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平和縣社會事業

平和縣社會事業

民國時期,平和縣有大小集鎮(集市)20多個。其中,與其他縣相鄰的九峰、山哥、南盛、阪仔、大溪、蘆溪集鎮較早,規模較大。解放後,夏萍、普平等小集鎮相繼被廢棄為村莊。1985年,國強魏成立。到1988,全縣有17個集鎮。除雙溪、大坪、小坪、新圍(後石)外,其余13集鎮均為鄉政府所在地。集鎮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狹窄的鵝卵石街道大部分都被改造成了寬闊的混凝土街道。街道兩旁,三五層高的現代化建築取代了低矮破舊的平房和二層小樓;電燈取代了煤油燈。各項公益事業建設發展迅速。在建中小學27所,醫院、衛生院13,影劇院11,郵電局13,汽車站13。每個集鎮都有百貨商店、商店、餐館等。,所有的市場都是改建或新建的。

2008年,平和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覆蓋山哥、潞西等5個鎮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推進,1萬座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順利完成。“六千”水利完成了長汀等10個行政村的飲水工程、4座水庫除險加固和花山河流域下寨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建成80座山地水庫。完成了城鎮和工業園區15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省道秀秀-九峰-秀峰公路全線貫通,已完成老仙道山線五寨-漳浦(觀音閣)、沭陽-蘆溪段改造。九大線水泥路面18km,投資51萬元的省道東線建設準備工作全部完成。農業公路建設投資1.26億元,已建成農村水泥路203公裏。全縣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99%以上。以文峰三坪、阪仔保南兩個市級示範村和山哥白樓19個整治村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累計投入210萬元用於生產發展、環境衛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4個鎮45個村通過省級驗收。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三平、保南兩個村已完成光纖鋪設,52個村實現了寬帶接入。民國時期,平和科技落後,沒有專業的研究機構。民國25年才成立農業技術推廣所。解放後,和平科技事業日益發展。到60年代,縣、社、大隊、生產隊的農業科技組織普遍建立,形成了“四級農業網”;各部門的科研機構相繼成立。雖然受“左”的思想影響,但在普及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推廣先進技術、使用半機械化、機械化設備和科學實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引進了大量科技人才和先進技術,廣泛開展了科技咨詢和學術交流。科研項目數量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促進了經濟和平發展和社會進步。到1988,全縣有專業科研機構13個,專業技術幹部4438人。從1978到1988,完成科研項目134個。其中3項獲省級科技成果獎,13獲市(地)級科技成果獎。

2008年,平和縣組織申報省市科技項目10項,建成兩個宏觀地震觀測報告點。平和地處閩粵交界,潮汕文化與閩南文化交匯之處,自古被稱為“弦歌之鄉”。民間音樂、舞蹈、書法、繪畫創作活動相當受歡迎。歷代學者輩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文化設施日益完善,傳統文化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1950開始放有聲電影。有線廣播始於1953,電視始於80年代。群眾文化、圖書發行、電影放映、有線廣播、電視廣播等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基本形成,文化生活成為城鄉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九峰、下寨、阪仔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完成,“2131”電影進農村工程全面啟動。平和體育歷史悠久,武術、舞龍、舞獅、遊泳、象棋、拔河等具有民族色彩的傳統體育活動長期在民間廣為流傳。20世紀初,體操、球類、田徑等現代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相繼引入。但是解放前,這些運動發展很慢。

解放後,平和城鄉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從1950到1988,* *舉辦了65次全縣體育競賽,65438+萬人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競技水平日益提高。從1978到1988年的11,全縣運動員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得金牌241枚。特別是到了80年代,體育活動更加活躍,出現了體育走向家庭,深入社會各個領域的新局面。體育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2008年,建成了壹個水上運動中心、五個鄉鎮籃球場和健身路徑。和平有著崇學重教、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人才輩出,代代相傳。自唐朝陳元光開張謇州以來,各地紛紛建立私塾和書院。朱、黃道周、陳揚美等名人仁人誌士曾在大溪等地學習講學。從平和縣設立到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科舉廢止,縣內共有60余名(已知)進士(其中狀元1,亞軍65438),考生290余人。

民國元年,廢以興新學,創辦平和縣第壹所小學。8年,縣初級中學創辦。33年,建立了1所完全中學。至民國37年,全縣有小學124所,中學4所,教職員工400余人。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勞動人民的子女失去了上學的機會,文盲日益增多。民國32年,文盲率為74.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把教育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大力興辦學校,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水平。40年來,平和縣教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49至1956,努力改造舊學校,穩步發展中小學,重視山區教育,招收工農子弟,辦民辦大規模夜校,掃除文盲。從1957到1976,在“左”的影響下,反右鬥爭擴大,師資力量削弱;大躍進時期,中小學規模發展過快;三年困難時期,辦學經費緊缺;“文革”期間,學校管理混亂,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師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學生參加體力勞動過多,辦學規模再次擴大,脫離了客觀承載能力。教學和教育質量再次下降,文盲率上升。這壹時期,全縣教育在不斷肅清“左”的影響中取得了曲折的進展。1977到1988撥亂反正後,調整學校布局,集資建校,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力掃除文盲。1985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到1988,全縣有幼兒園160個,班級219個。388所小學,2230個班級;22所中學,397個班;職業中學2所,22個班(含普通中學職業班)。教師***5041。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1988年,有4892名高初中畢業生考上了大專和中專。

2008年,教育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督導評估,高考錄取本科生933人,創歷史新高;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成立縣直屬第三實驗小學,將大坪初級中學並入平和三中;投入2000多萬元在農村小學開展“校園清潔專項行動”,校園面貌煥然壹新;撥付“兩免壹補”資金938萬元,遠程教育項目順利實施。平和中醫歷史悠久。清光緒十三年(1887)小西救世醫院創辦後,西醫開始向和平傳播。26年,縣醫院建立。民國前後,廣大農村缺醫少藥,忽視衛生防疫工作,各種傳染病、地方病肆虐,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後,平和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950建立人民醫院,城鄉開展預防接種和計劃免疫。1951年,推廣新的分娩方式。1953創辦婦幼保健站。1956專業防疫機構成立。1958成立鄉鎮衛生院,成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1969建立了村級合作醫療站。此後,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逐步完善和發展。到1988,全縣有醫院、衛生院、診所43個,村級醫療網點431個,醫務人員3253人。醫院床位從1952年的12張增加到1988年的422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消除疾病,挖掘和使用民間中草藥配方和秘方。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變,各種疾病發病率大幅下降,壹些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2008年,重點醫院提升工程紮實推進,下寨、秀峰醫院主體工程完工;新農合工作順利開展,38.2萬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占應參加人數的76.8%,全縣100%的行政村參加了。

  • 上一篇:歐萊雅中國公司概況
  • 下一篇:企業安全投入是多大?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