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民族師範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面向農村牧區,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先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學校管理先進集體”、“教學科研先進集體”。被武威市行署確立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德育先進集體”、“地級文明單位”。被省委、省政府確立為“全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我校歷年來在省、區組織的學生作品展覽、活動評比、課程抽樣活動中壹直名列前茅。1994中學、省重點中學書畫、體育、音樂綜合競賽第七名。
目前學校有附屬小學1所,固定教育實踐點4個。
學校在甘肅武威天祝縣。地址是天柱縣濱河東路2號。
它屬於藏族自治縣。我也沒去過。
我查了壹下。妳可以看看下面的信息:
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的自治縣,甘肅省武威市。東經102 07'-103 46 ',北緯36 31'-37 55 '。與之接壤的縣市有:南部永登縣,東部景泰縣,北部武威市、古浪縣,西北部肅南縣,西部青海省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面積6865平方公裏,2004年人口21萬。郵政編碼733200,縣政府駐華藏寺鎮。
天祝地勢西部陡峭,東南逐漸變低。屬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海拔在2040到4874米之間。有瑪亞雪山、雷公山、牛頭山、外八郎山、代幹山、幹沙鄂博、莫旗山、響水頂、卡瓦章等。該縣以代幹山、烏鞘嶺和毛毛山為界,主要有嶺南的大通河、金強川和石門河為黃河水系。零陵北部主要有毛藏河、哈西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為石羊河水系。它有寒冷的高原氣候。年日照時數2500-2700小時,年平均氣溫-8-4攝氏度,相對無霜期90-1.45天,年平均降雨量265-632毫米。
目前下轄:安源鎮、哈溪鎮、華藏寺鎮、打柴溝鎮、炭山嶺鎮、賽石寺鎮、石門鎮、松山鎮;天堂鄉、多石鄉、大紅溝鄉、東大灘鄉、西大灘鄉、賽拉隆鄉、毛藏鄉、東平鄉、祁連鄉、馬丹鄉、竹溪秀隆鄉。
壹、基本信息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祁連山東端,東鄰景泰縣,南接永登縣,北接涼州區、古浪縣,西北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接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縣。蘭新鐵路和國道312縱貫南北。山脈與交通線交匯的烏鞘嶺,是東西的門戶,控制著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全縣面積7149平方公裏,居住著藏族、土族、漢族等16個民族,人口* * * 22140。境內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有郁郁蔥蔥的無邊森林,雪山河流,郁郁蔥蔥的草原,10多條河流。最高海拔4874米,最低海拔2050米。屬於大陸高原氣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被譽為“高原的黃金盆地”。
二、行政區劃的歷史演變
以唐恬寺(天堂鄉駐地)和朱功寺(東大灘鄉境內)命名的“天祝”,是建國後周恩來總理命名的第壹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祝歷史悠久,是縣城西南東坪鄉羅家灣、小溝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場文化遺址。說明40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生活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天祝行政區劃發生了變化。1936年永登縣所屬藏區改為天竺鄉,1938年天竺鄉改為永登縣第四區,1940年恢復為天竺鄉。1949年解放後成為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5 07 19經國務院批準,天祝藏族自治區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隸屬張掖地區1961年。張掖區撤銷後,隸屬武威區,現屬武威市管轄。
天祝藏族歷史上實行部落制,藏語稱為“措瓦”。天竺鄉1936成立時,有36戶人家,14座寺院。7月24日1951古浪縣安遠驛行政村劃歸天祝自治區。9月22日,區政府從南充寺遷至安遠壹。1952全區共6個區,30個鄉鎮。1953年10年撤銷四區四鄉五鄉,設立六鄉。當時全縣有6個區,34個鄉。1956年,永登縣岔口驛鄉、賽石寺藏族鄉、古城鄉,無為縣化尖鄉、南山鄉,永昌縣羅翔鄉先後劃歸天祝縣,全縣6區40鄉。1957年,六區更名為永安、化隆、馬莎、哈西、祁連、莫克,撤銷安源鄉,設立安源鎮。全縣1鎮,六區39鄉。8月5日1958,在全縣撤銷的區、鄉(鎮)建立7個人民公社,20個牧場。同年2月20日18古浪縣並入天祝藏族自治縣,隸屬17人民公社。2月25日,1959,祁連公社劃歸肅南縣。1年8月25日,祁連公社劃歸天柱縣,花間、龍翔大隊除外。至今全縣有***11個公社。1962年1月,恢復天祝、古浪兩縣建制,縣改為7區48公社。1966年撤銷7個區委員會,在全縣設立30個人民公社和10個牧場。1968年,有14個公社,1個城鎮,10個牧場。1971年,祁連、馬丹公社、馬丹牧場劃歸無為縣,1982年,劃歸天祝縣。1983年縣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制,1鎮設7區45鄉,1984年3月23日。1985,10月,撤銷轄區,合並為5個鎮,17個鄉。2001石門、錢寶、賽石寺鄉撤鄉設鎮。2004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柏林鄉、竹岔鄉和錢寶鄉。全縣由華藏寺、打柴溝、安遠、石門、炭山嶺、賽石寺、松山、哈西、東平、賽拉隆、天堂、大紅溝、毛倉等八個鄉鎮組成。
三。自然資源的分布
天祝地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交匯處,礦產資源、森林、草原、水資源豐富。蘭新鐵路、國道312、西蘭烏通信光纜穿縣而過;人流、物流、信息流非常順暢便捷,資源優勢豐富,區位優勢獨特。天祝地域遼闊,礦藏豐富,礦點、礦化點多。有134個已發現的礦床、礦點和礦化點,以及22種已查明的礦產。其中煤炭儲量2.5億噸,石膏2億噸,石英巖、石灰石4億噸以上,還有金、銀、銅、鐵、錳、稀土、白雲石等多種金屬和非金屬資源,儲量可觀。自然資源豐富,農畜土特產品豐富,有農作物400多種,樹木100多種,家禽家畜20多種,還有世界珍稀動物“天祝白牦牛”,著名的“岔口壹馬”和皮毛肉優的甘肅高山細毛羊,國家壹、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0多種,珍稀中藥材65438種。境內水資源豐富,有金強河、哈西河、毛藏河等內外河流10多條,年徑流量8億立方米,為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種類繁多,天然水源涵養林280萬畝,活立木3.72萬立方米,植被覆蓋率80.7%,森林覆蓋率27.4%。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建於唐憲宗的著名古剎唐恬廟,有險峻秀麗的“天竺三峽”,有雄偉壯觀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縣從1996開始啟動旅遊產業,現已開通了以“天祝三峽”、石門溝、瑪雅雪山、竹溪秀龍草原、祁連不二支為代表的多條特色旅遊線路,開發了20多個景點。
四。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
自治縣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市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天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縣城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特別是通過招商引資項目的引進,有效帶動了天祝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提高。天祝縣註重政策扶持,在產業導向、投資方式、稅收、土地、服務承諾、落戶、引薦獎勵等多方面制定了積極的優惠政策。在產業導向上,重點鼓勵特色產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各類資源、特色產業、房地產、環境治理和再生資源開發;在投資方式上,中外投資者可依法采取合資、合作、獨資等多種投資方式;在稅收方面,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對基礎設施投資、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縣外投資礦山的獨立企業、縣外投資者來天祝縣開發或在“四荒”植樹、外商投資的專業市場、外商投資或聯合舉辦的公益項目、外商投資的房地產項目。在土地使用方面,凡來我縣興辦企業的國內外投資者,均可通過出讓、租賃、劃撥等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在服務承諾方面,天柱縣規定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按國家和省規定的最低標準收取,采取“壹站式”服務方式,簡化投資者行政審批手續。招商局及相關部門派專職人員常駐企業,協助辦理和辦理相關手續。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天祝縣還制定了優惠落戶政策和人事制度,規定凡在天祝投資興辦產業的,可自願選擇是否轉移戶籍,對引進資金或貸款在我縣形成固定資產的單位或個人給予壹定的經濟獎勵。天祝縣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和政策優勢,完成了各項投資項目。
天祝縣還註重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產業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提出集中精力抓好經濟建設,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質量,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經濟體系,確定了今後五年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即以“十大工程”建設為總綱, 突出實施科教興縣、基礎優先、對外開放三大戰略。 著力打造中國民族自治第壹縣、世界白牦牛唯壹產區、西北生態旅遊避暑勝地、雪域高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四大品牌,集中發展白牦牛、旅遊、特色養殖、特色種植、藏醫藥五大特色產業。
目前,全縣22萬幹部群眾在縣委書記張延寶,縣長馬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進行經濟建設。壹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團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新自治縣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