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村報》是由黑龍江省委出版、黑龍江日報社主辦的面向全省農民的群眾報紙。原名黑龍江農民,成立於1949,11年6月5日,齊齊哈爾。最初的領導者是甘福明和袁百昌。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並。原來在松江出版的《松江農民》,合並成了《黑龍江農民》。《黑龍江農民》修訂版在4版3種期刊上發表。1956 1月改為每周三期。隸屬關系上,中共黑龍江省委已委托省委宣傳部、農村工作部管理,黑龍江日報社統籌印刷發行。高軒是主編。報紙改版時,該省農村正經歷著從互助組和初級農業合作社向高級農業合作社的轉變。在第1期《讓我們辦好農民報》壹文中,編者說,刊物改刊後,將“普及宣傳和解釋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幫助大家樹立依靠工人階級和* * *生產黨的領導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逐步克服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經常介紹壹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農業技術知識,普及科學衛生知識”。有時事演講、黑龍江全省各地、用心談、讀者來信、支部生活、回答讀者提問、用科技談增產、健康知識、俱樂部等欄目。這壹時期,該報為了宣傳政策,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各種“言論”和評論在版面中占了很大比重。1954年8月,該報改為同月發行10期,其中互助合作政策發言5篇,動員農民多賣余糧宣傳發言2篇,本報評論6篇,時事發言24篇,平均每期2.4篇。這種宣傳詞多的特點在未來幾年也是如此。這些講話和評論具有很強的政策性,更加註重將農村工作與農民思想實際相結合。該報還註重選擇典型基層單位和生產壹線進行報道。雙城縣西欽村在合作化運動中創造了“全面規劃”的經驗,受到中央的重視。1955後,本報對合作社規劃和西欽村的經驗進行了多次報道,如《雙城縣西欽村如何創造合作社綜合規劃的經驗》、《西欽村農業合作社規劃壹年後》。1956年初,針對農業先進合作社發展迅速,新建合作社管理經驗不足的問題,本報於6月6日+13日介紹了雙城市吳家村“小經營指導圖”和“六人經營責任制”的經驗,並刊發了《西勤農業先進合作社成立》、《幸福之路——雙城》等,此外還多次開展群眾討論,如“余糧少賣是不是對?”,“如何讓管委會領導跟上?”,“如何當好隊長?”諸如此類。這些報告和討論對實際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1958大躍進時期,該報緊跟形勢,努力做壹個“對新事物充滿熱情的推動者”、“典型時期的表率”。在壹些報道中,存在誇大實力和虛假等問題。19611 10月3日報社因缺紙停刊。1963 65438+10月1,該報更名為《黑龍江農村報》,復刊,4版4期,周二出版。1964開頭改為壹周三期。黑龍江日報主辦。馮,編輯部主任。這壹時期,農村生產逐漸恢復,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該報把“鞏固人民公社經濟,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和階級鬥爭的教育”作為宣傳重點。1963年2月,慶安縣新安四隊生產隊長宋恩珍為搶救國家財產犧牲,報紙立即作了突出報道。出版長篇通訊和漫畫後,以《學習宋恩珍崇高的* * * *精神》、《學習宋恩珍做好幹部、好黨員》為題,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發表農村讀者讀後感28篇,編輯增刊8篇。同時,創建“好社員”專欄,或以合集的形式,在“弘揚集體主義風尚”的大標題下,發布“懷舊少女”、“生產隊的真金”等短篇通訊,介紹普通社員關心集體財產、堅持原則、維護集體利益的事跡。當時,幹部參加集體勞動,管理集體財產,被視為鞏固集體經濟的大事。對此,該報除了組織定期報道和討論問題外,還進行了重要的典型報道。如7月1963、12日發表長篇通訊《不生銹的鐵孩子》,報道綏化縣六合大隊黨支部書記、勞動模範高艱苦樸素、積極參加集體勞動、密切聯系群眾的感人事跡。同年10月26日,165438+的通訊《公平誠信——松江二隊隊委為什麽能把集體財務管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全省引起巨大反響。此外,還發表了《走階級路線,靠窮降中農》、《向青年壹代講述舊社會的苦難》、《紮紮實實培養革命接班人》和農民學習毛澤東著作的報道等壹大批報道。報紙關於爭取農業高產和農業技術改革的宣傳也很突出。在宣傳向大寨大隊學習的同時,報道了兩個典型的三產大隊,即甘南縣太平大隊和肇東縣洪光大隊,特別是太平大隊。比如4月8日,1964,時事通訊《胸懷大局,勤奮進取》。在對該旅進行全面介紹後,太平旅先後出版了《太平人的作風》、《生產責任制與田間政治工作相結合》、《太平旅在災年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呂和壹個勤奮進取的新愚人》。此外,還有壹個名為“政策顧問”的專欄,簡明解答農民遇到的具體政策問題,受到讀者歡迎。本報1967 65438+10月8日因“文革”曾壹度停刊。新華社電信(農村版)10月28日12出版,更名為黑龍江日報農村版,共4版,周三出版。“文革”期間,在版面上發表了大量的報道和文章,宣傳“以階級鬥爭為綱”和“革命批判”。同時宣傳“學農”運動,報道了壹些高產先進典型,如肇東縣老周公社、甘南縣太平大隊、訥河縣老萊公社勝利大隊等。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該報於10月28日恢復黑龍江農村報原註冊,1979。為適應工作重心的轉移,特別是農村以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性轉變,宣傳報道中重點突出了兩件大事:壹是宣傳中央的經濟政策;第壹,推廣農業科技知識和傳播經濟信息。1979後,中共中央制定的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政策得到了農民的熱烈擁護。但是,由於多年來“左”的錯誤影響,政策的執行受到幹擾;還有壹些農民想富又不敢富,憂心忡忡。因此,黑龍江農村新聞把農村經濟政策的宣傳放在了首位。1979年初,省內很多地方的農村幹部不敢扶持成員家庭副業,對農民養牛養羊設置數值限制。如果超過了這個,就被指責為發展資本主義。該報刊登了《放心抓錢吧!10年6月7日。、“搞副業無罪,扣罰款不合理”等言論和報道為副業平反。同年9月23日召開家庭副業如何處理的討論,2月3日召開11問題。對解放幹部思想,澄清是非,讓會員放心經營起到了積極作用。在1979中,中共中央根據農民的實踐,肯定了農村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制。那年秋天,該省壹些地區的幹部對聯產承包責任制還心存疑慮,只允許社員分組勞動,計分。同年,該報在10月7日11版發表了《政策自有力量,聯合生產獲豐收》和《政策得民心,生產大發展》兩篇文章,報道了招遠等地部分生產隊在受災之年,以大豐收向集團進行承包作業。10月28日1982,165438+本報刊發通訊《二十年又壹年》,這是全省第壹篇報道尚誌縣帽兒山鎮通過開展全員承包,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65438年2月26日,刊發通訊《全包承包,富海真富》,報道甘南縣福海大隊開展全包承包。1983年初,在全省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本報於6月7日開設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指導站”專欄,1解答群眾在落實承包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到同年7月,該專欄已出版50多期,提出並回答了400多個具體的政策問題。比如65438年10月30日的《為農民呼籲,合理提留,惠農》專欄,批評部分地區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高提留”。報道後引起黨中央重視,“高留存”很快就降了。在宣傳和實施經濟政策時,該報十分重視反映農民的呼聲和要求,維護農民的利益。1982 10,本報收到大慶市大同區興隆泉鄉農民龔海的壹封信。龔海是專業養羊人。他從信用社貸款1,000元,從鄰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奧林錫伯公社買了28只羊。放羊回家的路上,這個公社的幹部以“投機倒把”為由扣留了羊,罰款264元。我不服罰款,向公社11次申訴,向縣有關部門投訴,無濟於事。收到信後,報社三次派記者去調查。4月3日1983刊登龔海的壹封信和記者調查補充說明,並以“龔海買羊怎麽了?”“為題,在報紙上討論。壹個多月來,我收到省內外讀者來信500多封。黨中央、省政府領導作出批示,報紙發表了6篇討論文章。最後龔海被錯誤罰款,處理得當。整篇報道在全省引起巨大反響。公海買羊怎麽了?”被評為1983國家好消息。1983 6月,黑龍江農村報在新聞改革中進壹步提出了“把報紙放在農民心裏,讓報紙進農家”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關註和反映農民的切身問題,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比如3月1984,18發表《誰能解除這個農民的後顧之憂?農民徐春田投入1萬多元,全區復墾1萬多畝。但在播種小麥時,他擔心沒有資金購買種子,向社會發出呼籲。報道發表後,引起各方關註。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徐春天拿到了貸款,解了燃眉之急。1984年5月,本報刊登了壹封記者來信《朱敏鎮農民畜牧服務公司上訴,產銷直接見面為何如此困難》,並在報紙上討論,明確支持朱敏鎮、哈爾濱郊區姜文林等七個農戶開辦畜牧服務公司,把鮮蛋直接送到城市的雜貨鋪出售,開辟流通渠道。這篇名為《雞蛋碰石頭》的報道,在黑龍江日報、中國農民報、中國青年報等新聞單位的配合和黑龍江省委、哈爾濱市委的支持下,最終打破了原有的國有商業壟斷。連續報道《雞蛋碰石頭》獲1984全省好新聞特等獎。為給讀者提供政策咨詢,本報在1版開設“政策問答”專欄,解答群眾來信中提出的疑難政策問題。1983省裏放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本欄目回答:什麽是合法的長途販賣?專業戶缺勞動力可以雇傭員工嗎?工匠可以不承包責任田嗎?承包的農田允許轉包,等等。該報還重點開展農業科技宣傳,幫助農民解決“想富卻不懂技術”的難題。1979開頭,報紙有農業科技、學習科學與應用科學、國外農業等專刊。2月出版12期,3期科技專刊出版8版。此後,各種實用農業科技的報道逐年增多。1982 4月,本報與省農業局、畜牧局、水產局等9家省直單位聯合成立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咨詢處,聘請了農林、畜牧、獸醫、水利、農機、氣象、供銷等方面的53名專家學者,作為顧問(到1985年底,聯合辦公室已經發展到。該報的兩個科技專刊《學科學、用科學》和《農業科技咨詢服務》,主要是由咨詢師根據農民需求撰寫的。6月1983後,這兩期特刊合並為《科學致富》版,每周4-5期。有科學種田、病蟲害防治、牛馬靜、園藝知識、解決問題、問答和嘗試等小欄目。傳播科技知識,推廣新思想。8月1984增加經濟信息專版,為農民特別是各專業戶、重點戶、鄉鎮企業和商業供銷人員提供省內外經濟信息、市場動態、市場預測和新產品介紹。該報成立科技咨詢處和科技致富專版後,用3年時間向農民介紹了30多種種植、養殖和采集加工行業的致富途徑,受到農民歡迎。比如黑龍江地處寒冷地區,冬季新鮮蔬菜短缺。本報通過咨詢處顧問、蔬菜技術專家向農民介紹家庭日光溫室建設技術,報道了龍江縣蔬菜專業戶劉在7塊地、3個日光溫室種植各種蔬菜,壹年獲利近萬元的故事。報道後,農民爭相學習,僅哈爾濱郊區就建了200個日光溫室。位於該國最北部的漠河縣的壹名幹部寫信給咨詢辦公室說,通過學習溫室種植技術,他們在冬天也可以在那裏吃到新鮮蔬菜。6月,1982,11,本報引進哈爾濱嚴家崗農場引進的康貝兒鴨品種,連續發表飼養技術講座20余場。據本報報道,2003年,許多農民和家庭農場因飼養坎貝爾鴨而受益。報紙的第四版是副刊。1983年6月以後,為滿足農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新需求,過去普遍出版的散文、故事等通俗作品,改為《村內外》、《農村生活》兩個專版。《鄉鎮內外》聚焦社會新聞,褒揚新風,批判時弊,宣傳思想、道德、情操和法制。《農民生活》版主要介紹節儉持家、兒童教育、婦幼保健、家用電器、食品衛生等日常知識。後來有了《青春之友》的特別版。自40年代末創刊以來,該報壹直重視群眾工作,與農民記者和讀者保持密切聯系。進入80年代後,繼續保持和發揚這壹優良傳統。據統計,從65438到0984,本報共收到讀者來信2萬多封,接待農民來訪8000人次。對於來信來訪,報社認真負責地處理,編輯出版了《農民來訪記錄》、《農民之聲》、《讀者來信》等欄目。對於普遍性和初期問題,發表在1版。報紙也盡力幫助農民。1982年6月,我收到依安縣義龍鄉農民王耀華的求助信,信中稱其孫女被瘋狗咬傷,當地無法購買狂犬疫苗,患者生命垂危。報社看完信後立即在哈爾濱防疫站取得了疫苗,並派人連夜坐火車把藥送到患者家中,讓女孩轉危為安,王耀華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由於宣傳和群眾工作成績突出,該報多次受到上級和有關部門的表彰。1960,報社參加省文教會先進單位;編輯劉克儉被選為代表參加全國文教會。198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印度召開第三屆農村報刊會議,國務院農牧漁業部將本報作為會議傳播重點報紙。1984年初,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向全省新聞單位推薦了該報的辦報經驗。1985年,該報被評為全國先進新聞單位。1985年,這期報紙的發行量是58萬份,總編輯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