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半夏壹般畝產量為180~300公斤,按市價每公斤40元計算,畝效益為7200元以上,若是管理得當,畝產量可達300公斤以上,去掉種子、人工費、水藥費,種植半夏利潤在每畝5500元-9500元之間。
旱半夏形態特征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cm,塊莖近球形,直徑0.5~3.0cm,基生葉1~4枚,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5~25cm,葉柄下部有壹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徑3~8cm,偶見葉片基部亦具壹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徑2~4mm.實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葉片為全緣單葉,卵狀心形,長2~4cm,寬1.5~3cm;成株葉3全裂,裂葉片卵狀橢圓形、披針形至條形,中裂片長3~15cm,寬1~4cm,基部楔形,先端稍尖,全緣或稍具淺波狀,圓齒,兩面光滑無毛,葉脈為羽狀網脈,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邊緣多見紫綠色,長6~7cm;內側上部常有紫色斑條紋.花單性,花序軸下著生雌花,無花被,有雌蕊20~70個,花柱短,雌雄同株;雄花位於花序軸上部,白色,無被,雄蕊密集成圓筒形,與雌花間隔3~7mm,其間佛焰苞合圍處有壹直徑為1mm的小孔,連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狀,伸出佛焰苞,綠色或表紫色,直立,或呈“S”形彎曲.漿果卵狀形,綠色或綠?白色,長4~5mm,直徑2~3mm,內有種子1枚,橢圓形,灰白色,長2~3mm,寬1.5~3mm,千粒重(鮮)9.88g.花期5~9月,花葶高出於葉,長約30cm,花粉粒球形,無孔溝,電鏡下可見花粉粒表面具刺狀紋飾,刺基部寬,末端銳尖.果期6~10月,漿果多數,成熟時紅色,果內有種子1粒。
生長環境
半夏根淺,喜溫和、濕潤氣候,怕幹旱,忌高溫.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畏強光;在陽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條件下,易發生倒苗.耐陰,耐寒,塊莖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深厚,土壤含水量在20%~30%、pH值6~7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較為適宜.壹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堿土、礫土、過沙、過粘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沙質壤土為好.野生於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半夏在我國分布廣,海拔2500米以下都能生長,常見於玉米、小麥地、草坡、田邊和樹林下.朝鮮、日本也有分布.這就意味著半夏對溫度和水分變化有較大的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正是雜草所必需的先決條件.我國長江流域各省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均可種植,主產區為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半夏可與果樹或高桿作物間作。
根據半夏壹年內有多次出苗的習性,有人設計了春、秋、冬季的播種期試驗.試驗材料用直徑1.5~2cm,重3~5g的半夏作種,小區播種量為168~189g,小區面積1m×1m,拉丁方排列,重復三次.結果表明,隨半夏在地時間的增長,單位面積產量逐漸增加,冬、春季播種較秋季播種增產。
分布範圍
半夏主要分布於湖北、河南、安徽、山東、四川、甘肅;浙江、湖南、湖北、江蘇、河北、江西、陜西、山西、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亦有分布。
主產於湖北武昌、老河口、襄陽、陽新、天門;河南汝南、靈寶、盧氏、澠池、息縣、淮濱、固始、唐河;安徽懷寧、宣城、寧國、阜南、潁上;山東金鄉、巨野、膠南、五蓮、萊陽;四川遂寧、安嶽、萬縣、昭覺、嶽池、壁山、隆昌、榮昌、忠縣、營山。
主要價值
半夏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降逆止嘔,溫和中胃,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的功效。主治痰多咳喘,風痰眩暈,痰飲眩悸,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並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法半夏多用於燥濕化痰。旱半夏為常用中藥,飲片配方和中成藥生產用較大,屬較好的溫寒化痰藥,其它藥很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