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五年計劃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四個具體指標:
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跌破13%。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增加值下降是必然趨勢,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會隨之下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會越來越大。今年壹段時間面臨的壹個重要而突出的問題是,在農業占GDP比重下降的過程中,如何加強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畜牧業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發展畜牧業對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進壹步發展,擴大農業市場,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民食物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間,將再轉移4000萬農業剩余勞動力。在以前的五年計劃中,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主要依靠鄉鎮企業的發展,而現在主要靠農民流入城市來解決就業問題。
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
這四個指標既討論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了農業的結構調整,也討論了人口分布、勞動力分布、就業格局的變化和人民收入的增長。這四個指標涵蓋的量非常大,既讓人興奮,也很難。
關於農業現代化。現代化的過程是壹個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農業現代化也是壹個不斷發展的動態概念。學習外國現代化不能照搬其外在形式,而應把握其內在本質,根據本國國情進行。農業現代化研究必須緊密結合現階段。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的階段。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利用工業化的直接成果,而且要大規模采用信息技術來加速農業現代化。研究新形勢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和階段性特征,瞄準國際市場和國際水平,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不同歷史背景和自然條件,制定規劃、綱要和指標。
當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必須註意我國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實施要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方面,要建立多元復合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和有機技術為主導,以工程技術為補充的綜合性農業技術路線。著眼於綜合開發,抓住高新技術方向的農業技術創新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
(2)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生產方式的原因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稀缺。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的資源,我們只能采取四種集約手段: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生態密集型。其次,利用精細的生產方式,我們可以在過去農業生產不可能或困難的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比如幹旱缺水、陡峭的山坡、鹽堿地甚至沼澤荒漠地區,都可以通過水培改造成生產基地。水培不使用土地,而是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利用營養液進行生產。這樣不僅延長了生產季節,而且擴大了生產空間。在中東壹些炎熱、幹旱、缺水的地區,過去無法生產新鮮蔬菜,但現在已經通過水培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果采用精細的農業生產方式,創造高科技、高收入的農業,壹定會吸引年輕人紮根農村,讓農村成為真正有前途的廣闊天地。第四,精細農業在交通便利、風景優美的地區,只需要壹點設備和管理,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的中心。這樣,既能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能讓城市居民欣賞田園風光;田園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