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63人/km2
民樂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傾斜高原兩大類,海拔1589米壹5027米, 年平均氣溫4.1℃,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無霜期140天,屬溫帶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總面積3678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
全縣轄6個鎮、4個鄉:
洪水鎮、六壩鎮、新天鎮、南古鎮、永固鎮、三堡鎮、南豐鄉、民聯鄉、順化鄉、豐樂鄉。213個行政村,總人口23.08萬,有漢、藏、回、壯、土、蒙、白、滿、裕固、維吾爾等10個民族。
地理位置
地理坐標在東經100°22’59”~101°13’9”, 北緯37° 56’19”~38°48’17”之間。海拔1589~5027米。縣境東與山丹、永昌二縣接壤,南與青海省祁連縣、門源縣相連,西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西和西北同張掖市甘州區毗鄰。縣城位於縣境中部洪水河東岸,地理坐標東經100 °49’,北緯38°27’。東北距山丹縣城75公裏。東距首都北京市直線距離1385公裏。由張掖乘火車經西安、鄭州、到北京2573公裏;經包頭到北京2360公裏。東南距永昌縣城 175公裏;距甘肅省會蘭州市534公裏,直線距離372公裏。南距青海省祁連縣城136公裏;距門源縣城165公裏;距青海省會西寧市285公裏,直線距 離220公裏。北距張掖市65公裏。境內祁連山巍峨挺拔,終年積雪。洪水河、童子壩河、大堵麻河、海潮壩河、酥油口河5條主要河流縱貫南北,水草豐美,是古代遊牧民族遷徙、 駐牧之地。橫貫縣境沿祁連山北麓的舊大路,經大馬營灘直通甘涼大道。扁都口是通往甘、青的咽喉,兩山夾峙,群峰疊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有河西走廊南大門之稱,是歷代封建王朝設防的重地。現在,(西)寧張(掖)公路縱貫全境,北與甘新公路、蘭新鐵路 相接,交通便利。
歷史革沿
境內東灰山、西灰山文化遺址的考古資料證明:東、西灰山所處的年代,應從新石器時代末期開始,屬早於青銅器的砷銅時期,具體年代為公元前近5000年。東灰山人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采集和畜牧,農業生產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小麥、大麥、黑麥、高梁、栗(谷子)和稷(糜子)等五種農作物遺存,在同壹遺址中發現,在全國還是第壹次,世界上也屬罕見,意義十分重大。東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隨著六壩灘逐漸斷水變為荒漠,大部東遷隴東環江流域(今慶陽地區),少部分遷至山丹四壩灘,到西周、東周、戰國時,史書已明確記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在秦始皇病死前後,月氏最強,它攻滅烏孫,統壹了河西,東部即以今永固城為月氏城,西部以今臨澤昭武為國都,建立了河西第壹個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著東起涼州西至沙洲(今敦煌)綿延2000公裏的廣大地域。
從公元前206年西漢建立,月氏人受匈奴冒頓單於的第壹次打擊而西遷,史稱大月氏,少數留居祁連山未西遷移者史稱小月氏。後又連遭二次打擊,被迫進行了三次大遷徙,匈奴乘勢占領了河西。從此,東起番和(今永昌縣)西至鹽澤(今羅布泊),南界祁連,北連居延,都成為匈奴右賢王屬下的渾邪王的分地,其最初的駐牧地即史家稱之為單於城的永固城,渾邪王統治張掖前後80余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奔襲渾邪王,戰果輝煌。渾邪王殺休屠王,率眾四萬余人歸漢,使整個河西空無匈奴。於是漢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張掖郡,境內始置氐池縣,屬張掖郡所轄10縣之壹。西漢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改氐池為否武。王莽失敗後,淮陽王劉玄即位,張掖屬國都尉竇融掌管河西,今民樂境內仍置氐地縣。東漢設氐池縣。
三國時境內屬魏國,到西晉壹直設氐池縣。東晉十六國時的前涼,境內首置三郡四縣:張掖郡轄氐池縣,祁連郡轄祁連縣、漢陽縣,臨松郡轄臨松縣。跨越前秦、後涼,建制不變。北涼時仍置三郡四縣,除金山郡領氐池縣外,余同前涼。北魏時設漢陽縣,設臨松郡轄安平縣、和平縣。西魏時單設臨松郡,轄安平縣、和平縣。北周設金山縣,屬張掖郡。隋大業初,撤金山縣入刪(山)丹縣,唐不變,其後和五代十國時,境內隨張掖先後建立的沙陀、吐蕃、張儀潮政權和甘州回鶻等政權而變更隸屬關系。北宋政權未及張掖。公元1028年,西夏李元昊奪取甘州,稱帝後,境內屬治所甘州的鎮夷郡、宣化府。西夏統治張掖長達199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縣境歸元,設甘肅行中書省,省會為甘州,境內屬甘州路。
明代,甘州置甘肅鎮和陜西都指揮使司的派出機構陜西行都指揮使司。今民樂縣境屬分巡西寧道的甘州前後左中右5衛。
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甘州府,曾置東樂廳。乾隆八年(1743年)遷張掖縣丞駐東樂堡,置東樂分縣,又稱東樂縣丞,隸甘州府。轄壹驛十四堡。
民國2年(1913年)東樂縣丞升格為東樂縣,屬甘涼道,民國18年(1929年)遷縣址於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樂縣,取“人民安居樂業”之意。童子壩、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劃歸民樂縣管轄,是為民樂縣歷史上縣域面積最大的時期。民國16年起屬更名的甘涼行政區,民國29年(1940年)又屬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9月17日民樂縣解放,到1958年底,先後隸屬陜甘寧邊區張掖分區、甘肅省行政公署張掖分區、武威專區、張掖專區,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樂與山丹縣合並,1962年1月1日,恢復民樂縣建制,先後隸屬張掖專區、張掖區。
2001年7月張掖撤地建市,民樂縣屬張掖市管轄。
農業資源
民樂縣條件優越,物產富饒,資源豐富。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6.04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3.25萬畝,草地78萬畝,林地110萬畝,尚未開發的荒地50萬畝。主產小麥、油菜籽、玉米、豌豆、蘋果梨、紫皮大蒜、啤酒大麥、碗豆、洋芋。民樂蘋果梨果形美、色澤鮮、皮薄、肉脆、核小、果肉細 膩、營養豐富、含糖量高;紫皮大蒜個 大瓣肥,汁多味辣,久負盛名,是上乘 的佐餐調料;油菜籽優質高產,所產 油品營養豐富,芥酸含量較低,深受 消費者青睞;羔羊育肥肉質鮮嫩,無 ·擅味,可謂美味佳肴;民樂仔豬發育 快、抗疫病、耐粗飼、適應性強。其中紫皮大蒜質量優秀被國家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工業資源
民樂縣境內資源豐富,有 較強的開發利用價值。水資源有洪 水河、大堵麻河等7條較大河流和馬 蹄河,大泉溝等12條小河流,年地表 水徑流量4 .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 2. 5億立方米。現已建成中小型水庫 7座,總庫容7052. 8萬立方米,水電 站3座,裝機容量476。萬千瓦。建成 幹、支、鬥渠1093條、1930. 9組公裏, 機電井22眼,相當規模的調儲能力, 縱橫交錯的水利網,加之地下水的提 取,基本滿足了工農業生產和人畜飲 水需要。礦藏資源有煤礦、赤菱鐵礦、 褐鐵礦、鉻鐵礦、金、銅、石灰石、石膏 等。土地資源有耕地92萬畝,其中: 水澆地74. 8萬畝,林地110萬畝,其 中:水源涵養林100萬畝,森林覆蓋 率14%,尚待開墾荒地50萬畝。生 物資源有農作物300多種,林木70 多種,藥用植物70多種,動物30多 305種。
社會事業
全縣擁有 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611人。推廣科技 成果12項。教育事業穩步推進。全縣 擁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數達4748 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數達359 人;普通初中14所,在校學生數達 13419人;小學168所,在校學生數達 25652人;幼兒園50所,在園幼兒人數 達2822人。小學學齡兒童人學率達 99. 65%,初中人學率達97. 7%;2003 年全縣向全國各類高、中等專業院校輸 送新生1357人;高考錄取率達80. 87%。保險事業迅速發展,全年保費收 人達2334萬元。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縣內擁有廣 播電視差轉臺2座,電視和廣播覆蓋率 分別達95%和100%,擁有有線電視用 戶16731戶。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擁有各 類醫療機構23個,其中縣以上醫院7 個,中心衛生院4個,擁有病床424張, 衛生技術人員461人。農村有醫療點 的行政村212個
基本建設
以加強基礎設施 建設和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為目標,加 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全社會固定資 產投資1. 29億元,增長21%。完成 縣城總體規劃編制和西榮、北苑2個 住宅小區規劃,食品上段、北環路等 5條、1. 3公裏道路的拓改工程。完成 水廠2000噸擴建工程,新架設5條、 1. 55公裏的供配水管道,排水管網3 處、1 .18公裏。加快民樂公園前期征 地工作,征用土地14. 7畝。栽植風景 樹1000多株,種植草坪2700平方 米。新建環衛設施5處。新建和續建 安居工程38幢,已竣工24幢,有 579戶居民搬入新居;重點建設的北 苑住宅小區初具規模,建成集中供暖 點1處,安裝6噸鍋爐1臺,鋪設供 熱管道1690米。完成了郵電、水電、 濱河、銀河等7戶13臺鍋爐的幹改 濕任務。建成了糖酒公司再就業商 場。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加大。 完成農田水利工程89項,其中改建 配套各級渠道58項、10搜公裏。新平 條田2. 8萬畝,其中開發區墾荒 2000畝
旅遊文化
因短距離大幅度地理落差,形成了由北到南包括荒漠戈壁、田園綠洲、森林草原、高山峽谷、雪山冰川等全景式的高原生態旅遊景觀。全縣***有石窟、寺廟、雕塑、壁畫以及漢墓群、烽燧等文物古跡10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有反映人類新石器時代生活、生產情況的東灰山、西灰山農牧業村落遺址;有魏晉時代的六壩圓通寺塔、童子寺;有明清以來的聖天寺、青龍寺、魁星樓、三臺閣;有縣城中心廣場、民樂公園、海潮壩森林公園、扁都峽風景旅遊區等旅遊景點,並分別以國道227、甘民公路、民永公路為主線,串連自然和人文景觀。 海潮壩旅遊區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民樂縣上榜。
2020年6月,民樂縣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西路軍片區)。
2019年1月3日,農業農村部認定民樂縣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8年2月22日,民樂縣上榜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