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戰略的效用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實現壹定的經濟效益。企業家的戰略是以其戰略智慧積極介入市場競爭以獲取利潤,以獲取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種功利目的與人類其他活動的目的是壹致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為之奮鬥的壹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恩格斯在《反都靈論》中也指出,“暴力只是手段,相反,經濟利益才是目的”。孫子把戰爭定義為人類的壹種逐利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士兵和士兵也在爭取利益,而從戰略的角度,他把“順利而動,不止於利”放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競爭取勝的目的也是功利的,也是“順利而行”,即只有符合企業利益,能夠獲得利益時才行動。
市場競爭總有這樣壹種情況,即在競爭的某壹階段,消費者的總需求決定了市場的總利益空間。在壹般經濟利益的給定條件下,企業家盈利的方式只能是重新劃分給定的利益,即擴大市場份額。面對同樣看重利益的競爭對手,只有通過智能運營,才能有效拓展企業的利潤空間,打敗競爭對手,讓失敗者的利益服從或轉化為自己的利益。所以“商戰如軍事戰,競爭如軍事鬥爭。”市場競爭也需要大智慧和足智多謀,只有大智慧和足智多謀才能贏得大利潤。所謂大智謀,指的是智鬥,即智勝,而不是單純的拼命。智取和戰鬥都是爭奪利潤的方式,但戰鬥是兩種力量的結合,智取是用智慧戰鬥,還是智取智慧。只有以智取勝,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自身利益損失最小化。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則善哉。所以說“夫不戰而勝,廟算勝者,也算壹樣。“這裏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伐’和‘計廟’,都是指為了打敗敵對勢力或競爭對手,最大限度地運用智慧和策略,即以智取勝,以智獲利。
孫子的戰略功利思想對企業家贏得市場競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首先,企業家要把握市場競爭中戰略的功利性原則,並以此作為戰略選擇的出發點和前提。策略的功利性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非營利不動原則。這是“順應利益而動,不止步於利益”這壹戰略原則的最直接應用。企業家在進行戰略預測和戰略規劃時,首先要明確所要采取的戰略行動是否符合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最終目標和整體利益,是否真正長期盈利,然後再考慮這種利益的大小。如果從長遠和全局來看是無利可圖甚至有害的,就不要輕舉妄動,而要盡快停止戰鬥或者等待機會再戰。
2.趨利避害的原則。在贏得競爭的整個過程中,企業家要顧全大局,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正確把握競爭的辯證法。在市場業務上升、形勢看好的情況下,既要看到有利的壹面,也要看到不利的壹面,防患於未然;在市場低迷、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既要看到不利的壹面,也要看到有利的壹面,以鼓舞士氣、鼓舞士氣。孫子曰:“是智者之慮,必夾雜利益。利潤雜,服務可信;害中雜,苦中可解。”這是處理競爭利益的辯證方法。
3.受益權原則。孫子曰:“得勢者,因利而制權。”所謂因利制權,就是根據贏得競爭的壹切有利條件和因素,采取積極主動的戰略行動,為自己創造更有利的競爭局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利益控制權不僅適用於軍事戰略的選擇,也適用於市場競爭中的制勝戰略的選擇。利潤是壹切戰略規劃的出發點,否則,任何戰略行動如果不以利潤為基礎,都是徒勞的。
企業家在把握戰略的功利性原則的同時,要按照趨利避害的思想,正確分析各種戰略選擇的利益,並以此作為確定戰略計劃和實施戰略的依據。面對復雜多變的競爭形勢,企業家壹般要同時做出多個可供選擇的戰略計劃。這些方案形成的條件不同,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和危害也會不同。企業家要權衡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企業在市場競爭各個階段的競爭策略選擇中將面臨的各種利益,既要區分利與害的性質,又要區分不同利益的大小和輕重,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企業家在運用制勝策略把握利益時應遵循以下四個標準:
(1)兩個利益最重要。在企業戰略預測和戰略決策過程中,面對不同的選項,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對我有利,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戰略利益最大、最重要的壹個,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收益。取兩個利益中最重要的壹個,才能“算多”“算多贏”另壹方面,如果兩個利益都掉以輕心,必然是“少”的,“少則無敵”。
(2)兩害相權取其輕。面對不同的企業戰略選擇,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擇對我不利或有害,或者在分析競爭對手的市場情況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利或有害,那麽,在權衡了不利、風險和災難之後,就應該選擇不利最少、風險最小的壹個。
(3)兩利相當害。如果企業面臨的幾個戰略方案收益和結果相差不大,那麽就應該選擇傷害或損失最小的方案,這就是趨利避害的道理。孫子說“屠(路)有所為,軍有所為,城有所為,地有所為”,以避害。
(4)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企業各種戰略規劃面臨的劣勢、問題、災難都差不多,壹定要選擇效益最大的。特別是企業在經營困難的時候,為了減少損失,應該抓住機會從最有利的方面突破,以挽救危機。
更重要的是,企業家要正確把握贏得競爭的有利戰機,在最佳時機做出最佳戰略選擇。在市場競爭中,由於供求關系和競爭態勢的頻繁變化,實現戰略效用目標的最佳決策時機可能在競爭變化過程中隨機出現,稍縱即逝。所以,創業者也要學會在運動和變化中準確把握最佳盈利機會。人們常常感嘆“壹計難求”,這不僅意味著壹個完美的戰略計劃很難找到,也意味著更難找到壹個準確的、最有利的機會來實施完美的戰略計劃。如果壹個完美的戰略計劃在錯誤的時間實施,可能會遭受最大的失敗。
企業家正確把握戰略決策最佳時機的有效途徑是盡最大努力提高戰略方案的可行性和增加選擇性,並根據市場和各種約束條件的變化進行調整和修正。圖1顯示了企業戰略選擇變化和調整的壹般過程。圖1企業戰略選擇變化與調整的壹般過程
“隨利益而動”的戰略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戰略選擇的唯壹性、靜態性和不變性,因此企業家在贏得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圍繞企業戰略目標所制定的備選戰略方案應該是多元的、可調整的,最優選擇方案(甚至包括企業的戰略目標)也應該根據市場變化和戰略機遇進行調整。
第二,戰略的靈活性
軍事戰略的壹個顯著特征是力量的變化。孫子說“隨敵而引決戰”,就是在實施戰略計劃時,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對於創業者來說,以競爭取勝的“戰場”是變幻無常的市場。企業家的應變能力表現在正確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把握市場的變化規律,“與敵練墨”,隨競爭對手而變,隨市場需求而變,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與敵練墨”體現了策略的靈活性原則。
用管理學的語言來說,“與敵練墨”就是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來調整戰略計劃和戰略部署,也可以說是壹種跟蹤決策模式。這是因為,在贏得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客觀反映的市場供求狀況和競爭對手的活動往往與戰略預測和戰略決策中設想的不完全壹致,甚至在壹些具體細節和環節上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市場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戰略計劃,或者在跟蹤市場的過程中做出新的決策。跟蹤決策是實際企業競爭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是科學決策的壹種常態。這種跟蹤決策模式的本質是用更符合市場競爭實際情況的新的戰略計劃來修改或替代原來不合時宜的戰略計劃。當原戰略計劃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主客觀形勢時,繼續實施原計劃可能會危及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因此,企業家必須善於審時度勢,及時進行戰略調整和跟蹤決策,避免陷入被動局面。
“知己知彼”是壹切動態對抗運動的制勝之道,包括市場競爭對抗。對於策略的靈活性來說,關鍵是“知己知彼”,根據市場變化跟隨決策。為了做到知己知彼,必須建立健全市場信息反饋系統,加強對市場競爭變化和競爭對手活動的了解。孫子強調了在戰略決策和實施過程中了解敵情的重要性。他說:“不知敵情者無情,非民之將軍,非主之助,非勝者也。”所以,妳是睿智的,妳是睿智的,所以妳能以動制勝,成功來自很多人,先知也是。先知不應該像壹件事壹樣取自鬼神,也不應該以度來衡量,而應該取自人。可見,“知敵情”是實現戰略正確轉變從而“與敵練墨”的重要前提。
在“知敵之情”的情況下,實質上無異於在原有的戰略問題上重新決策,以根據變化的形勢隨時調整戰略。不言而喻,這個新的戰略決策要按照決策程序反復進行。然而,這種新的決策模式並不是簡單的“跟隨敵人”的重復,它具有壹些不同於壹般決策的重要特征。
1.反向回顧性分析。跟蹤決策要牢牢把握“變”字,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跟蹤蹤跡,壹步步分析市場變化反映的新問題,找出決策失誤的關鍵。反向追溯分析必須基於充分和現實的市場調查。同時,向後追溯分析不僅要找出決策失誤在哪裏,還要找出原因和各種可以合理解釋的相關因素。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些合理的因素可以為新的成功決策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依據。
2.非零起點。跟蹤決策並不是完全的推倒重來,因為原始決策已經提供了跟蹤決策所需的分析對象和條件。而且在原決策方案實施壹段時間後可能會做出壹些後續決策,消耗了企業競爭的壹些資源,對周圍的市場環境產生了壹些實際影響,造成了新的變化的局面。跟蹤決策應基於變化後的新情況。
3.雙重優化。跟蹤決策後重新選擇的戰略方案優於原決策,否則無需進行跟蹤決策。如果有多個方案可供選擇,那麽就要在眾多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進壹步選擇最佳方案,使所選方案優於原方案,從而達到最佳的決策效果,更好地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實現戰略的柔性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它大大增加了企業戰略決策的復雜性,需要更嚴格的決策信息。第壹,要求信息準確、真實、全面。第二,要求信息反饋非常及時迅速。第三,要求實行高保真的信息傳遞,特別是要防止說假話造成信息傳遞的失真。
在強調企業競爭的制勝戰略需要“與敵練墨”以及軍事對抗戰略的同時,要時刻註意保持戰略的靈活性,同時也要認識到企業家制勝戰略的靈活性原則與戰爭中戰略家的靈活性原則並不完全相同,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孫子兵法》中關於戰爭活動的變易原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奸詐變易。孫子說:“兵亦狡猾”,又說:“兵袖手旁觀欺”,欺可以說是戰爭的代名詞。在西方,策略壹詞據說來自欺騙。表面的真相掩蓋了軍事欺騙。孫子的“能而不顯,用而不顯,近而顯遠,遠而顯近”等戰爭詭譎多變,都是用看似可觀察的行動來掩蓋他“不能”、“不用”、“遠”、“近”等真實意圖。軍中有句話叫“兵不厭詐”,因為詭譎的變化可以迷惑對方,取得對方的信任,使對方做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動。(2)形勢的變化。孫子曰:“水為地所制,兵因敵而勝。故兵無勢,無形。”這是對不確定戰場的形象概括。軍事指揮員要善於把握形勢的變化規律,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在孫子看來,凡是能主動利用外部客觀形勢或主觀努力創造有利局面的人,都是善於知道形勢變化的人。(3)現實的變化。孫子曰:“兵者勝,避實就虛。”在大多數情況下,指揮官利用他的策略做出主觀努力。正因為如此,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善於利用虛實變化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4)奇點的變化。孫子曰:“戰局只是奇正,奇正之變不能勝貧。”奇正相生,如無盡循環,誰能窮?“其實奇也是運用虛實戰術的技巧,奇變包括運用虛實變化的各種手段。(5)分離與整合的變化。孫子曰:“故兵詐主,移利,化離為變。“分合是有效用兵的技巧。如果戰略已經決定,在考慮了形勢、現實、奇點等變化的原則後,再用分合之變來權衡如何用兵,這樣戰略部署才不會造成“重兵遲遲不出而精神不振”。兵書上說:“統壹數十萬師而不崩者,亦必分道。”兵強結合,分而治之”(6)數變。大多是“以多攻少”的條件,“寡”是化少為多,化虛為實的機會。用兵不在於量,而在於量的變化。因此,金額的變化是對實際情況變化的補充。既能化“多”為虛,誘敵於敗,又能化“少”為實,避敵鋒芒,攻敵軟肋,從而得量之變的要義。(7)攻守之變。進攻是壹種以動取勝的行為,前提是知道敵人的弱點和敵人的可破性。《百戰》中說:“勝者可攻”;防守是壹種取勝的被動行為,條件是“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是無敵的”。以攻為守,攻能助守;以守為攻,守可代攻。(8)勝敗的變化。孫子曰:“夫敗攻而不修功德,是兇也。”因此,“難勝易,守勝難。“勝利和失敗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常勝”可以制造壹種假象,形成壹種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的經驗主義。恰當地利用經驗可以取得勝利,而盲目地堅持過時的經驗和信條可能會導致慘敗。項羽數次擊敗劉邦,但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幹坤逆轉,項羽之死可謂“數勝之禍。"
總之,戰爭活動中的偶然性原則是戰略的手段,服務於戰略的效用才是戰略的目的。在這方面,企業家制勝策略的靈活性與戰爭中的權變原則是壹致的。
但是,由於戰爭的戰爭和企業競爭是兩種根本不同的“動態對抗”活動,企業家制勝戰略的靈活性與戰爭中的靈活性原則必然存在差異,表現在:
第壹,企業競爭面對的是壹個生產者、競爭者和消費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市場。企業的信譽,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服務的質量都是由消費者來評價的。只有贏得客戶,才能占領市場。而且贏得客戶的手段必須是“靈活的”,而不是戰爭中以消滅對手為目的的攻擊和殺戮手段。因此,企業家取勝的權變策略必須考慮客戶的利益,而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利益。
第二,企業競爭的對象壹般不是唯壹的。在商品市場上,無論是同行業還是同類商品,參與競爭的往往不是壹兩家企業。大量的市場競爭者是相互競爭的,不像軍事行動中敵人的唯壹性和確定性。企業家的應變戰略必須考慮市場的多樣化特征才能取勝。
第三,即使只有兩家公司進行壹對壹的競爭,競爭對手也要面臨兩種完全不同的戰略選擇,壹種是競爭對手之間的權變戰略,壹種是競爭對手與消費者之間的權變戰略。前者與戰爭法中的變則原則有更多相似之處(但仍不能直接劃等號),後者與戰爭法中的變則原則相似之處較少,因為面對消費者,誠信是任何商家必須遵循的第壹原則。否則,如果企業用權變策略對待消費者來對待競爭對手,往往會采取奸詐的變化,不講誠信,那麽企業就無法取信於消費者,結果可想而知。
總之,只有正確把握企業家的權變制勝戰略與軍事家在戰爭作戰中采用的權變原則的異同,才能用好《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維,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顯然,在市場競爭中,生產者、競爭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並不總是處處對立的,而是有許多方面的利益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