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處的專家組壹行七人,在對河北省保定市的新能源產業考察調研後普遍認為:保定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並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該城市成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希望很大。
據保定市外辦主任劉誌強介紹,專家組是就聯合國規劃推出的《產業集群與資本運作方案國際試點項目》來保定市考察。該項目擬定於二00八年在中國篩選五個城市作為試點地區,並給予支持,評估合格後再進行推廣實踐。河北省已有廊坊市入選該項目試點城市。
專家組在此間的行程中,分別參觀了即將竣工的中國首座電谷大廈、中國最完整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企業——英利集團以及中國電谷風電產業園等,並就相關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專家組負責產業集群與資本運作方案的專家羅響稱,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於較低的水平。保定的新能源已明顯的形成了幾大產業集群,這就構成了建設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礎。保定或將成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
據悉,保定市已形成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與電力自動化六大產業體系,新能源企業達壹百六十余家,“中國電谷”和“太陽能之城”享譽海內外,籍此,保定已成為全球性保護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的首批兩個試點城市(另壹個為上海)之壹。
保定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馬學祿表示,該市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壹個銷售收入超千億、國際化的可再生能源與電力設備產業基地,探索出壹條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區域發展新路,使保定真正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倡導者。 選擇河北保定作為走近低碳經濟實踐篇的采訪對象之壹,是因為保定創了兩個“低碳”第壹:
壹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會公布了《關於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與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華大學公***管理學院與保定市發改委聯合制定完畢。這是首個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進低碳城市發展的文本,它標誌著保定城市發展步入了以能源節約、新能源推廣應用和碳排放降低為主要標誌的低碳模式。
二是在河北省年初公布的2008年經濟發展統計報告中,保定市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地方壹般財政收入增速,雙雙第壹次沖上河北第壹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增速更是高達40%。
“這讓很多人吃驚,但我們自己知道,它絕不是壹個偶然現象。”保定市委書記宋太平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以縱橫兩方面壹系事實和數據說明,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保定經濟之所以能逆勢而上,是區域產業定位準確所致。“依托歷史基礎,確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保定逐步找到了壹條既切合實際又具備潛力的低碳發展之路。實踐證明,這條路我們走對了。” 選擇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保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保定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然而,作為大北京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結點,保定的發展既得益於這壹區位,同時又受限於這壹區位。
“肩負著保護白洋澱、維護京津生態安全以及農副食品供給的重大責任,保定必須要有大局意識。”保定市市長於群在接受采訪時說,保定既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在這兩個重大選擇面前,保定必須徹底舍棄高消耗、高汙染、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開辟壹條“綠色通道”。 保定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保定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壹,保定的產業基礎源於“壹五”時期國家在此建立的保定天威、風帆、樂凱等8大企業,涉及機械制造、棉紡、造紙、化工等產業領域。
2000年前後,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著發展不景氣、效益下滑的現象,而作為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壹的保定高新區,也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缺乏特色和競爭力的困擾。
如何依托高新區,選擇既切合當地實際又具有潛力的產業作為發展支撐,成為保定亟須解決的壹道難題。保定市委、市政府冷靜地分析了自身產業結構和發展優劣勢,最終確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
科學的決策和因地制宜的選擇,為保定發展註入了活力,長期徘徊不前的保定高新區第壹次實現了“柳暗花明”的飛躍。
類似這樣“取”和“舍”的故事,在保定還有很多。
2006年初,保定市委、市政府借鑒美國“矽谷”的發展經驗,依托天威、中航惠騰、風帆、英利等壹批骨幹企業,審時度時地提出打造“中國電谷”的發展目標。這壹目標的提出,迅速吸引了包括中國兵裝、國電集團、中航集團等在內壹批大型企業的產業項目。
“由於當時保定城市總體規劃尚在調整中,又加上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政策,‘項目等地’現象非常突出。”於群回憶道,“當時我們高新區已經規劃好了文體、會展、行政和商務4大中心,但由於種種原因,這4大中心的5400畝用地壹直閑置著。把寶貴的土地資源留給產業項目,還是繼續啟動這幾大中心的建設,成為保定市委、市政府需要盡快做出的壹個選擇。”經過綜合考量,反復權衡,市委、市政府最終做出了“調整4大中心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產業發展”的決策。
“這壹決策迅速促成了壹批產業支撐項目的開工建設,比如總投資30億元的英利三期工程、總投資126億元的六九矽業等。這些位於價值鏈高端的‘大塊頭’,將為保定在新壹輪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中贏得更多話語權!”於群信心十足地說。
保定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保定與上海***同入選首批試點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的研究報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國乃至世界低碳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發布了《關於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低碳保定”的建設正式啟動,“中國電谷·低碳保定”成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如果說建設‘中國電谷’更多的是考慮經濟增長點的話,‘低碳保定’則是壹個全新的發展理念。”於群說,“這壹理念的形成,得益於我們對新能源產業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對發展理念更深層次的思考。‘低碳保定’就是要讓新能源支撐我們的發展、融入我們的生活、承載我們的未來。” 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保定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拉動力最強的支撐產業,因為新能源,保定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我有幸到河北保定調研過,那兒的低碳設施讓我吃驚,新能源份額占到10%!說保定有壹種新能源情結,壹點也不為過。”不久前,來自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壹位名叫大衛·泰菲爾德的低碳專家,這樣描述他眼中的保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原保定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馬學祿見證了“中國電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他告訴記者,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方面,保定已具備了系統的發展思路與產業體系,形成了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與電力自動化設備制造六大產業集群,相關企業已超過160家。
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李建領給記者展示了壹組數據,在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環境下,“中國電谷”2008年依然保持了主要經濟指標40%以上的增速,實現銷售收入260.5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出口創匯9.77億美元,同比增長82.7%。
在保定“中國電谷”,還誕生了若幹個“中國第壹”:
這裏有我國唯壹壹家全產業鏈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站項目62兆瓦葡萄牙茂拉光伏電站就是由該公司承建的,已並網發電。
2008年英利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該公司依然保持著光伏電池每瓦主原料矽和非矽成本消耗量最低的世界紀錄。
由15位院士參與成立的我國第壹個大功率風力發電葉片研發中心———保定華翼葉風電葉片研發中心也建設在這裏,其自主研發的2兆瓦風電葉片已成功下線,3兆瓦海上風機項目已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中國電谷”已經形成涵蓋風電葉片、整機、控制等設備產業體系,其中中航惠騰公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風電葉片生產企業,葉片產量突破4000副,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國電聯合動力公司2008年實現100臺1.5兆瓦級風電整機生產目標,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壹舉進入國內風電整機五強行列。
在節電領域,這裏誕生了我國第壹套高壓大容量電機串級調速系統,以大型電動機節能內饋調速技術、串級調速技術為代表的自主創新項目,將為改善我國大型電動機耗能過高、實現節能減排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中國電谷”還與華北電力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同組建了國內第壹家可再生能源學院,為新能源研發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截至2008年底,中國電谷累計售出光伏產品與風電產品分別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064萬噸,為緩解全球氣候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保定,市長於群還有個“新能源市長”的稱號————“我很樂意這樣的叫法,到保定工作3年來,我明顯感受到了人們對於新能源認識的變化與深入,這壹點我很欣慰。”
讓於群更欣慰的是,在連續多年的發展中,因為新能源,保定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來自保定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新能源產業占保定市工業的比重約為14%左右,對該市工業的貢獻率約為23%,新能源產業已成為保定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撐。
中國兵裝集團、國電集團等壹批央企已相繼加盟“中國電谷”建設,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主體的“中國電谷”金融平臺建設全面啟動,保定先後被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認定為全國唯壹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基地”、“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再通過10年的努力,我們將把‘中國電谷’建設成壹個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利稅超200億元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發展基地,建成國內最大、面向世界的新能源產業領軍城市。”於群說。 壹方面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壹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新能源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保定正以建設“太陽能之城”為載體,努力做好低碳經濟的“加減法”2007年以前,在保定城西北角,有壹片2300多畝的空地,這裏集中存放著熱電廠產生的2000多萬立方米粉煤灰,每到冬春多風季節,西北風卷著黑煤灰直撲市區……
如今,這個被市民稱為“黑風口”的地方,正成為保定風電產業的“綠風口”————壹個研發、制造、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風電產業園已經初具規模,首期10個項目入園建設,預計投產後可實現產值百億元。經過治理改造,困擾居民多年的汙染也得到了徹底根治,附近西廉糧村村民李金婷高興地說:“過去壹刮風,被子衣服都不敢拿出來曬,現在不落灰了,心裏甭提多亮堂!”
壹方面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實施“藍天行動”、“碧水計劃”和“綠萌行動”。
作為建設低碳城市的重點內容之壹,保定2007年提出3年建設“太陽能之城”的目標:通過在全市範圍內引導、推廣應用太陽能產品,力爭到2010年實現節電4.3億千瓦時目標,減排二氧化碳42.8萬噸。
“保定有1100多萬人口,財政並不寬裕,但在‘太陽能之城’建設上,我們開動腦筋、多措並舉,甚至是‘小題大做’!”保定市市長於群說,自2007年以來,保定在“太陽能之城”建設上已累計完成投資2.57億元,已有105個居民生活小區完成太陽能應用改造,市區101個主要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全部改造成太陽能控制。不久前,世界首座光伏發電與五星級酒店壹體化建築電谷大廈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 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新能源綜合應用、節能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為保定市建設低碳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成績突出,2008年保定市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綜合利用太陽能示範城市”稱號,在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上,保定又前進了壹步。
在此基礎上,保定市還從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低碳社區建設、低碳化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創新、完善低碳管理,促進低碳規劃的有效實施。由國內低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任顧問、保定市主要領導參與發起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也即將掛牌成立。
從傳統的制造加工業到新興的新能源產業,從培育、壯大低碳產業到低碳城市建設,保定經歷了壹個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陌生到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壹個由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全社會***同參與的低碳發展格局正在保定逐步形成。
“在建設低碳保定的框架下,我們不僅要在產業上做好對接,在生活和消費上也要做好對接,這兩方面缺壹不可。”保定市委書記宋太平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