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就業制度和就業環境

就業制度和就業環境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經歷了“統分結合”“滿足供需”“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壹,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演變

(壹)計劃經濟下的大學生就業制度

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經濟建設任務是作為政治任務來完成的。

高校畢業生作為經濟建設的生力軍,是由國家集中調配、統壹發放,用於國家最需要發展的工業領域和其他行業的“新鮮血液”。

1,建國初期到60年代中期:

1950國家提出對高校畢業生實行計劃統籌分配。

1951發布的《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明確規定“高校畢業生的工作崗位由政府分配”。

這壹時期研究生分配的基本原則是“集中使用,保證重點,照顧壹般”。國家負責按計劃分配的制度已經初步形成。

1963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分配是統籌安排的,畢業生分配部門在了解用人部門需求和畢業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地提前制定分配方案。

2.“文化大革命”期間:

1972 ~ 1979的畢業生,文革時期被推薦入學。根據中央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上都是根據畢業生生源情況分配回生源地區或單位安排工作,稱為“下社”(指農村人民公社推薦的學生,畢業後,

3.高考制度恢復後:

1977年恢復全國統考制度,從這壹屆開始重新實行統壹分配制度。

1981國務院批轉1981國家計委、教育部、國家人事局《關於改進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工作的報告》,在國家統壹計劃下確定畢業生分配,實行“劃、調、分級安排”的辦法:

1)教育部直屬高校面向全國培養人才,其畢業生由國家分配到全國,主要用於加強重點、調整質量。

2)以中央業務部門為首的高校,主要是為自己的行業和系統培養人才,其畢業生原則上由中央業務部門分配到自己的系統和行業。

3)各省、市、自治區主管的高校畢業生主要負責本地區分配。

(二)改革開放深化後的大學生就業制度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改革教育體制的規定》,提出了改革大學招生計劃制度和畢業生分配制度的要求。從1986開始,由國家計委負責的畢業生分配計劃編制工作移交給國家教委,促進了畢業生分配工作的進壹步改革。詳情如下:

1.改變過去分配計劃由政府部門少數人編制的方式,采用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相結合的方法來編制分配計劃。

2、逐步改變實施計劃的方法,開展“供需見面會”活動。1986中,80%的國家教委直屬事業單位畢業生提出了學校分配到部門和地區的畢業生數量,即“切片計劃”,通過“供需見面”的方式提出不同專業、不同用人單位的分配方案。對於剩下的20%畢業生,學校也會根據社會需求提出分配方案。

3.“雙向選擇”與“自主創業”

從1986開始,國家教委逐步提出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1989開始實施。在這個計劃中,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在國家就業政策的指導下,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逐步將競爭機制引入高校。

1993年,中國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了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目標:改革高校畢業生“統分結合”、“壹招多得”的就業制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多數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高校作為就業的中介,主要是為自主擇業的畢業生提供服務。

二,職業發展趨勢和就業觀念

就業模式的變化

(壹)職業變化和發展趨勢

1.社會職業越來越多: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職業的分化,職業已經遠遠超過了“360線”。據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有42000多種職業,現在更多了。

2.社會和職業結構變化越來越快:

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千年,從工業革命到新工業革命,也不過200多年。200年來,新產業不斷湧現,產業的主次地位變化越來越快。工業革命時期,主要是紡織業;二十世紀,鋼鐵、汽車、建築業相繼超越紡織業;電子工業僅僅用了幾十年就發展成為壹個主要產業。

3.腦力勞動者的職位在社會總職位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增加:

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腦力勞動者人數在1960年占總就業人數的43.3%,在1997年上升到51.4%。在中國,腦力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也在增加。

(二)職業發展的特點

職業不斷被劃分和重組,新職業層出不窮,而傳統職業面臨消亡。

第壹、二產業的社會職業主要是消亡、變化、重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如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商業、服務、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租賃廣告和信息產業。

職業發展使大學生就業時面臨壹些新情況;

1)勞動崗位中身腦混合、體力勞動的比例越來越少;

2)絕對對應傳統專業的工作越來越少;

3)勞動崗位的地域空間越來越小,行業特征不像過去那樣鮮明;

4)崗位所需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新周期加快,整合程度提高。

復合型、通用型人才求職空間更大。

對非專業綜合素質的要求前所未有。

(三)就業觀念和就業方式的變化

1.就業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職業觀念是終身從事穩定的職業,精益求精,直到退休。這種專業觀念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沒有職業的穩定,只有技能的穩定和更新。

2.就業模式的變化

長期以來,人們的常規就業方式幾乎都是全職。從未來的就業趨勢來看,除了全職工作方式,各種靈活就業方式將會快速發展。

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了大學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是“企業家”的新概念,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職業流動和就業個性化的新趨勢。

第二節中國大學生就業環境

以及就業制度的現狀

壹,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社會環境

(壹)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

市場經濟運行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競爭激烈。勞動者的素質應該以他們對經濟和社會的貢獻來衡量。所以,經得起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考驗,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選擇。

(二)多種經營* * *同發展。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壹項基本經濟制度。

(三)現代化任重道遠。

20世紀分兩步走,實現溫飽和小康,20世紀再走壹步,用30-50年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現在起到2010,是中國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

(D)知識經濟開始形成。

知識經濟的社會細胞已經出現並正在發展,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並不遙遠。因此,當代青年學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二,學生就業管理體系及職責分工

1,教育部的主要職責

2.國務院有關部委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

3、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

4、高等學校的主要職責

三,中國現行的就業制度

就業制度是指國家對人們合法獲得就業機會和維護社會就業行為的根本規定。

(A)國家公務員制度

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基本原則是:

1.公平競爭原則

2.績效制度的原則

3.黨管幹部原則

4.依法管理的原則

(二)勞動合同制度

1983原勞動人事部下發《關於積極試行勞動合同制的通知》,提出招人簽訂勞動合同。

從65438年到0986年,國務院發布了壹系列旨在建立“勞動合同制”用工制度的文件。

65438至0994年,NPC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決定自65438至0995年實施。

(3)市場就業制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才開始“流動”。

從1995開始,我國實行市場用工制度。

第三節中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現狀

大學生就業市場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起來的。

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運行結果是就業協議。確保就業協議的法律地位是保證大學生就業市場正常運行的關鍵。

就業協議必須經過兩個程序:認證和批準。就業協議的驗證包括兩個方面,即學生的身份證明和就業協議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學生身份認證是學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對畢業生權利的認證。比如定向生和委托生無權參加自主創業活動,學校無法給予核實。在學生鑒定的基礎上,可以驗證就業協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就業協議最終需要得到大學生就業行政主管部門(如省教委)的批準,這是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必要行政手段。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人事和戶籍制度不改革的情況下,需要用行政手段保證就業協議的執行,以維護市場運行的成果。

壹、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類型:

1)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

2)大學生校際聯合就業市場

3)省、市、區主管畢業生就業的部門設立的本地區大學生就業市場。

4)中央直屬事業單位行業大學生就業市場。

5)主要經濟區大學生區域性就業市場。

6)教育部建立的全國大學生就業市場。

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特點

1.專業,壹個專門的人才市場。

2.第壹次性,第壹次就業市場。

3.時間限制,大學生就業具有壹定的季節性。

4.團體,全國每年有數百萬畢業生就業。

第三,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中介組織

主要包括兩種形式:

1,國家、省、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2.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四、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現狀

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不平衡的需求:

1)學科與專業之間

2)學歷之間

3)地區之間

4)機構和雇主之間

2.社會對畢業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畢業生就業已經形成了“買方市場”,就業競爭越來越明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畢業生的選擇也更加理性。很多用人單位已經把綜合素質作為評價畢業生“實力”的主要依據和選拔標準。

綜合很多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我們可以看到,具備以下素質和條件的畢業生是受用人單位歡迎的。

1)政治思想素質高,品德高尚: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黨員畢業,誠實守信。

2)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用人單位特別歡迎事業心強、視野開闊、心胸開闊、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強的人。而最追求個人價值的,或者剛到就業單位就“跳槽”的,則極為不滿。

3)有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畢業生是否有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

4)基礎知識紮實,知識面廣:在就業市場上,普遍歡迎學習成績優秀、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畢業生。大學英語四級(六級)、二級及以上已經成為很多用人單位和壹些城市接收畢業生的基本要求。

5)動手能力強,創業意識強: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總是希望畢業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壹定的工作能力和經驗。

6)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越來越需要發揮團隊精神。

7)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現代企業對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

3.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

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原因:

壹方面,大學生擇業受畢業時間相對集中、擇業時間短的影響。

另壹方面,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而社會的有效需求在短時間內是有限的,因此就業崗位數量有限,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4.以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基本形成:

以學校為主體的就業市場,由於學校與用人單位常年緊密聯系,專業供需匹配,充分發揮學校的中介作用,使得學校的就業市場簽約率高,市場效益較好,因其高效、可靠、真實、規範而受到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

5.進壹步規範和完善用工管理:

1)建立了以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了各種幫助、指導和服務。

2)市場機制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得以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求職競爭氛圍正在形成。

3)畢業生就業市場正從傳統管理向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管理模式轉變。就業指導的手段正在走向信息化和網絡化。各高校依托全國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站,積極創造條件為畢業生提供網上信息交流和服務。

4)合同雇傭關系。也就是說,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只要錄用畢業生,都必須簽訂就業協議,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就業已經步入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

  • 上一篇:津南區可以放煙花嗎
  • 下一篇: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條件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