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資源管理可分為文件管理方式和數據庫管理方式兩種。
計算機研制出來不到 10年就被應用於圖書館的文獻加工和管理。1954年美國海軍兵器中心把文獻號和少量索引詞輸入計算機,這可以說是世界上第壹個計算機信息檢索系統,但它僅僅是試驗性質的。計算機大批量處理和管理文獻信息是由美國化學文摘社開創的。
1961年,化學文摘社(CAS)用計算機成功編制了《化學題錄》(Chemical Titles)。該題錄包括600多種重要的化學化工期刊的宇順主題索引,由此萌發了上下文關鍵詞索引(KWIC)。
由於KWIC可以迅速、廉價生產,很快被其他二次文獻的加工所采用,成為相當長時期內通過對二次文獻信息的管理來達到對相應的原始文獻進行管理的有效途徑。
這實際上是文獻信息管理的壹場革命。在這種計算機系統中,只要對原始文獻進行壹次分析,輸入計算機系統,就能從中采選和編制出二次文獻索引的信息。
這種文獻信息加工和管理的計算機化,不僅大大縮短了二次文獻出版分發的時差,而且文獻收錄的範圍更加廣泛,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給用戶帶來了方便,推動了數據庫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信息處理功能越來越強,使人們對文獻的加工有可能從宏觀層次向微觀層次深入,從文獻的外部走向內部,從局部信息擴展為全文信息,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文獻信息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圖書館和情報中心對文獻信息流的自動化控制程度。
擴展資料
人們可以方便地使用遠距離的數據庫,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的空間大大拓展。 80年代,隨著微型計算機性能迅速提高,特別是在性能/價格比上的巨大優勢,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徑,加上CD—ROM普及利用,使得信息系統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從追求覆蓋面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綜合的大型系統演變到集中式信息系統和分散式信息系統同時並存和相互競爭。
不僅有機構為特定目標設計的專用信息系統,甚至建造個人專用信息系統也變得十分容易,使信息系統向多樣化方向發展。
顯然,信息管理階段著眼於用計算機處理信息,並以計算機信息系統存貯和控制信息,技術因素占主導地位,技術專家作用突出。
這壹階段圍繞計算機應用創造了許多信息加工處理方法和系統設計開發理論。人們希望在高度發展的信息技術支持下實現信息的有效管理和開發利用。
當技術手段達不到預期目標時,人們誤以為是技術還不夠先進,於是拼命追求最先進的技術的應用,完全忽略了信息過程中其他因素的作用。這種思路在部分人中壹直持續到網絡時代。
百度百科-信息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