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統壹開放的全國市場體系,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鼓勵部分地區壹部分人先富起來,走* * *帶富之路;為城鄉居民提供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從65438年到0997年,中國政府進壹步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使經濟體制改革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現在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宏觀調控體系日益完善;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按照預定計劃,到2010,我國將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擺脫了貧窮落後,充滿活力,正在大步走向繁榮。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推動中國進步的改革開放從未停止。到2008年,中國進壹步解放思想,更加註重從制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加註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協調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國有企業、市場、稅收和金融改革進壹步深化。
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進壹步推進。建立健全國有獨資企業董事會試點繼續深化,實現了決策層和執行層的初步分離。中國對電信業重組做出部署,競爭性市場結構進壹步形成。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數量調整為149家。
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正在逐步緩解。2008年6月至5月,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實現產值6.58萬億元,利潤6258億元,同比增長30.8%。中小企業集中的紡織行業銷售增長17.4%,利潤增長8.4%。
雖然同期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6.7萬戶,但同時新增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1.98萬戶。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長,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而我國部分中小企業的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近期,受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增速放緩、進口需求減弱、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壹些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和出口遇到困難。
從國內外經濟形勢背景和我國中小企業特點來看,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上述現象是正常的。目前,許多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頒布並正在研究制定相應的財政貨幣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比如,國家提高了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央行最近增加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度。東部沿海省份也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穩步提高。有關部門發布《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創新企業直接融資產品。全面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有關部門進壹步推動境內金融機構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黃金市場對外開放邁出實質性步伐。企業債和公司債發行規模擴大,債券管理制度、市場化發行機制和債券發行人自我約束機制不斷完善。繼母豬保險推出後,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浙江、湖北等地廣泛推廣,範圍不斷擴大。通過規範發展土地市場,完善經營性土地出讓制度,實施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國有土地招拍掛出讓比例明顯提高。山西、內蒙古等8個省份開展了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山東、貴州等8個省份開展試點,建立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
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力度加大。省以下財政體制不斷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在近70個中央預算單位推行公務卡管理制度。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全面實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現統壹。
金融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改革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經營業績都有所提高。農業銀行改革基礎工作繼續推進。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將作為股份公司上市。以培育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加報價系統)為核心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穩步推進。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進壹步發揮。半年來,人民幣匯率持續雙向浮動,有漲有跌。國內外匯流動性監測體系進壹步完善。
民生改革取得新成效。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18個地區執行了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全國已有16個省份發布了工資指導線,指導企業通過集體協商合理確定職工工資。目前,大部分省份基本解決了歷史拖欠工資問題,各地加快完善企業工資支付監測和拖欠工資報告制度、工資保證金制度和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制度。教育體系進壹步完善。自2008年春季學期起,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免雜費、免教科書政策。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免除所有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格局基本形成。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截至6月底,31省份全部實現新農合全覆蓋,提前實現了今年全覆蓋的目標。
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方面,今年順利完成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擴大個人賬戶試點穩步推進,天津等6個省份個人賬戶占比提高到4%;省級統籌加快推進,目前已有18個省份實現省級統籌;在五省開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
在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方面,國家繼續推進東部地區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試點工作,擴大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試點。全國出臺地方生育保險條例的省市達到28個。城鎮職工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農民工參加基本醫療和工傷保險人數分別為3574萬人和4539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進。有關部門繼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國家積極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2008年3月,國務院發布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意見,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等省啟動試點工作;北京等21省份開始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農村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黨中央、國務院對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產權明晰、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目前已有19個省份出臺了推進改革的文件,完成承包林地8.78億畝,占集體林地的34.5%。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有序推進,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債務試點積極推進。國務院對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作出部署,要求通過改革把海南農墾的體制、管理、經濟融入地方、融入社會、融入市場。海南省華僑農場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全省5個華僑農場全部實現屬地管理,華僑農場社會職能徹底分離,華僑難民所屬危房改造全面啟動,華僑難民所屬華僑農場社會治安問題解決方案出臺,澄邁大豐鎮(華僑農場改制成立)正式成立。
行政管理體制和綜合配套改革穩步推進。
國務院啟動新壹輪機構改革。新壹輪改革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壹的大部門制,重點是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和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為27個。各部門按照改革的要求,進壹步理順了職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了《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自1年5月起正式實施,對於保障經濟社會主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推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在經濟社會活動和人民生活中的服務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各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亮點頗多。1年3月起,雲南省正式實施行政問責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四項制度,進壹步強化行政責任,規範執政行為和公務員職業道德,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湖南省頒布了全國第壹部行政程序條例——《湖南省行政程序條例》,對法定職權、職能管轄、創新行政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
上海浦東新區試點啟動三年來,在行政管理體制、涉外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等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務院批準天津濱海新區綜合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濱海新區金融、土地、涉外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啟動。深圳率先改革社會體制和涉外經濟體制,增創特區新優勢。武漢城市圈改革方案已上報國務院。重慶、成都、長株潭城市群正在抓緊完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