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江西省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較快
2007年,江西省GDP總值54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2008年江西省GDP總量為6480.33億元,增長12.6%,增速處於全國中等偏上水平。江西省GDP連續六年保持12%以上增速,表明江西省經濟仍處於平穩較快發展的上升通道中。
1.2 江西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起點低、任務艱巨
江西經濟盡管發展較快,但是發展起點低,基礎薄弱。2008年末,江西省GDP同比增長比率雖然超過安徽、山西、河南三省,但GDP總額仍然是最低的。人均GDP僅高於安徽省,同比增長11.8%,僅高於山西省,低於其它四省。(見圖表)江西經濟要趕上中部其他四省,實現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任務還相當艱
巨。
2 江西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 2.1 區位優勢的內涵
區域經濟學強調從空間角度來分析壹個地區的發展優勢,特別是當壹個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時候,更要充分利用其優勢,采取相應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本文所研究的的區位優勢主要是指自然地理區位的優勢,自然地理是考察區位狀況的最重要因素。 2.2 江西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區位優勢
江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是全國範圍內唯壹壹個與三個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
毗鄰的壹個省,具有非常明顯的區位優勢。江西又是泛珠三角經濟區域合作的成員之壹,是長江綜合經濟帶和京九沿線經濟帶的交匯集中區,使其地位在中部地區不同於其他省區而突出出來。江西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構架中的區位優勢明顯。
3 區域經濟空間發展模式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區域發展空間模式理論主要有梯度轉移理論、增長極理論、發展軸理論以及網絡型發展理論。 3.1 江西在產業梯度轉移中所具有的區位優勢分析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梯度轉移理論。
江西在承接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方面相比較中部其它省份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促進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建設仍然是實現江西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壹條有效路徑。
(1)江西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費用低。全省人口4400萬人,2008年跨省外出務工農民工達680萬人,占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40%以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江西省出現了外出務工人員大量、集中返鄉現象。2009年9月,江西省有返鄉農民工315萬。大量農民工集中返鄉及省內企業就業崗位減少給江西省就業局勢增加了巨大壓力,同時也給外商企業的入註提供了豐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江西省土地、水電等要素費用都比發達地區低,全省每平方米房屋價格不到上海的四分之壹,僅為廣東的三分之壹左右。平均水價只有上海的50%、廣東的60%左右。 (2)珠江三角洲產業內移給江西制造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
在國際產業轉移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具備向中西部輻射的經濟能量和產業轉移的壓力,聚集在珠江三角洲的眾多制造業港資企業,也面臨著向中西部轉移的選擇。分布在東莞、深圳、廣州、惠州和中山的外資企業,其中有相當壹部份面臨二次轉移壓力。江西位於以珠三角為圓心的公路3—8小時經濟圈內,是珠江三角洲港資企業轉移的首選之地。 (3)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轉型
長三角地區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導致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資源的供給緊張,房、地、電、煤、運、原材料、消費品以及用工等價格普遍上揚。與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的生產成本大約高出30%-40%。土地資源匱乏,其中浙江的工業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壹五”產業發展規劃,上海的工業用地缺口將達7.4萬畝。特別是近年以來,受出口需求大幅回落,沿海地區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不少企業已經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未來幾年,在高成本的影響下,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將明顯加快,部分產業將進壹步向外轉移。 (4)國家的中部崛起戰略對推動贛港產業全面合作帶來重大機遇
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戰略後,中央做出了促進中部崛起,建設“三個基地,壹個樞紐”的重大決策。最近,國家商務部又把江西定為“萬商西進”工程的橋頭堡。“十五”率先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的江西,在產業定位與國家關於中部的產業布局和定位高度吻合。江西在汽車、冶金、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旅遊物流等優勢產業的項目布局和產業集群方面,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將能夠得到國家在土地使用、資金、稅收等方面的重大支持。贛港合作將和國家中部戰略產生巨大的聯動效應。
3.2 增長極、發展軸及網絡型發展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梯度轉移理論強調創新活動、技術、產業、人才等從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區的轉移。而極化理論強調雙方的互相影響,輻射。增長極強調某壹地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從地圖上看是某壹點;而發展軸是由點發展到線,研究海岸線、鐵路線等如何拉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最後由點及面,發展到網絡型理論,強調整個面對周邊地區的極化作用,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 3.2.1 增長極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壹個或數個增長極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在政策選擇上,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從增長極理論來看,江西上海、武漢、廣東、香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加強與上海、廣東,香港等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是促進江西經濟發展的壹條有效路徑。 3.2.2 發展軸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1)長江經濟帶對江西經濟的影響
長江經濟帶以浦東為重點,以上海為龍頭,重慶為龍尾,進壹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而構建的經濟帶。長江沿岸經濟帶上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遊經濟圈,以重慶為首包長江上遊經濟圈,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又壹主軸。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遊南岸,處於沿江經濟帶的皖贛經濟區,成為經濟發展內移的重心。沿江經濟帶把江西與沿海和沿邊、東部與中西部地區聯結起來,使江西具有東聯西拓的樞紐作用,有利於推進江西經濟的發展。
(2)京九沿線經濟帶江西經濟的影響
由“京九沿線經濟帶”開發戰略引起的南北大流通,需要江西更好地發揮“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新構架中,京九沿線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和形成壯大,既增強了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又填平了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兩個波峰之間的凹陷畸形狀態,強化東中壹體的西進力度和加強西進前沿地區的實力,從而更好地發揮中部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樞紐作用。 3.2.3 網絡型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從面上看除了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對江西經濟的帶動、輻射以外,泛珠三角“9+2”模式的提出,與江西省制定的對接“長珠閩”發展戰略不謀而合。江西通過制度安排、資源整合、產業對接以及構建合理的城市體系,主動融入“泛珠三角”,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的壹員,推動區域經濟壹體化進程,促進了江西在中部地區的崛起。
“3+2”泛長三角模式的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隨著泛化進程加快,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國際資本在長三角周邊腹地尋找投資合作機會,人才、技術、信息等經濟要素也會在更大範圍內流動,這無疑給江西經濟發展提供了壹個難得的機遇。 4 江西利用區位優勢的經濟發展策略
根據上述的區位優勢及空間發展模式,得出發展對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1)政府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管理經濟。要把著重點從行政審批、管理企業轉到制定政策、制定規劃、搞好協調、提供服務上來。要優化投資環境,減少行政審批事項。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除中央給中部的相應優惠政策外,還應制定自身的外商直接投資政策,要切實抓好政策的落實,不折不扣地把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杜絕任何部門為了小團體利益違背政策,真正讓投資者感受到優惠、享受到實惠。
(3)要下大力氣改善投資軟環境,推行規範化、程序化管理、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社會治安環境,減輕外商投資不合理的負擔,落實各項優惠政策。
(4)打造公正的法制環境。執法部門對投資者公平公正,壹視同仁。凡對外來企業執法檢查,須事先通知企業並報縣優化辦批準方可開展。 4.2 大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
工業園區已成為江西省招商引資的主要平臺,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壹是加快園區規劃。我們要著眼於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重新規劃、定位工業園區,留足發展空間,提高綜合功能。組織專門班子高質量、高標準做好園區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環境評估等基礎工
作,及時申報,爭取盡快通過國家標準。
二是加快基礎配套。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的道路、水、電、氣、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同時,創新投入方式,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投資、聯營、入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園區建設,切實解決園區基礎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
三是加快產業集聚。整合園區內現有企業,推動全縣規模企業向園區集聚,不斷擴大工業園區規模,發揮集約效應,帶動全縣規模工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企業落戶園區。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先行,江西省基礎設施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此,我們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完善交通網絡,建立配套的交通運輸系統來完善加工代理、倉儲等服務功能,搭建合理的物流系統,全力推進交通、電力、通信、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力網絡,為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 4.4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形成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基地
江西應依托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在這些產業、產品上形成優勢,爭奪市場。要改變傳統工業進程中產業結構梯次演進的路徑,縮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移的過程,或是更大程度地增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金量,有選擇地發展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突出加快發展新興的服務產業,加大知識經濟的比重,要利用科技進步迅速發展的機遇,以信息化為契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占高新技術制高點,並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全省傳統產業的升級,以此實現江西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跨越式發展,全面推動省內結構調整與沿海發達地區及國際結構調整的對接,打好產業轉移承接的爭奪戰。 4.5 建立吸引優秀人才、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的機制
首先要制定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別是把江西藉的優秀大學生吸引回江西工作。
二是要允許和鼓勵人才在機關、企業、院校之間流動,鼓勵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兼職、兼薪,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參與分配。
三是要建立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對優秀科技人才,應予以重獎;同時,大力抓好職工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四是建立企業技術進步機制,允許大中型骨幹企業按銷售收入的壹定比例設立技術進步基金,專項用於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以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以加強科技培訓為依托,盡快形成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務輸出基地。
來自於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