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鐵路、鋼鐵業對成本會計的應用管理會計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企業管理層對內部計量的運用。當時的紡織廠、兵工廠等企業為了衡量內部生產過程的效率,在市場交易信息之外,開始對企業內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1855年,新英格蘭的利曼(Lyman)紡織廠以復式簿記為基礎,首創了壹套成本會計制度,它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能反映產品成本、工廠布置變化影響和對原棉收發的控制情況。19世紀中期,鐵路業的出現和迅速成長為成本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由於鐵路公司在當時規模最大、組織最為復雜且營業跨越廣闊的地理區域,這必然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穎的會計管理技術方法開始得以發展,這對於以後幫助企業進入更有效的成本規劃和控制,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鐵路公司代表性的成本會計方法,主要包括記錄和匯總現金交易,編制匯總成本財務報告,進行營業統計等。19世紀80年代起,鐵路公司的成本會計方法被更大規模的銷售企業、鋼鐵公司等所采用並加以發展。銷售企業按部門和地理區域統計關於銷售周轉的明細情況,並編報類似於後來收入中心所用的業績報告。而鋼鐵公司對協調、控制所需的統計數據進行了發展,將鐵路業早已采用的會計憑單制度(Voucher system of accounting)加以引進,並將成本報表作為控制工具,如卡耐基(Andrew Carnegie)鋼鐵公司將成本報表用於業績評價、質量檢查、副產品決策、銷售定價等方面。但這時的成本控制還只集中於直接人工和材料,很少註意到間接制造費和資本成本(如折舊和利息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