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剛剛步入社會,應該去大公司求職發展嗎?

剛剛步入社會,應該去大公司求職發展嗎?

我的建議是三步走:

第壹步:職業規劃,有目標才有方向;

圍觀過公司不少實習生和來咨詢的年輕人的案例,主要分兩種人:

第壹種人大體有規劃,有想法,但是在實操中有疑問,這種小夥伴我很喜歡,因為他們問的是非常具體的問題,我可以給具體的答復。

第二種人沒有清晰的方向,只是在遭遇到不順利後,想問壹下有沒有壹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把錯過的機會再彌補回來。和這種小夥伴聊,我往往自己也會很難過,很著急,但沒有什麽辦法。

如果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那手裏無論是多好的工作,都會迷茫。

因為對於每壹個人來說,好工作的定義是不同的。

舉幾個例子:

華為好不好,無論從企業品牌,公司平臺來說,華為都是國內壹流的平臺。但是新員工要軍訓,壓制個性,妳發現接受不了,怎麽辦?

四大好不好,起薪有保障,漲薪穩定,升職預期清晰,但是妳不喜歡枯燥的審計工作,想做營銷,怎麽辦?

寶潔好不好,這可是快消行業的黃埔軍校,從寶潔出來的營銷人在市場上壹準被哄搶,但是妳性格內向,不喜歡做營銷,怎麽辦?

第壹份工作好不好,不完全看錢、不完全看公司的名氣,更關鍵的是看:工作是否符合妳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並不復雜,從自身的能力、興趣以及市場需求度出發,制定出:

「X年後,我希望在什麽行業和公司裏,做什麽事情,影響壹批怎樣的人」

25 歲做什麽,可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23歲-25歲是很特殊的年齡,離開了平靜的校園,生活開始撒開步子狂奔,事業、愛情、家庭、子女紛至沓來。如果沒有規劃,就沒有方向,就算走得順利,也會焦慮,因為妳不知道這是不是妳想要的。

多壹句嘴,這些年遇到的小夥伴裏,除了有規劃和毫無規劃的小夥伴之外,還有壹種人,叫做假裝有規劃。

比如,當年的我,自以為有目標,但是目標並不明確,實操是走到哪兒算哪兒。

當年讀書那會兒,我也不算是壹點沒為畢業打算,我實習過電商公司、外貿公司、當過學校老師,還做過做翻譯。要說職業規劃,大約就是升職加薪晉升管理層,這個目標太寬泛了,對我找工作沒有任何指導。

我想去外企,但面試國企發現人福利超好的時候,我就改了主意;

我想去大企業,但是後來初創公司給的錢多,我就去了初創公司。

最後發現吃了大虧,壹開始的錢多,也就是每月多壹兩千,但是初創公司沒有完善的漲薪制度,而在初創公司的工作也無法給我好的背書,導致3年後到下壹份工作的時候,我的薪水仍然是5000。

說多了都是淚,別人寫職場都是分享成果經驗,就我tmd在寫血淚教訓。

第二步:行業選擇:妳要什麽?妳能放棄什麽?

如今,所有的小夥伴都想去互聯網行業,包括我。

可是,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的規劃適合互聯網公司?又有多少人是因為互聯網公司大熱,所以擠破頭要進去?

領英的《第壹份工作趨勢洞察》調研報告發現:

80後的第壹份工作首選行業分別是:互聯網9.7%,高科技8.3%,電子芯片6.1%;到了90後,互聯網就壹家獨大了(17.7%),緊隨其後的金融8.2%,高科技6.1%,加在壹起都沒有互聯網行業多。

理論上說,到了今天,不同類型的企業越來越多,互聯網求職越來越方便,應屆畢業生的機會越來越多。但實際上,職場新人都奔著互聯網來了,求職路反而也越來越窄了。

進入下半場的互聯網,已經不再像幾年前壹樣性感——公司談得不再是擴張業務,做大規模,設計百萬量級的產品或活動;而是控制成本,單品利潤,轉化率。

我壹位BAT出身的大哥前兩天和我聊天時,就冒出來壹句:

中興(被裁高管跳樓)這種事,互聯網5年內,大概率也會發生……

我知道大家都愛互聯網,但這不是唯壹成功之路。

沒有哪條路,是壹定正確的,有的只有適合妳的路。

進入互聯網行業,妳可能進入了快速成長的通道,但同時也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壹部分個人時間;如果妳身體不好,更要慎重,互聯網行業就不適合身體不太好的小夥伴們,加班是壹方面,更重的是精神壓力,我有在幾個在互聯網公司的小夥伴幹到情緒抑郁的……

如果妳追求的是穩定,那麽國企和政府機關,相對來說更加合適,但那個時候妳放棄的是職業發展的速度。

選擇穩定,不是錯誤,當年明月在基層幹部的崗位上,碼出了《明朝那些事兒》的暢銷書,放在互聯網公司,他100%沒空騰出手碼字。

當然,我會鼓勵有清楚規劃,做好準備的小夥伴們去互聯網公司,因為剛剛畢業的小夥伴,沒有家庭,沒有子女,可以把壹些私人時間放在自我提升上,拿到更好的工作背書、學歷背書以及項目背書,為之後的升職、加薪,和跳槽做準備。

如今選擇互聯網行業顯然是最受職場人歡迎的方向,但互聯網行業內千差萬別,分門別類,哪些企業才是真正的風口,哪種企業只是蹭了壹個互聯網的名頭,就需要新人仔細鑒別了

第三步:公司選擇:越了解公司,越懂選擇:

關於職場第壹份工作,我說過自己的觀點:

即使挨罵也要說:剛畢業,就別去初創企業了

盡量選大公司,容錯率更高,成長的基礎更好,未來跳槽的背書更好。妳對小公司所有的認可,最後大概率都是幻覺。

但文章的評論裏,很多小夥伴來抱怨:「這道理用說嗎?我想去大公司,但沒有機會啊。」

是的,求職面試是雙向選擇,並不是所有小夥伴都有足夠好的運氣進入大公司。

而選小公司,對職場新人來說,就要特別慎重。

想要在未來跳槽時受到雇主青睞,就需要有拿得出手的企業背書。通過第壹次求職,我們希望能提升能力,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背書,所以很重要的壹點是挑出小公司中的潛力股:

要避免上當受騙,重復李文星的悲劇;

要避免進入毫無進取心的小公司,導致未來跳槽缺乏足夠好的背書;

要避免跟錯領導,好的領導往往迅速幫助我們適應職場,而糟糕的領導往往會打擊我們的自信心,影響我們未來求職。

互聯網上有足夠充分的信息,關鍵是我們需要學會找到整理出有用的信息。

舉個例子

李文星在找工作時花了1萬多上了所謂的培訓班,並沒有學到有價值的課程。

但在求職選擇時,他並沒有花精力去調查壹下目標企業"北京科藍"的問題:這家公司在天津根本沒有分支機構。

前車之鑒,警惕招聘網站裏的那些惡魔之手

以我自己為例,每次面試前,我大約要至少花3個小時,了解公司的真實情況,同時也確保我在面試中充分了解公司的需求,我會事前做調查的內容包括:

行業情況(屬於哪個細分行業?行業發展趨勢如何)

公司情況(是否上市,融資情況,上市看財報和券商點評,沒上市看融資和虎嗅36氪的評論新聞,覆蓋城市,工作地點……)

公司架構(崗位匯報給誰?帶多少人,部門在公司內部的定位……)

產品情況(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有哪些?最核心的產品是哪壹種?B2B業務的話,就問客戶是誰;B2C業務就問覆蓋什麽人群類型;互聯網產品就關註日活月活APP下載量百度指數)

競爭對手(公司核心產品的競品有哪些?它們的融資情況如何?公司和競品在細分市場上的排名如何?)

上司和創始人(對於大公司來說,妳的直線上司非常重要,去LinkedIn搜上司的履歷,挖掘壹些背景信息,去知乎看看公司過往的壹些評論和回答,都是我的必修功課;而對於小公司來說,體系不完善,很多工作都依靠創始人推動,所以創始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壹個優秀的創始人能找來融資,找準業務方向,壹將無能累死千軍)。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不是所有信息都有必要查,但對於要加入小公司的職場新人來說,了解公司情況、產品情況、競品以及創始人,非常重要。

對於不太會利用搜索工具的小夥伴們,可以直接用懶人工具天眼查,花不了太久時間。

自己的職業生涯自己負責,把上下班地鐵或者午餐時打遊戲看小說的時間挪出來壹部分,為求職面試做準備,又沒有什麽損失。

很多小公司招人不易,所以會在面試時,過度誇大公司,甚至把公司吹得天花亂墜:藍海行業,公司快速擴張,明年就能上市……但實際上,公司可能遇到種種問題,作為求職者,就像HR會確認妳的每壹段履歷真實性壹樣,妳也需要確認面試官的介紹也是真實靠譜的。

說了許多,大家可能發現,我並沒有提第壹份工資。

第壹份薪水很重要,但相比職業發展規劃,還沒有那麽重要。我常和年輕人說,如果不是太缺錢,盡量挑大公司,而非給錢多的小公司。

我的第壹步沒有走好,但我的第壹份工資相當高,05年畢業的我每個月拿著4000+的薪水,2000津貼,高過不少剛畢業的同齡人。

但回顧下來正是這份所謂的高工資捆住了我。讓隨後的職場做得非常坎坷。

所幸我壹直在努力追趕,運氣也很眷顧我。但我壹直會想,如果第壹家公司選對了,或許今天的我會發展得更好。

當年的我,太看重壹個月多1000-2000的收入,卻忘記了職業發展是最重要的事情。職場第壹年的工資多1000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未來的錢可能要多出30-40萬壹年。

把這些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

  • 上一篇:第壹節工作總結範文三篇

    第壹章:第壹季度環境保護工作總結

    2018年,xx鄉人民政府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XX縣環保局的直接指導下,嚴格按照國務院《關於以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縣委“綠色發展、特色發展、轉型發展”的要求,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大力開展環保惠民,以保護飲用水源為重點,全面改善環境。

    壹、2018年第壹季度我鄉環保工作

  • 下一篇:如何給公司起個比較好的名字?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