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普集鎮的支柱產業

普集鎮的支柱產業

普濟街道辦事處自古有“村村通鐵匠”之稱,鑄鍛業起步較早,有石化配件、冶金建材、工程機械配件等產品。其中有包華鍛造、重型鍛造、益鑫鍛造、昌達化工、貴由機械、郭盛機械、匯鑫實業、六和搪瓷配件、精泉機械、盛源鍛造、汽車配件等大型企業。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穩定的客戶。包華鍛壓是北京重汽中德合資企業力士樂和濟南機床廠的定點廠,重型鍛壓是中國北車集團和邢臺重汽、京全機械的重點供應商。產業集聚優勢日益明顯,吸引了美資山東興源機械有限公司、臺資濟南宏龍機械有限公司等外資鍛造企業落戶普濟,逐步形成了信息和技術資源共享、聯合接單、聯合生產的產業格局。也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治理和管理,為產品走出國門創造有利條件。據2006年統計,全鎮全行業年產各類鍛件30-40萬噸,從業人員約6000人,實現銷售收入654.38+0.2億元,利稅9000萬元,上繳稅收3500萬元,占全部企業稅收的65%。

普吉地下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尤其是煤炭、燧石粘土、花崗巖,素有“黑、白、花”之稱。目前有煤礦2家,粘土企業8家,花崗巖企業5家,玄武巖企業9家。該鎮積極引導各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正確開發,發展花崗巖加工板材業務200余家。全行業從業人員約3000人,利稅3500萬元,上繳稅金1350萬元。

對於身處鐵匠之鄉的普濟來說,普濟街道辦的產業起步是從地下資源開始的。我國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尤其是煤炭、火石粘土、花崗巖,被稱為“黑、白、花”。1958公社前夕,普濟鄉在池子頭村西、慶忌公路北側,成立了第壹家企業——普濟鄉耐火材料廠,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增加收入。主要開采燧石粘土和鋁礬土,生產方式靠鎬刨、肩挑和人工擡。開采出來的耐火材料用手推車運到普吉火車站,銷往上海、北京、江西等省市的大型鋼廠。在耐火材料廠的帶動下,陸續建起了幾家小廠,但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已經停產。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1965年5月,普濟公社耐火材料廠恢復生產,成立了臺頭礦區普濟耐火材料廠。165438+10月,普集耐火材料廠新莊礦區成立。普吉耐火材料廠臺頭礦區生產的火石粘土出口日本。1969,1六月,普濟公社五七廠成立,主要生產、加工、修理小型農具。至此,普濟共有四家企業,稱為“三礦壹廠”,分別是池子頭粘土礦、新莊粘土礦、臺頭粘土礦和五七廠。為了加強企業的領導,1971年3月,成立了普濟公社工業辦公室,加快了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先後成立了拖拉機站、王官煤礦井、鉆井隊、水泥廠、攝影服裝組等五個企業。1973 65438+10月,普濟公社耐火磚廠建成投產。同年,根據章丘縣“停止隊辦,發展社辦”的指示精神,隊辦的上高煤礦、董藩硫磺煤礦、煙滿煤礦轉制為社辦煤礦。1975年,肖佳粘土礦建成投產。到年底,普濟公社共有14個企業,都是工業辦領導下的集體經濟和獨立核算單位。他們從農村招募工人和農民,實行工資制。在14企業中,礦產資源企業有8家,普集鎮的工業是在地下資源的基礎上逐步起步和發展起來的。截止1975年末,普濟公社企業銷售收入501.8萬元,總產值360萬元,稅金42.2萬元,固定資產1.33萬元。工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77年,成立了普濟公社官莊磚瓦廠,生產優質琉璃瓦,填補了濟南市建築陶瓷材料生產的壹項空白。3月,普濟公社建設隊成立。1979,普吉公社皮鞋廠建成投產。1980成立普吉公社木材廠。為了加強管理,1981年3月,普濟公社耐火磚廠被分為耐火磚廠、第壹粘土礦、塑料廠三個企業。普集公社新莊粘土礦分為新莊粘土礦和矽酸鋁耐火纖維廠。1982成立普濟公社第二施工隊。1983年,皮鞋廠和服裝廠合並為皮鞋服裝廠。在1985普濟公社劃分為普濟鎮和官莊鄉之前,普濟公社共有社會企業20家,涉及機械工業、建材工業、礦業、輕工業四大類。這些產品包括粘土、煤、耐火磚、建築陶瓷、耐火纖維制品、皮鞋、服裝、塑料制品、農業機械和工具修理、水泥和汽車。員工3305人,固定資產1002萬元。年產值從1184000元增長到1164000元,增長了9倍。比0年的197186000元高出10倍,比1976的522000元高出22.5%。1985年6月,官莊鄉成立,建陶廠、水泥廠、王官煤井、董藩硫煤井、耐火材料廠等6家企業劃歸官莊鄉。65438年至0958年,普濟公社只有少數幾個村搞副業,沒有形成生產規模,發展緩慢。1976之後,村辦企業增多,有小鐵廠、木工隊、小施工隊,但設備簡陋。在“開放搞活”方針的指導下,為適應鄉鎮調整的新形勢,鎮委提出了“清理整頓、各區負責、集中管理、鞏固發展”的方針,將原來的鄉鎮小企業劃歸為片辦企業,建立了各項工作的分支機構,並在鎮工業公司設立了村辦企業科,負責片辦企業和村辦企業。到1985,* *已有150多家村企業,從業人員4200人,創造產值2601000元,收入2401000元,利潤599萬元。從原來單壹的鐵木加工業發展到機械鍛造、建築、建材、礦產、輕化、工藝美術、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多種形式和行業。許多村莊聘請專家和工程師作為顧問,並與大學和科技部門進行橫向合作,使產品的品種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蒲西村鋼球廠與山東冶金研究院合作,試制成功鍛鋼球,再用高鉻鑄鐵研制鍛鋼球。浦西、上高、焦家等村成為村辦工業發達村,人均分配超過1000元。

  • 上一篇:農資經銷商如何打破同質化競爭?
  • 下一篇:企業電子郵箱註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