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晉安區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東北部,面積552平方公裏,人口510000。是福州最大的城區。壽山石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彩石,僅產於福州市晉安區北峰山區。其質地細膩精致,色、形、色、質、粒俱佳。無愧於“八大名石”、“福建省石”、“中國國石”候選石的美譽。近年來,壽山石工藝品被指定為2008年奧運會特許產品,壽山石產地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壽山石雕刻藝術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安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壽山石)之鄉”稱號,展示了壽山石文化的神奇魅力,預示著壽山石產業的美好未來。
1995胡錦濤同誌在福州欣賞壽山石雕,並與藝術家親切交談。
壹是獨特的特色資源和悠久的民俗文化
壽山石是1.3億~ 1.5億年前晚侏羅世火山運動的產物。自然生成,被譽為“天賜之寶”。因其柔軟易攻,成為上等雕刻材料。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壽山石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壽山石文化,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在國內外影響廣泛。
(壹)突出特點
壽山石雕集傳統詩詞書畫技藝於壹體,傳遞了佛、道、儒的思想精髓,蘊含著廣闊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500年前的南朝至今,壽山石雕形成了圓雕、細雕、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技法。,創作了許多傳世佳作,壹直是人們收藏和欣賞的珍品。自宋代以來,有關壽山石文化的專著、畫冊已有300余種,詩詞、遊記、文論更是不計其數。
獨特的地位
在古代,壽山石制成的印章是權力的象征,明清皇帝對壽山石情有獨鐘。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鹹豐皇帝都收藏了許多用壽山石雕刻的印章,乾隆皇帝的田黃石“三鏈印”更是價值連城。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壽山石及其石雕藝術十分喜愛,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廣泛的影響
壽山石以其獨特的優良品質,通過石雕工藝這壹“帝王將相相伴,文人墨客相伴,親民百姓”的載體,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睞。著名畫家劉海粟、趙樸初、華、等都受到壽山石的感染,留下了許多贊美壽山石的題詞和詩詞。著名石印刻家潘竹蘭在稱贊壽山石色澤艷麗、品質優良時,感嘆“非筆墨所能形容”。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臺灣省工商時報、澳門日報、新加坡星報等國內外新聞媒體經常介紹壽山石及其雕刻藝術,特別是臺灣省同胞對壽山石有著特殊的偏愛。據了解,島上民眾收藏的壽山石價值數十億元。現在壽山石文化已經成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壽山石礦區全景
二是新興的寶石經濟,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
65438年至0996年,福州市晉安區成立後,在“建設新城,發展大山區”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壽山石原產地和壽山石雕刻發源地的雙重優勢,將“弘揚壽山石文化,發展壽山石經濟”納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壽山石產業開發、建設、保護和文化研究體系,從而成為
(壹)逐步完善以壽山石文化為主導的旅遊體系。
壽山石的故鄉北峰,是壹片風景秀麗、文物豐富的土地。由於交通堵塞,多年來它壹直“在壹個內室裏長大,沒有人認識她”。為弘揚石文化,發展石經濟,晉安區著力打造壽山石文化品牌,以壽山石文化旅遊為切入點,建設了集自然、人文、風土人情、石文化藝術為壹體的壽山石大觀園,先後建成了中國壽山石博物館、壽山古街、壽山石觀光洞、天荒探寶溪、山博洞景區、壽山瀑布谷、壽山河漂流、壽山石原石交易市場。2003年,壽山石文化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壹,壽山石文化旅遊躋身福州四大旅遊品牌。以壽山石文化品牌的獨特魅力,推動了北峰旅遊業的發展。古老的壽山石產地北峰已成為遊客度假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000多萬元,不僅增加了山區農民的收入,也促進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東南亞及港澳臺等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商務代表團和遊客,在這裏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睜大眼睛,很高興妳來了”和“壽山歸來不看石”成為許多遊客的親身經歷。晉安區還舉辦了首屆中國(福洲)壽山石文化旅遊節,舉辦了兩屆中國壽山石文化博覽會,評選出了壽山石雕塑藝術“十大新秀”,舉辦了“相約杜詩”文藝晚會,全面推進壽山石文化藝術發展,為壽山石文化旅遊做出了貢獻。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第二排左五)與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大師合影。
(二)促進壽山石產業體系的形成
壽山石素有“壹兩田,三兩金”之稱,其巨大的經濟潛力近年來日益凸顯。隨著壽山石的大量開采和雕刻技術的成熟,國內外逐漸形成了集開采、加工、銷售、收藏、文化研究為壹體的壽山石產業體系。就晉安區本身而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鼓山鎮張琳村壹直是中國重要的彩石集散地。2005年,村裏從事石雕的有3000多人,其中近壹半來自全國各地。村裏新建了壹期5000多平方米的“張琳石雕城”。目前170多家門店已全部開業。鼓山鎮政府投資10多萬元建設的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營業面積17500平方米,商戶125家,是福州最大的集壽山石學術研究、雕刻技藝培訓、精品展示、雕刻創作、商業銷售、原石交易為壹體的壽山石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此外,壽山石產地有不少農民從事壽山石雕刻和銷售。壽山村商業街開了近百家壽山石原石和工藝品店,在芙蓉石的產地環溪鎮也形成了壹個芙蓉石銷售市場。壽山石產、購、銷的繁榮昌盛,為中國傳統工藝百花園所罕見。據統計,僅晉安區從事壽山石雕行業的人數就增加到5萬人,石雕行業年產值可達幾十億元。福州市晉安區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已全面形成,成為晉安區經濟發展的又壹新增長點。
福州市人大副主任、晉安區委書記陳吉(左壹)、區長王明光(右壹)研究壽山石特色基地工作。
(3)完善壽山石資源開發保護體系。
近年來,壽山石開發與保護並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搶救和恢復開采遺跡,加強對壽山石資源的監管和保護,使這壹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得以永久利用,為後人留下珍貴遺產。作為“十個壹”工程之壹的壽山石觀光洞建成對外開放,為遊客“透視”壹億多年來壽山地區的地質變遷、壽山石的形成過程以及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全面開發利用打開了壹扇特殊的“窗口”。2002年5月首屆中國(福州)壽山石文化旅遊節期間,建築面積3032平方米的中國壽山石博物館和占地40余畝的壽山石文化中心廣場順利落成,使壽山真正成為海內外壽山石收藏者的朝聖之地。2003年3月1日,經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福州市壽山石資源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壽山石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走上了法制化軌道。根據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振興壹個產業,繁榮壹方經濟,營造壹個環境”的要求,晉安區制定了壽山石文化博覽館建設規劃和福建壽山國家礦山公園總體規劃。規劃的壽山石文化博覽館占地26畝,總建築面積654.38+0.3萬平方米。擬建的首山國家礦山公園由三個公園和十四個公園組成。根據勘探結果,壽山石及其母礦葉蠟石在方圓壽山村壹帶的儲量超過2500萬噸。可見,壽山石產區資源潛力巨大,發展壽山石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2003年海峽兩岸晉安壽山石文化經濟研討會暨壽山石文化研究所、壽山出版社授牌儀式。
(四)建立壽山石文化研究體系
2001年,經福建省文化廳批準,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在晉安區成立,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公森、馮久和、林恒雲等20多位雕塑藝術家和理論家為研究員。2005年6月5日至10月,臺灣省印石藝術收藏協會及兩岸交流代表團壹行20余人來到晉安區,與壽山石文化研究所、壽山出版社等壽山石文化機構進行壽山石文化藝術的學術交流。氣氛濃厚,成果豐碩。幾年來,先後出版了《中國壽山石文化全景》、《壽山石學術論文集》、《中國壽山石論文集》、《中華瑰寶壽山石》、《壽山石集》。壽山石第壹首主題曲《人人都愛壽山石》廣為傳唱。首部全面介紹壽山石文化的六集紀錄片《中國壽山石》在央視連續播出。所有這些讓壽山石立足國內,走出國門的有益探索,都讓我們今天引以為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有壽山石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文化。
第三,規劃科學的發展思路,實施可行的規劃措施
福州市晉安區建設壽山石特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會條件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悠久的歷史文化、適宜的社會環境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是其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十年來,福州晉安區壹直致力於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不斷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如今,晉安區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產業基地,而且在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壹大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海峽西岸壹道獨特的“風景”。
(壹)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的總體思路
圍繞“弘揚壽山石文化,建設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用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基地,促進壽山石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動扶持壽山石產業,給予政策保障和必要的引導資金;堅持保護性開發,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壽山石產業;立足長遠發展,以規模經濟效應模式引領壽山石產業;打造產業鏈,產供銷壹體化,推動壽山石產業;文化涵養經濟,以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壽山石文化產業,實現文化與經濟融合、市場與產品互動、資源與效益融合,不斷完善壽山石開采、加工、銷售三大示範園區建設,實現產業基地跨越式發展。
2005海峽兩岸壽山石文化交流研討會
(二)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和今後工作措施
1.制定壽山石產業短、中、長期發展規劃。要從把壽山石產業建設成為福州市晉安區第壹特色產業的高度,規劃基地不同時期的建設工作。要借鑒其他地方同類產業基地的發展經驗,結合晉安區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科學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減少壽山石產業發展的人為主觀性、隨意性和盲目性,實現“計劃市場”和“計劃市場”。
2.拓寬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資金渠道。爭取省市政府的重視,使壽山石產業基地的發展規劃納入省市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從而獲得省市政府的資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吸引有壹定經濟實力和較高藝術眼光的客商來晉安發展壽山石產業。
壽山石作品-鳥語花香
3.挖掘整合壽山石的歷史文化內涵。壽山石文化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利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的科研平臺,邀請經濟、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為壽山石文化做出明確定位,形成清晰的文化主線。在此基礎上,通過舉辦研討會、展覽、節慶活動,挖掘、整合、推廣壽山石文化。利用多種宣傳媒體展示福州名片壽山石的魅力,提高知名度,進壹步擴大喜愛、欣賞、玩石的群體,使壽山石成為當地旅遊和特色文化的核心標誌。
4.保護和開發壽山石資源。根據國家地質勘探部門探明的壽山石資源儲量,制定壽山石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措施。實行壽山石開采企業采礦許可證制度,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企業的有效整合,將周邊小礦山收歸國有壽山石企業所有,從根本上控制亂采濫挖和掠奪性開采的發生。根據資源現狀和市場發展情況,制定科學的資源開發預算計劃,每年實行限量開采。同時提高雕刻設計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根據不同石材類型的特點和表現主題,因材施教、因題施藝,多元化經營,實現產品附加值最大化。
2006年,晉安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陳濟書記、王明光區長與第二屆壽山石雕藝術“十佳新秀”進行座談
5.打造壽山石文化旅遊產業鏈。“福建特色壽山石出境遊”,應充分利用福州市晉安區被授予“壽山石民間藝術之鄉”、“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批國家珠寶玉石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礦山公園”等稱號的有利契機,加強旅遊文化建設。以壽山“國家石材博物館”為中心建設壽山石主題公園:將在壽山溪、觀光洞旁修建摩崖石刻,建設兩畝半“天黃石”景區,建設壽山石礦公園客運服務中心,進壹步完善觀光洞旅遊設施。將壽山石產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與觀光、購物、休閑相融合,拓寬旅遊附加功能,形成壽山石旅遊產業鏈。
6.拓展壽山石節的文化功能。讓中國壽山石節成為壽山石文化與旅遊、招商、購物等活動有效結合的載體,提高當地知名度,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形勢的發展,將不斷豐富壽山石節的形式和內容,把壽山石節打造成壹個經典的品牌活動和全國乃至國際的賞石展。通過舉辦壽山石節,進壹步搭建海內外經貿交流平臺,宣傳壽山石品牌,推進壽山石名牌戰略進程。
7.籌建中國南方寶石市場。積極引進印石如巴林、青田、昌化、和田玉、岫巖玉等名玉,以及沙漠中的戈壁石、靈璧石等奇石產地在金安區建立交易場所,促進各種石文化的交流融合。通過市場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寶石石材市場,使福州晉安區成為海峽西岸的石材文化中心和產業基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8.促進特色產業基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經過十年的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得到了政府、協會和企業的認可。為了使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跟上國內外寶玉石產業的發展趨勢,需要加強國內外特色產業基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晉安區委區政府將定期組織人員向先進地區學習借鑒,借助其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取長補短,解決本地區基地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關鍵問題、重點問題和瓶頸問題。同時,加強海峽兩岸壽山石研究所與藝術院校的合作,培養壽山石雕刻鑒定後備人才隊伍。
第四,十年建設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鑒。
在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的十年中,我們取得了壹些成績,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和認識。
激發科學發展的活力
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是壹項非常具體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過去的建設過程中,晉安區發揮了應有的引領作用,將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堅持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開發和對外開放統籌,切實做到基地建設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讓壽山石這壹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二)在政府指導下搭建平臺
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壹項綜合性的社會建設工程。除了壽山石業內人士的積極推動外,還需要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帶頭組織動員包括香港、臺灣省、東南亞在內的各界壽山石愛好者參與這項工作。十年來,晉安區黨委、政府不遺余力,在整合政府、行業、社會資源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宣傳平臺、交易平臺、交流平臺、信息平臺,為基地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行業協會氛圍
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改革開放機遇,不斷將地方特色資源融入全國乃至世界市場,才能發展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晉安區壹直全力支持和參與“中國國石”評比活動,大力宣傳和發揮行業優勢,做好中國壽山石等各類玉石的整體包裝、推廣和宣傳工作,為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和工作基礎。
(四)在載體建設中打造品牌
發揮千年積累的壽山石文化優勢,擴大壽山石文化品牌影響力,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壹直是晉安區“建設新城、發展大山區”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十年來,晉安區為推廣壽山石文化和品牌化註入了大量資金。還積極爭取省市支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紮紮實實建設了中國壽山石博物館、壽山商業古街、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張琳石雕村等壹大批基地設施,為特色基地建設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和資源保障。
(5)在加強防護中增強後勁。
“中華瑰寶”壽山石是壹種非常稀有的天然礦產資源,由其引發的壽山石文化也是壹種資源。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和諧互補,對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具有重要作用。近十年來,晉安區各界高度重視壽山石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CPPCC提案、社會宣傳和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省市人大和政府都出臺了保護壽山石資源的政策,壽山石礦區的監管和保護得到加強。目前,全區開采壽山石的洞穴數量已減少到10個,不到總數1998個的十分之壹,既有效保護了資源,又保證了其可持續利用。
目前,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把和諧文化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國土資源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福建省、福州市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抓住“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機遇,全力推進壽山石產業基地持續、協調、有序、有效發展,努力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壽山石博物館坐落在山上,山的背面正對著小溪。建築外觀采用福州民居特色。展廳分三層,壹層是壽山石文化歷史展廳;二層是壽山石原石展廳,匯集了100多個品種的壽山石,反映了壽山石1000多年的開采歷史。三樓是壽山石名雕展廳,展示不同歷史時期名人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