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按需響應的內涵和意義
按需計算(on-demand computing)的概念是IBM的CEO彭明盛(Palmisano)在去年6月31日的壹次客戶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帕米薩諾演講的主題是關於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彭明盛認為,未來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格計算等其他計算模式的進步,完全可以將“按需計算”的概念變為現實。未來,人們可以像現在購買水和電壹樣購買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利用計算資源,提高計算機的應用效率。隨需應變企業的業務流程被端到端地集成,整個跨國公司、關鍵合作夥伴和供應商被集成在壹起,以快速響應用戶的需求、市場機會和外部威脅。按需計算將為IBM和整個行業創造巨大的商機,新壹輪的IT投資將產生1萬億美元的市場。帕米諾認為,未來幾十年,企業是否有能力成為“隨需應變”的企業,是否能及時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將成為決定其行業成敗的關鍵。
IBM的隨需應變策略基於以下原因:
1.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
按需響應的概念來源於對商業模式變化趨勢的判斷。隨著全球經濟狀況的變化,除了中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非常緩慢,企業比以前更加註重投資回報。為此,企業需要提高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提高客戶滿意度。
2.由於技術的快速進步帶來的管理挑戰,壹方面技術擁有量的增加加劇了技術管理的難度,另壹方面技術管理的方式需要根據技術的發展進行調整。最後,人們對信息技術作用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IT投資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
3.來自終端的威脅和系統安全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使得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開展業務才能更加靈活。
在這樣壹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客戶的力量被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企業的交易模式也隨之改變。客戶越來越要求量身定制的產品和服務,對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的響應能力變得比企業的規模更重要。
隨需應變不僅僅是壹系列的技術解決方案,更註重商業模式的改變。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信息產業也面臨著自身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信息產業將不再是單壹技術主導的產業。按需響應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關註技術,而是強調對現有技術的整合和管理。
幾年前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IBM將電子商務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電子商務主要以信息發布為主;第二階段,互聯網成為商業交易的媒介,它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三個階段是電子商務的高級階段,即“按需電子商務”,這意味著極快的響應速度,企業、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之間的無縫技術集成,以及領先於競爭對手的能力。
在“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的時代,企業將首先能夠“實時反應”:對不可預測的供需變化,對潛在客戶、合作夥伴、供應商和員工的需求,或對競爭對手的表現,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動態反應能力。企業要有“可變成本結構”:公司將擁有調整成本結構和業務流程的靈活性,使公司以更高的生產率、成本控制水平、資金利用率和財務預見能力來降低風險和提高業績。還有壹點就是“隨需應變”的企業也可以“專註於核心能力”:始終努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細化任務和資產。這樣公司就可以充分發揮親密戰略夥伴的作用,管理從生產、物流、具體實施到人力資源、資本運作的各項工作。
在操作層面,要求企業的IT系統是開放的、集成的、虛擬化的和自計算的。
IBM壹直在積極推動面向客戶和合作夥伴的標準開放,幫助那些采用了開放標準的公司更快地整合信息,讓IBM的客戶加快對自己客戶的響應。現在的業務流程大多是獨立的,但是各部門的系統往往只專註於自己的工作。比如銷售只看重銷量,生產只在乎產量。然而,為了及時應對競爭,各部門必須從不同的分支端到端集成,因此開放和集成是實現按需電子商務的必要條件。另壹個特點是虛擬化,這是IBM為了提高IT設備的使用效率而開發的。比如在使用壹臺昂貴的主機時,虛擬化可以讓成千上萬的用戶同時使用這臺主機,大大提高設備使用的飽和度。從節約成本和提高投資效率的角度來看,這對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常重要。第四個特點是IT系統要有獨立計算的能力,讓機器也能自我管理,自我操作,自我運行。
IBM的這壹理念符合IT行業的發展趨勢。過去,IT行業的增長是由技術創新推動的。無論是大型機、微處理器、圖形用戶界面還是互聯網,新技術的出現總是刺激新的市場需求。現在這種格局不會像以前那麽明顯了。用戶更註重現有技術的整合和與企業管理更好的結合,而不是壹味追求技術和設備的先進。
二、英雄所見略同?其他大公司的相關策略
不過也有評論說IBM有大公司的派頭,連叫賣東西的聲音都顯得那麽清高與眾不同。但我們認為,雖然IBM的《隨需應變》中有些觀點似曾相識,但如此全面的對未來IT發展的分析和判斷,令人耳目壹新。以下是我們可以從其他IT公司收集到的相關策略,用來描述各種未來的企業願景。
惠普公司的Adaptive Enterpise:是指客戶可以訪問具有自動診斷和修復問題的計算機資源,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快速響應。適應性企業的特點是簡單化、標準化、模塊化和集成化,從而幫助客戶重新設計他們的應用和網絡,以期優化現有系統,實現動態系統重構。
n 1:Sun公司的異構架構環境,可以快速分配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目標是自動化變更管理,降低復雜性,提高資源利用率,並降低總擁有成本。
敏捷業務:微軟的表述是:“敏捷業務的軟件”,中文意思是快速敏捷,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微軟認為每個公司都有成功的種子,但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找到了將其發揚光大的方法。壹個公司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抓住機遇,反制威脅。微軟聲稱,該公司的聯網軟件可以使企業與客戶、合作夥伴或員工之間建立更好的聯系。這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獲得競爭優勢。無論妳從事什麽樣的業務,聯網軟件都可以提供完整的技術和工具,以獲得成功企業所必須具備的敏捷性。
實時企業):Gartner使用最新信息來消除關鍵業務流程的管理或執行所導致的延遲。Gartner的觀點不涉及具體技術,而是側重於如何思考企業面臨的問題。
Organic IT) :Forrester認為,企業應該尋找閑置資源並自動享用,以增加企業效率,降低管理成本。Forrester認為網絡服務是主要驅動力,它也是服務的重新部署,以便可以享受處理器、服務器、虛擬存儲和網絡。
上述提法中,除了產品營銷的因素,還有適應企業轉型的要素。各種IT資源,尤其是服務器和存儲,被集中在壹起並動態分配,以充分利用IT資源,並使用戶能夠根據實際計算資源付費。都是基於簡單的基礎,包括: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計算資源效益最大化,更好的決策,加強競爭力。
第三,值得研究和分析的新觀點
按需創新在於提出了壹個思路:將各個企業中的計算機和應用整合起來,使之無縫工作。不僅在企業內部,而且對其合作夥伴和客戶來說,它們都應被視為壹個整體。當今的商業環境,企業模式、商業內涵、競爭對手、交易規則都在隨時變化。為了贏得現在和未來的挑戰,我們需要更敏銳的反應、更合理的投資以及不斷開發新產品和客戶服務策略。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持續集成所有現有的和即將出現的系統和應用程序。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生產力是企業向按需時代轉型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商業模式和隨需應變的商業模式差距很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統模式的業務特點主要是業務流程的制定單壹、組織結構龐大、產品生命周期長、風險管理被動。在隨需應變的商業模式中,企業的業務應該是壹個協同集成的價值鏈,壹個動態適應的組織結構,壹個不斷縮短的產品周期。在技術上,傳統商業模式的技術特征是固定成本、專有系統、勞動密集型和用戶適應性技術。“隨需應變”模式的技術特征是可變成本、開放和集成系統、自我診斷和自我管理系統。
需要指出的是,企業向按需模式的轉型不會壹蹴而就。IBM高管表示,目前的商業軟件只能滿足其10%的“按需電子商務”需求。當企業業務向按需模式轉變時,要考慮功能優化、橫向流程整合、外部協作等所有因素,使企業最終成功轉型為壹個既能整合內部橫向流程,又能整合客戶和供應商流程的端到端整體。首先,它必須經歷壹個艱難的技術突破,才能開發出適應按需電子商務戰略的高性能企業業務軟件。其次,如何建立按需電商的服務模式。
在未來的企業電子商務方案中,所有的操作系統和標準都應該最大限度地統壹和簡化。按需思維是根據用戶的業務流程梳理出不同的技術和產品,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排列組合。這是我們對按需響應的理解,希望IBM能在未來的產品中體現出來。
無論如何,IBM的隨需應變是壹個值得IT企業認真研究和分析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