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就是在郵電局裏長大的。1949年建國以後,國家成立了郵電部,郵電部下面有省郵電管理局、地市郵電局、縣郵電局,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當時郵政和電信是壹家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信息技術局局長李丕征親切地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及大學畢業後到郵電工作時中國郵政的情況。
據李丕征介紹,那個時候電信的規模非常小,郵政業務又分為****和普遍服務,****主要是指為黨政軍提供的郵政服務。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郵政提供的是基礎性服務,更多的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普遍服務,例如信函和包裹遞送、匯款、購買報刊及郵票等。當時,老百姓很少能用到電話,也就是偶爾發個電報。
從郵電分營到政企分開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電信開始快速發展。尤其是在80年代後半期,電信業步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相比電信,郵政業務的屬性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還是依靠人工操作。
為了加快發展,郵政也開始有計劃地開展競爭性業務:1980年,開始辦理速遞業務;1986年,恢復辦理郵政儲蓄業務,尤其是在1993年9月,啟動了郵儲信息化工程,這為在1996年實現50個城市郵儲通存通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保障;1991年,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基於電信網分組交換網絡通信技術的速遞跟蹤查詢系統(含內部生產作業)啟動,1994年1月在14個省開通,至1998年就覆蓋了31個省的284個站點。這些都為以後郵政信息化的大規模建設和應用積累了初步經驗。
1998年年底,國家為了打破電信的壟斷體制並將其推向市場,進行了體制改革,將郵政和電信分營,電信完全市場化,而郵政還是處於國家的壟斷體制下,郵政內部還是政企合壹。
?分營之初,郵政虧損嚴重,國家出臺了壹系列政策進行扶持,同時也對虧損進行補貼。?李丕征介紹說,?郵政自身也意識到,僅靠這些是不行的,郵政必須要加速自身產業進步,加強技術含量,才能進壹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當時的國家郵政局黨組的戰略部署下,1999年2月8日,中國郵政成立了信息技術局,全面啟動了郵政信息化的大規模建設。2000年4月21日,承載郵政各項業務的綜合計算機網的網絡基礎平臺基本建成;2001年,電子匯兌系統上線,匯兌周期從之前的7天以上縮短到了實時,清算周期也從47天減少到僅1天;2004年開展了郵政儲蓄統壹版本工程,郵政金融信息網成為了覆蓋城鎮、農村網點最大,溝通城市、鄉村交易額最多的全國個人金融服務網絡。同時,傳統郵務類的各個信息化應用系統通過改造和新建的方式,紛紛上線運行。代表新興業務的郵政電子商務類應用也逐步開始建設和運行。
到了2007年,郵政行業政企分開,政府部門成立了國家郵政局,作為監管部門;企業改制成立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開始公司化運營。隨後,在2008年,成立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2009年,又成立了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和中郵人壽保險公司。從郵電分營到政企分開,中國郵政的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向市場推出了金融、速遞物流、郵務等三大板塊競爭性業務。
傳統業務的新活力
?對於郵政這壹關系民生的百年企業來說,利用信息化改造傳統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服務質量、增加產品種類、加強內部管理,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李丕征深知信息化帶給傳統行業的新動力。如今,中國郵政的基礎網絡平臺已成為覆蓋2600多個縣市,連接3.6萬個電子化支局和3.7萬個儲蓄網點的大型企業信息網,郵政的信息化已經覆蓋全部郵政業務,包含郵政業務、金融、電子商務、經營管理等四大類50多個全國統壹版本的應用系統在線運行。
其實,談到信息化帶給郵政的改變,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壹封信說起:60年前,信件的郵遞過程全部是由手工處理的,每壹個處理環節的郵局員工通過辨認信封上的收件人地址進行手工分揀,整個處理過程的工作量非常大,同時效率很低、差錯率高、用時也很長。
60年後的今天,郵政對信件的處理實現了從郵件收寄、資費稽核、自動分揀封發、運輸到投遞全過程的信息壹次錄入、全程***享,實現了郵件在內部各處理環節的可視化管控。壹般的平信集中送到處理中心,使用信函分揀機進行自動分揀――通過識讀信件的郵政編碼自動將信件分到對應格口,根據收件人郵編對信件進行自動翻譯和分類打包,處理速度已經達到了2萬件/小時。
掛號信還可以提供查詢和賠償服務。從收寄、內部處理到投遞,掛號郵件的狀態都在信息系統上有所記錄。郵件跟蹤查詢系統會采集所有掛號郵件在所有處理環節的狀態信息,根據郵件的ID條碼,就可以對任何掛號郵件進行跟蹤查詢,並獲得其在郵政網絡的傳遞軌跡,這不但提高了郵件安全程度,也有利於賠償責任的判定。
除了郵遞信件和包裹之外,匯款也是郵政業務中非常典型的壹項業務。過去,匯款的速度非常慢,這主要是因為匯票在郵政系統內部的環節非常多,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不便,郵政本身的效益和收益也都很低。?當時,郵政全部使用手工勞作,使得匯款業務的平均結算周期高達47天,資金流動慢就意味著貸款時間長,要還給銀行的貸款利息也就高,而且很難滿足用戶的需求。?李丕征說。2001年,中國郵政電子匯兌系統正式上線,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系統上線之後,傳統匯兌業務量大幅增加,同時效益也大幅提升。?在系統上線之前,整個郵政的匯款業務是在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下滑,系統的上線顯然讓業務部門嘗到了信息化的甜頭。? 李丕征說。
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
過去,郵政儲蓄與其他銀行不能互通,郵政的儲蓄卡在別的銀行取不了錢,別的銀行卡在郵政儲蓄也取不了錢。2001年底,全國郵政儲蓄系統實現了聯網,在郵政內部首先實現了通存通兌;隨後,在各省郵政系統改造之後,中國郵政儲蓄加入了銀聯,與銀聯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系統改造帶來的收益讓整個郵政系統內部都認識到了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對於業務發展的關鍵作用。?從2004年開始,整個郵政行業的大規模應用系統建設和應用就開始了,例如速遞系統、報刊發行系統、內部生產作業系統、電子化營業系統等。?李丕征說:?這是壹個漸進式的發展過程,從局部的業務處理計算機化,到單個業務的信息化,再發展到不同業務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信息系統和相關數據對企業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很有幸地經歷了這個過程。?
在實現了業務自動化之後,如何通過信息化幫助企業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成為了郵政的新目標。從2005年開始,在名址、量收、財務、人力資源等系統陸續建成之後,通過信息化支撐管理決策成為了郵政信息化的新工作重點。目前,中國郵政的管理過程已經實現了對數據的控制,管理目標實現了數據衡量,管理理念實現了數據決策。?通過每天的報表,集團公司可以實時了解到各個局所的業務和收入情況,以及我們客戶的情況,並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李丕征表示。
?我們通過運用數據倉庫技術構建的郵政名址庫,包含基礎地址數據1.4億條、組織機構數據700萬條、郵編地址數據260萬條、中小企業數據庫數據1億條。? 李丕征介紹說:?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為中小企業尋找到目標客戶,並通過商業信函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有效營銷。這充分發揮了郵政全國覆蓋面最廣的網點優勢。?
中國郵政是壹個集資源、物流、信息流三流合壹屬性的服務企業,通過信息化,可以很好地整合郵政的網點、網絡、遞送及各種業務和服務,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社會,同時也更進壹步推動郵政自身的轉型與發展。
利用RFID技術分揀包裹
在意大利最大的機場―米蘭Malpensa機場,已經采用了RFID系統追蹤和分揀包裹,這是歐洲第壹個商業RFID包裹處理系統。從入口處到中央包裹室的傳送帶上安裝了10支RFID天線。當包裹在登記處貼標後,傳送帶將它們運往中央包裹室,在那裏,包裹將接受RFID閱讀器的第壹次讀取。而原來的條形碼系統將作為後備同時運行,當行李搬運員在4個裝載點上將包裹從傳送帶搬到集裝器裏時,閱讀器對包裹進行第二次讀取。RFID系統將與包裹確認系統相連,當包裹在旋轉傳送帶上前進時,系統利用RFID收集的數據識別包裹; 當包裹到達正確的集裝器前,綠燈提示工作人員將包裹放入集裝器。
中國郵政的發展階段
1.郵電分營前(1949年~1998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除傳統業務(函包匯發、郵票發行、機要等)外,開展競爭性業務。
1980年,開始辦理速遞業務;
1986年,恢復辦理郵儲業務;
1993年9月,啟動郵儲信息化工程,1996年實現50個城市郵儲通存通取;
1991年,速遞跟蹤查詢(含內部生產作業)啟動,1994年1月開通14個省,至1998年覆蓋31個省284個站點;
2.分營後(1999年~2007年),全面啟動綜合網建設。
1995年,綠卡項目已覆蓋50個城市;
1999年,成立信息技術局;
2000年4月21日,郵政綜合計算機網絡基礎平臺全部建成。
2001年,電子匯兌系統上線,匯兌周期從曾經的7天以上縮短為實時,清算周期從47天減少到僅僅1天。
2004年,郵政儲蓄統壹版本工程使郵政金融信息網成為覆蓋城鎮、農村網點最大,溝通城市、鄉村交易額最多的全國個人金融服務網絡。
3.公司化運營(2007至今)。
2006年8月9日起,上海中國郵政EMS特快專遞所有投遞人員全面配備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掌式定位終端,對郵件投遞的每個步驟進行實時跟蹤並傳遞最新信息。
郵政分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