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網站:[www.scut.edu.cn/ee]
聯系電話:020-87110163。
壹、辦學定位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學院依托珠三角優勢電子信息產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向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數據、物聯網、集成電路、健康中國、智能制造等國家重大戰略相關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圍繞信息檢測、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服務等信息技術(IT)全過程及其軟硬件實現,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電子信息專業拔尖創新人才。
二、辦學特色
學院歷史悠久,辦學積累雄厚。
電子信息學院的前身電信工程系創建於1952,是全國招收電子類專業的六大工科院校之壹。1956年,成都電信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以此系為基礎成立,大部分師生調至成都。1958,華南理工重開電信工程系;1960改為無線電部。學院創始人為我國著名電子專家、教育家馮秉權教授(曾參與“兩彈壹星”工程,與清華孟教授並稱電子界“南豐北孟”)、許教授(原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林院士(首任院長)。
國家壹流本科專業(信息工程)建設現場。
第壹批國家重點學科(1988,通信與電子系統,華南唯壹)。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
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1,電子與信息,全國首批25個學位授予單位之壹)。
教學改革成績突出
教學改革前沿:學院教學改革連續三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65 438+08-第八屆-創新引領戰略下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2014-第七期-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工程人才培養的理論探索與改革實踐;2009年——第六屆——研究型大學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育人成果:近年來,我院本科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競賽最高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最高獎等省級以上獎項257項。連續六年本科生就業率100%,歷屆畢業生均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傑出校友: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堅持實踐創新教育傳統,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培養了著名學者、技術骨幹和高素質管理人才,如中國氣象衛星專家孟誌忠院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TCL總裁李東生、創維創始人、宇陽控股董事局主席(原康佳集團副董事長)、七喜集團董事長易、雷曼光電董事長等
優秀的文化環境
教學資源:電子信息學院擁有國家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特色課程2門,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國家實驗區1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教學。
科研: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在多個前沿研究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成果在華為等行業龍頭企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面向5G/6G的毫米波和太赫茲技術研究被批準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移動式超聲波檢測獲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可;人工智能領域取得壹系列突破,包括人類數據感知成功轉化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手寫識別、機器人;海陸空綜合通信網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工程。學院形成了由解青、萬仞、尤青等院士組成的高水平研究團隊。
實驗條件:我院本科實驗教學中心擁有261.5平方米的本科教學實驗室和價值31.39萬元的本科教學實驗設備,設備條件壹流。學院還擁有1個國家工程中心,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為本科生課外創新實踐提供了全力支持。
行業合作:學院的人才培養得到了行業的大力支持。目前已與TCL、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興通訊、京信通信、中廣核集團、南方電網、中國PICC、微軟亞洲研究院、三星廣州研究院、雷曼光電、汕頭超聲電子、德賽電子、廣州遠景電子、中星微電子、珠海全誌、泰鬥微電子、安凱微電子等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合作
師資力量:學院擁有壹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專任教師133人,博士學歷教師124人(占比93.2%)。教師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級教師1人,“萬人計劃”國家級教師1人,省級人才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擁有國家人才培養基地3個,國家科研基地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部級科研基地7個,廣東省教育廳科研基地2個,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2個。
國際合作:學院有廣泛的國際合作。與巴黎理工學院、法國南特大學理工學院合作,開設信息工程3+2法語精英班。同時長期與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密蘇裏大學、羅格斯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瑞典林雪平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開展2+2項目和3+2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