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發生在都城濠井(今陜西Xi安)的著名典故“篝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互相防禦,長城建設進入第壹個高潮,但此時的建設長度相對較短。秦滅六國,統壹天下後,秦始皇又將戰國長城連接修復,稱為萬裏長城。明朝是最後壹個對長城進行大修的朝代,今天人們看到的大部分長城都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代長城總長度為8851.8km,秦漢及早期為1,000 km以上,總長度為21,000 km以上。現存長城文物包括長城、護城河/壕溝、單體建築、封閉城堡及相關設施,共計43000余處(塊/段)。
擴展數據
長城的軍事影響: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不是簡單的孤立的壹線城墻,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將長城沿線的關隘、軍事要塞、關城、軍事重鎮連成壹個嚴密的網絡,形成壹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軍鎮系統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信、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有常駐軍隊的點線面防禦工程
《長城》所體現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長城的誕生和發展與中國古代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對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煌和吳晗,包括明朝初期,都是在主動進攻並取得壓倒性軍事優勢時修建長城的。由此可見,修築長城不僅是壹種積極防禦,更是壹種積蓄力量,繼續奮進的戰略。
百度百科-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