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清水河農場建於1960年1月,屬州直中型農業企業,隸屬於巴州農業局。企業註冊資金1 303萬元,土地規劃面積13.56萬畝,宜農可耕地11萬畝,現已開墾7.3萬畝,其中耕地4.2萬畝。現有總人口12 97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4%。有職工2 717人,其中在職1 035人,離退休人員1 481人。下屬有分場、公司、水管站、社區等十四個單位。主營業務為農業,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辣椒、工業番茄、果品等。
巴州清水河農場已是建場50多年的老企業,其老職工多,企業負擔重,歷史遺留問題也較多。截至2012年12月,全場困難職工家庭約占職工家庭總數的2%左右。從類別上看,困難職工群體包括在職職工、離退休職工、在場務農非職人員、停產企業失業人員、傷殘人員、老弱群體等。為幫扶困難職工,多年來清水河農場黨委、管委多方設法爭取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大了幫扶資金的投入力度並給予了壹定的優惠政策。成立了由工會牽頭的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並以此搭建起了創建和諧企業的平臺,形成了企業送溫暖、再就業、困難幫扶“三位壹體”的長效機制。近年來爭取上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職工進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醫療保險社會統籌;非職身份農民工及職工子女家屬納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50戶420人爭取進入了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269個殘疾人得到了社會廣泛救助,13個精神病人被送往州福利院進行治療。每年節假日場黨委、工會都會以現金及大米、青油、面粉、煤等物資給予幫扶救助。壹系列措施和優惠政策的實施為困難職工家庭解決了大量現實問題。盡管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取得了壹定的成績,但由於困難職工群體龐大,幫扶工作的覆蓋面還不夠大,導致困難職工群體總體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可以說困難群體數量有增無減,形勢不容樂觀,幫扶工作任重道遠。所以在開展幫扶工作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幫扶中心的職能,促進企業的和諧發展,是當前我們亟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二、困難職工群體形成的原因
困難職工群體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壹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備受各級組織的重視和關註。解決困難職工群體這壹社會問題,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撐、社會的幫困救助和企業的真切關心。要解決貧困職工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找到形成貧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決困難職工問題。
1.因企業內部改革及歷史遺留問題所致。多年來,清水河農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是單壹的糧食作物種植。農產品相對價格下跌,土地承包費高,1997、1998、1999年又連續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大面積農田沖毀,水利設施遭到毀壞,企業受到重創,很多職工經營虧損,職工承包土地的積極性挫傷,很多職工紛紛撂地脫離農場外出謀生。九十年代末期,隨著市場的放開,經濟作物的大量引進種植,農產品價格回升,職工自主經營收入也比較穩定,很多以前摞地脫離農場的職工及職工子女紛紛回場要求承包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顯,很多職工因無地可種只能靠打工維持生活,收入低。近十年來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幾家工業企業因停產造成人員無法安置,到處打工,沒有穩定收入。
2.家庭收入低所致。最常見於單親家庭、子女上學及患大病導致家庭困難。在壹個單親家庭中,壹個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擔子女的撫養費,還要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生活上相對比較艱難。目前我國的教育費用對於月收入低於平均生活水平的困難職工家庭來說,確實難以負擔,但是為了子女的未來,困難職工多靠東拼西湊籌集學費,造成家中生活更加艱難。此外,因患大病導致家庭困難也占了相當壹部分,特別是大病、重病,其治療費用對於不少職工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
3.因再就業難所致。年齡偏大、文化較低的職工長年從事重體力勞動,無其他技能,普遍存在再就業難的問題。有些找到工作或零活的人員,因為沒有穩定工作環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失業。
4.因殘、病、老所致。截止到2012年12月,清水河農場有殘疾人269人,精神病人13人,因治療費用及康復訓練給家庭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因此致貧。目前,老齡人口增多且患大病人數增加導致因病致貧。
三、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存在的問題
1.扶資金籌集困難。企業自負盈虧,企業內部還承擔著辦社會職能,在能基本保障幹部職工生產生活正常的前提下還要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負擔沈重,資金嚴重短缺。當前幫扶中心面臨的壹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基礎薄弱,缺乏持久經濟支撐,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制約了幫扶工作的進壹步深化。
2.與社會保障體系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銜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作為工會幫扶工作的平臺,基本上是工會自己單獨運作和管理,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協調不夠,幫扶力量有限,對困難職工不能從根本上扶貧救助。
3.職工的困難程序難以確定。由於職工的困難程度難以確定,因此很難保證幫扶資金使用的公正和公平。 4.對幫扶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工作中畏首畏尾。目前有的單位對幫扶工作不夠重視;有的單位則存在怕宣傳、怕公示、怕要求幫扶的人太多不好辦、怕幫扶工作花錢太多後續資金不足等。因此,幫扶工作的開展沒有達到應有的力度,職工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
5.幫扶資金發放標準不規範。各單位發放標準不壹致,有的單位壹次性發放幾百元幫扶金,有的則發放上千元,這樣便造成單位間幫扶資金使用的不壹致;在壹年內,同等困難程度的有的單位幫扶救助壹次,有的單位則幫扶救助幾次。這極容易造成單位間,幫扶對象間互相攀比以致新的不和諧因素的出現。
四、當前困難職工幫扶問題的解決措施
近年來,巴州清水河農場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以建立健全“五項機制”為抓手,通過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以解決國有企業困難職工為主,兼顧非職身份困難農民工,堅持治標和治本相結合著力解決困難職工群體就業難、就醫難、就學難和維權難問題,在解決困難職工幫扶問題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1.充分認識做好扶貧幫困工作的重要性。發展是企業永恒的主題,而穩定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不斷改善困難弱勢群眾生活狀況,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有效維護,幫助困難職工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感受到企業溫暖,看到生活的希望,就能達到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穩定壹片的目的,從而有力地促進企業和諧穩定地發展。
2.做好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是密切黨群、幹群關系的有效載體。工會是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工會組織和工會幹部在幫扶工作中,要主動深入基層、深入到困難職工家庭當中,訪貧問苦,及時送去組織的關心和問候。同時要全面了解情況,耐心聽取他們的各種訴求,與他們壹道***同分析致困原因,並有針對性地制定幫困措施,通過思想疏導、經濟救助、尋崗就業等辦法,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他們逐步擺脫困境。讓廣大職工群眾看到了企業黨委和工會組織心系群眾、為民解憂的優良作風,從而進壹步密切黨群、幹群關系。
3.健全動態管理和快捷幫扶機制,提高工作效能。按照家庭情況清、致困原因清、技術特長清、求助需求清、思想狀況清的“五清”標準,科學界定困難職工和特困職工概念、範圍,健全完善困難職工信息管理系統和快捷幫扶機制。規範統壹的困難職工檔案和幫扶救助明細臺賬,做好困難職工求助受助信息的統計和分析,隨時跟蹤和掌握動態變化狀況。堅持企業職工思想和生活狀況的跟蹤調查、綜合分析、及時呈報,隨時掌握職工情況,科學制定工作決策;強化基層工會與困難職工所在單位的聯系走訪、信息溝通,通過生活救助、職業介紹、學業資助、大病救助、信訪接待、法律援助等服務平臺,形成直面對接、快捷幫扶、專項服務、上下聯動的運作機制。
4.建立就業救助、就學、醫療和法律救助機制,解決職工實際困難。壹是幫扶中心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網絡優勢,建立職工培訓基地,制訂培訓計劃,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培訓促進再就業。二是建立就學救助機制,組織社會各界進行幫扶,解決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三是建立醫療救助機制,解決困難職工就醫難問題。在社會保障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協調建立幫困救助機制,幫助困難職工渡過難關,特別是對患大病的困難職工,符合要求的給予壹定的現金補貼。四是建立法律救助機制,解決困難職工維權難問題。針對部分企業違法用工導致職工困難的,我們以法律為武器,聯合法律部門依法維護職工尤其是困難職工的合法權益。聘請專職律師,無償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
5.開展“結對子”工作。企業要從黨政工團以及各單位開展劃片區結對子工作,落實幫扶工作責任制。由於巴州清水河農場是農業企業,下屬單位多,各單位存在居住分散、點多面廣的特點,部分職工仍居住在偏遠地區,他們的困難要得到及時反映和解決還有壹定的難度。從黨委成員到各科室以及各單位要開展黨政工團領導劃片區結對子工作,落實幫扶工作責任制,並擔負起“第壹知情人”、“第壹報告人”和“第壹幫助人”的職責,使困難職工在第壹時間得到組織的幫扶,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和關懷。
五、結束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壹定要認真貫徹 “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要求,進壹步建立和完善困難職工幫扶工作長效機制,更好地協助黨委解決困難職工的生活就業保障問題,在全社會形成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幫助困難職工群眾走上***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