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網(Chinabyte)記者有幸采訪了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編制組組長、中國電子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鐘景華先生,請他對機房新標準進行了詳盡解讀。
新規範名稱有內涵關註機房發展的人們可能會註意,新標準的名稱是《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沒有延用之前的《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範》或改為數據中心設計規範。
鐘景華壹語道破了其中的緣由:“在規範立項之初,編制組考慮到如果仍然延續《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範》這壹名稱可能會過於局限。
現代的機房名稱很多,有數據中心、信息中心、電腦中心、計算機房等等,如何讓這個規範涵概更廣,成為大家關註的壹個問題。
”
然而無論機房名稱怎樣,歸根到底其傳輸、存儲、運算的都是電子信息。
所以,編制組最終把新規範定義為《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它不僅涵概傳統的計算機機房,並將所有具有電子信息傳輸、存儲、運算功能的場所都歸入其中。
讓不同級別的數據中心都有據可依在《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立項時,編制組就為規範制定了四個要求:科學性、先進性、協調性和可實施性。
現代數據中心的規模、應用和需求各不相同,如何讓不同級別的數據中心都有據可依?即如何實現可實施性?鐘景華介紹:“當時編制組和們認為壹定要將機房分級,而這恰恰與當時還沒看出版的美國通信行業協會標準TIA/EIA-942《數據中心通信設施標準》不謀而合。
”立項會議後幾個月TIA/EIA-942來到了中國,編制組馬上進行了翻譯,認為新標準的分級不能完全參照TIA-942,因為其中的T3級並不附合中國國情。
T3要求系統采用“壹用壹備”的運行方式,在主用系統檢修時直接切換市電工作,這壹做法在電源質量比較好的情況下可行,但國內電源諧波和瞬間斷電情況較多,如果直接用市電,可能造成信息丟失、傳輸錯誤或者造成設備的損壞。
最終,新規範將電子信息系統機房根據使用性質、管理要求及其在經濟和社會中的重要性劃分為A、B、C。
對應TIA/EIA-942的T4,B級對應TIA/EIA-942的T2,C級對應TIA/EIA-942的T1。
T3可以歸類為,但是很勉強,需要在設計時完善。
這是新規範與舊規範相比最大的特點。
除此以外,新規範中增加了術語和符號、機房分級標準、電磁屏蔽、網絡布線、機房監控與安全防範五個章節和附錄。
充份關註節能環保“據統計2006年美國境內數據中心耗電量為600億度,占美國全年耗電量的1.5%,到2011年這壹數字將超過1000億度。
只是這些數字還不夠直觀,我舉兩個例子:壹是三峽水電站壹***設置了32臺發電機組,如果全部開啟壹年的發電量也就是1000億度;二是全國照明用電,包括家庭、辦公和生產耗費的照明電,全年約為1000億度。
”鐘景華說到。
節能是數據中心的壹個非常重要話題,新規範中特別增加了關於大型數據中心節能的條文。
規範7.4.13條規定,空調設計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采用以下節能措施:大型機房宜采用水冷冷水機組空調系統;北方地區采用水冷冷水機組的機房,冬季可利用室外冷卻塔作為冷源,通過熱器對空調冷凍水進行降溫;空調系統可采用電制冷與自然冷卻相結合的方式。
鐘景華解釋:大型機房通常指數千至數萬平方米的機房。
在這類機房中,安裝的設備多、發熱量大、空調負荷大,而水冷冷水機組的能效比高,可節約能源,提高空調制冷效果。
在北方冬季還可利用室外冷卻塔作為冷源,通過熱器對空調冷凍水進行降溫,進壹步節約了能源。
新規範中關於節能的條文還很多,例如機櫃的擺放方式、照明光源、機房窗戶設置等細節,充分體現了對節能環保的關註。
新規範中的強制條文“建設部101號文中明確表示《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中的第6.3.2、6.3.3、8.3.4、13.2.1、13.3.1為強制性條文,”鐘景華為比特網記者介紹:“這五條強制性條文都涉及到生命安全和節能環保的內容。
”第6.3.2條規定,電子信息系統機房的耐火等級不能低於2級。
第6.3.3條規定,當或B級電子信息系統機房位於其他建築物內時,主機房與其它部位之間應設置火極不低於2小時的隔墻,隔墻上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
第8.3.4條規定,電子信息系統機房內所有設備的金屬外殼、各類金屬管道、金屬線槽、建築物金屬結構等必須進行等電位連接並接地。
第13.2.1條規定,采用管網式潔凈氣體滅火系統或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的主機房,應同時設置兩種火災探測器,且火災報警系統應與滅火系統聯動。
第13.3.1條規定,凡設置潔凈氣體滅火系統的主機房,應配置專用空氣呼吸器或氧氣呼吸器。
以上五條都涉及了人身和設備安全的條文,必須嚴執行。
另外,關於強制條文在規範的說明部分都有明確的解釋。
要求高於國家規定的編制過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平均是2.5年壹代,而《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範》從1993年實施至今已經進入了第15個年頭。
而早2005年初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在對標準進行整理時發現原有的標準已不能適用於現代數據中心的設計要求時便向建設部和信息產業部提出了修編的申請,並得到了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很快發文委托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對標準進行修編。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標準的編制要分四個階段,分別是準備階段、征求意見稿階段、送審稿階段和報批稿階段。
然而《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的編制工作遠遠超出了這四個階段。
鐘景華介紹:“準備初期編制組調研了40多個機房,取得3000多個數據,並編寫200多頁的調研報告,並且還研究和翻譯了美國通信行業協會的TIA-942《數據中心通信設施標準》、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的IEEE-1100《電子設備供電和接地作規程》等相關國外標準,吸取了其中適合中國國情的部分。
”從調研到草稿完成經歷了壹年的時間,之後編制組按照建設部的規定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向全社會征求意見階段,期間收集意見330余條。
意見中很多涉及很多機房疑難問題,如何取舍編制組慎之又慎,並對每壹條不采納的意見都回復了具體的理由。
比如關於機房接地的意見,編制組邀請了國內知名的王紅宇等對每條意見進行分析、討論,徹底解決了長久以來對於機房接地的爭論,除此以外編制組還組織了並於供電、空調、綜合布線及消防等方面的意見研討會。
此後,又經歷了征求意見稿修改、送審稿討論和修改、報批稿修改等階段。
最終,建設部於2008年11月12日發布第101號公告,批準了《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規範,從立項到批準經歷3年多的時間。
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的內容更加科學和更具實施性,然而整個編寫過程卻比舊標準縮短了壹半的時間。
鐘景華還從新規範的角度為數據中心建設提了幾條建議,首先要量力而行,數據中心投資費用非常高,建設成本平均要1.5萬/平米,新規範中、B級、C級機房的投資差別是相當大的,壹定要根據自己企業的性質、數據中心的重要性來定出數據中心建設的級別。
第二,數據中心建設壹定要考慮標準化和模塊化,這也是節省投資和運行費用的重要因素。
最後,鐘景華談到,按照建設部的委托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正在編制《電子信息系統機房環境檢測標準》,專門解決目前檢測沒有依據、沒有方法的問題。
其中包括了數據中心溫度、濕度、電源質量、布線等參數如何檢測的規範標準,將於2010年完成。
另外,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還承擔了建設部委托的編制《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與施工的國家標準圖集》任務,圖集可以幫助設計和施工人員理解規範,目前圖集已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