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涉煤部分
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
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推進以電代煤。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
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合理控制煤炭開發強度,推進能源資源壹體化開發利用,加強礦山生態修復。
推動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和轉型創新試驗區建設,實施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
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
提高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
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
強化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 科技 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著力提升糧食、能源、金融等領域安全發展能力。
堅持立足國內、補齊短板、多元保障、強化儲備,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增強能源持續穩定供應和風險管控能力,實現煤炭供應安全兜底、油氣核心需求依靠自保、電力供應穩定可靠。夯實國內產量基礎,保持原油和天然氣穩產增產,做好煤制油氣戰略基地規劃布局和管控。
加強煤炭儲備能力建設。
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公***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立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監測預警和監管監察執法,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實行重大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和整改效果評價。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安全管理。加強礦山深部開采與重大災害防治等領域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應用,推進危險崗位機器人替代。在重點領域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全覆蓋。
建設大型工礦企業、物流園區和重點港口鐵路專用線。
推動煤礦、油氣田、電廠等智能化升級,開展用能信息廣泛采集、能效在線分析,實現源網荷儲互動、多能協同互補、用能需求智能調控。
穩妥推進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山西晉北、新疆準東、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氣戰略基地建設,建立產能和技術儲備。
(以上文字摘自《人民日報》3月13日刊發的《中華人民***和國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新華社:未來五年 智能煤礦數量將超1000座
提起挖煤,妳會想到什麽?
漆黑的礦井,沾滿煤粉的礦工,隨時可能發生的塌方和瓦斯爆炸……
這是煤炭開采留給人們的固有印象。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基於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範。這意味著將推動煤礦、油氣田、電廠等智能化升級。
煤炭是目前人們生活和工業生產最重要的能源,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
那麽,煤炭是怎麽生產的呢?
它分為采煤、洗煤、運輸和銷售四個環節,以前這些工作靠的是“礦工”。
“人工開采最大的痛點是安全,壹例人員死亡事故可能就導致壹個煤礦停產,而且從業人員越來越少,井下工人平均年齡超45歲,年輕人從業意願低,招工難度大。”中煤集團 科技 環保部副總經理管增倫說。
近十年來,煤炭開采已進入機械化時代,相較於人工,生產效率已有極大的提高。
點著鼠標,推著搖桿,坐在辦公室就能對井下幾百米深處的設備發出指令,進行采煤作業——這是國家能源集團現在的煤炭開采畫面,也是采煤從機械化向智能化轉型的“雛形”。
未來五年,煤炭開采將開足馬力向智能化轉型升級。
“到‘十四五’末期,我國將建成智能化生產煤礦數量1000處以上,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壹流煤炭企業,組建10家年產億噸級煤炭企業。”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張宏說。
1月歐盟煤炭進口量同比降3.5%
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顯示,1月份,歐盟27國煤炭進口量接近550萬噸,同比下降3.5%。
當月,歐盟包括英國在內煤炭進口總量為570萬噸,同比下降6.6%。
1月份,歐盟國家中荷蘭進口煤炭量最多,為210萬噸,同比增長16.7%;波蘭煤炭進口量超100萬噸,同比增長2.35%;
另外,1月份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煤炭進口量同比均略有增加,但其他地區進口量有所下降。當月,德國煤炭進口量為52.1萬噸,同比下降34.6%。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仍對需求前景產生下行壓力,但近期由於歐洲風電能力整體較低,歐洲市場也面臨煤電增加風險,從而帶動煤炭消費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