咄逼人。比香港數碼港早四年建成的上海科技信息港已初具規模,正在努力實現計算機、有線電視和無線廣播的融合,以鞏固網上優勢。
同時,能否克服自身經濟結構的缺陷,改變人們傳統的慣性思維,是對香港最嚴峻的考驗。最明顯的是,消費水平居高不下。根據有關部門對全球城市消費水平的調查,香港的物價位居全球第二。昂貴的租金、工資、價格等。可能會讓外資機構望而卻步。其次,投機心理較為普遍。很多香港人沈迷於炒作,賺快錢,玩資產泡沫遊戲,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三是人才結構失衡。金融、管理、法律、貿易人才豐富,自然科學、產品開發、計算機工程人才少。
無可否認,香港的整體優勢仍然顯著。與新加坡相比,它有廣闊的內地市場作為腹地和支撐。與深圳、上海相比,在經濟區位、管理水平、市場監管、信息交流、資金籌集、工作效率等方面還是比較優越的。現在評價中國、深圳和上海入世後各自的表現還為時過早。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入世後,三地經濟發展將更加強勁,相互競爭,演繹出壹個“龍虎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與拉美、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相比,中國社會穩定,投資風險較小,經濟前景光明。而且已經躋身世界貿易前十,實際利用外資和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外商期盼已久的大事,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只要香港人正視困難,不懈努力,化壓力為動力,香港實現更高水平的經濟復蘇應該不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