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工作中,評價底稿壹般是通過壹系列的評價表格來實現的。壹般來說,評價底稿包括業務流程評價表、控制要素評價表、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三個層次,其中,業務流程評價表形成控制要素評價表的“控制活動要素評價”部分,控制要素評價表連同內部控制缺陷匯總表壹起構成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是形成內部控制報告的直接依據。
1.業務流程評價表
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多個業務流程,包括采購業務流程、銷售業務流程、工程項目流程、擔保業務流程等。企業應根據其自身業務特點,設計合理的業務流程模塊,由相對獨立的評價小組對每個業務流程進行測試與評價,形成業務流程評價表。各類業務流程評價應包括設計有效性和運行有效性。各業務流程評價表應包括評價指標(對控制點的描述)、評價標準(檢查是否符合控制要求)、評價證據(如××規定或實施辦法或抽取的樣本對應的憑證號等)、評價結果(評價得分)、未有效執行的原因等。
2.控制要素評價表
控制要素評價表包括內部環境評價表、風險評估評價表、控制活動評價表、信息與溝通評價表、內部監控評價表。其中,內部環境評價表、風險評估評價表、信息與溝通評價表、內部監控評價表都是根據現場評價結果直接形成的,而控制活動評價表是在對各業務流程評價表的基礎上匯總而成的。內部控制要素評價表的內容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結果、評價得分等。
3.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
內部控制匯總表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內部環境評價及其評分;風險評估評價及其評分;控制活動評價及其評分;信息與溝通評價及其評分;內部監控評價及其評分;缺陷的認定;綜合評價得分。內部控制評價匯總表是在內部控制五大要素評價表的基礎上匯總形成的,並將缺陷的認定單列項目,作為最後評價得分的減項。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缺陷的基本情況,應分類反映缺陷數量、等級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