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標設定:ERM框架增加了目標設定的要素,將企業的管理重心轉移到風險管理上,在戰略目標的制定、分解和實施過程中,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障。
2.內容拓展:在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礎上,ERM框架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五個要素,還增加了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應對三個管理要素。這些新元素使得ERM框架更加全面,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企業環境。
3.理念轉變:ERM框架提出了風險組合的概念,要求企業管理層用風險組合的理念對待風險,識別相關風險並采取措施使企業承擔的風險在風險偏好範圍內。這種觀念的轉變有助於企業更好地應對和管理風險。
4.風險管理:ERM框架將風險管理融入企業戰略管理的過程,強調企業應對風險進行識別、評估、應對和監控,以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這種將風險管理融入戰略管理的方法有助於企業更好地認識和管理風險。
5.補充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的概念:ERM框架提出了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的概念,是指企業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願意接受的風險數量,以及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對差異的可接受程度。這些概念的引入將有助於企業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風險。
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特點
全面性:ERM框架不僅考慮傳統意義上的財務風險,還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多個方面。這種全面的視角使企業能夠從不同方面更好地識別和處理風險。
系統性:ERM框架對各方面的風險因素進行分類,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和風險管理框架。這種系統方法有助於企業更全面、更準確地識別、評估和管理風險。
動態性:由於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迅速,ERM框架需要不斷更新和調整。這種動態特征使企業能夠隨時適應新的風險環境,保證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