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新的會計準則體系中,缺乏能夠指導企業綠色會計實際操作的應用指南。在會計信息與決策者關系狹窄導致溝通失誤,沒有強制力和技術指導的情況下,企業往往不願意在環境會計及其信息披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那些追求經濟效益和汙染環境的企業。我國綠色會計體系和標準尚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國家層面相關制度的約束力。目前只有生物資產和油氣開采兩項新會計準則與綠色會計略有關聯。如果投資者和公眾希望了解更多的綠色會計信息,就迫切需要更具體的環境資源綠色會計準則來補充和完善現有的會計實務。
第二,缺乏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會計理論和實踐體系作為綠色會計實踐的支撐。國外大部分國家也處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階段。由於我國綠色會計理論還處於起步階段,人們對其認識還不夠深入,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有待提高。由於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未來中國綠色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不能盲目照搬。我們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有機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構建適合中國特色的綠色會計實踐理論體系。
第三,環境會計相關要素和核心目標的內涵不明確,更難以確定和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由於環境往往涉及廣泛而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利用鼓勵替代能源、進行體制改革和發揮市場監督等有效措施來減少汙染和優化環境。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環境會計相關要素界定不清,會計目標難以確定,環境數據的管理活動自然也難以有壹個明確的中心目標。高級經理故意淡化環境信息。如果環境信息被重復收集,將阻礙環境資產和成本的合理確認和計量,並嚴重影響相關經濟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此外,雖然新準則增加了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屬性的使用,但與此同時,公允價值計量使用標準的模糊也使得綠色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成為準確計量綠色成本收益的難題,最終阻礙了環境資源、綜合收益和成本的合理確認和計量,嚴重影響了各種綠色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第四,忽視環境收益或效益和效果的合理評價和披露。企業對經常發生的“環境收入”項目,如利用“三廢”生產產品收入,獲得減免稅,國家對環保成績顯著的企業給予獎金,國家撥出專項資金用於企業環境治理等,單獨建賬的比例較低。這些收入深受國家政策因素影響,有收入必然有相關支出。但相當嚴重的是,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往往不記錄相應系列的收入。
五是缺乏完整的環境資源報表,綠色信息披露內容針對性差,不能滿足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企業環境報告主要服務於國家宏觀環境管理和汙染治理。根據對環境報告用戶信息問卷的統計,政府行政機關(占調查總數的52%)是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主要用戶,其次是投資者(29%)、金融機構(23%)、客戶(18%)和新聞媒體(65438+),可見企業環境報告忽視了其他用戶的信息需求,提供的環境信息不完整。
二,影響我國綠色會計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
目前,將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相結合是現代環境危機管理的迫切需要。關於綠色會計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科學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形成。目前,我國企業還沒有建立系統的環境信息管理系統。有關環境的信息只是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缺乏系統的整理、有效的分析和及時的反饋,導致大多數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無法科學地判斷環保形勢,無法及時準確地評估環境汙染,使得企業輕視壹些環境支出和環境收入因素,往往低估環境負債。由於企業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與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大多數企業對環保問題比較敏感,采取消極態度。壹些環境敏感型企業為了樹立良好的環境公眾形象,被迫在財務報告中提供環境信息,導致企業提供環境報告流於形式,只是應付了事。
二是企業環境信息嚴重不足,披露的信息不具有可比性。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業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所帶來的環境風險,以及企業環境活動的財務影響,而企業對此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些企業對“環境支出”和“環境收益”項目分別記賬,有些則不記賬,這必然影響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最終影響環境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第三,迫切需要建立專門的信用統計機構,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市場上沒有專門的部門或機構負責建立企業環境報告信息庫。社會和投資者無法全面、準確地獲得與企業環境相關的壹些信息,那些惡意造假的企業缺乏對環境和財務信息的反映和記錄。西方發達國家每壹個企業的環境信息都會在信息數據庫中有所體現,可以公開查閱。如果企業惡意欺詐,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用戶很快就會知道其不良行為,銀行會自動凍結存款,相關部門也會對其進行調查。
第四,政府對綠色會計管理的法律約束力和控制力較弱。在國外,政府立法可以定義和計量“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等新的綠色會計項目,直接影響綠色會計質量的提高。然而,我國企業的綠色會計管理是壹個薄弱環節。政府在近幾年才出臺了幾個關於綠色會計管理的專門法規,缺乏相對完整系統的綠色會計法律法規,對存在環保和財務造假問題的企業缺乏嚴厲的懲罰和打擊,導致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第五,審計機構缺乏對企業環境報告的跟蹤審計。環境問題的財務影響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審計人員在確認和計量時必須有較高的專業判斷和較多的經驗。在沒有制定相應的環境會計準則的前提下,環境問題可能導致嚴重的財務後果,也滋生更大的審計風險。我國目前在制度、技術創新、對外政策、風險防範等方面還沒有開展全面深入的環境審計。
三、完善綠色會計模式,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策略選擇
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針對上述問題,企業自身和外部團體應通過各種方式參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或手段,積極構建系統全面的綠色會計管理和相應的會計體系。
第壹,加強邊際會計理論的研究,為我國綠色會計理論的構建培育良好的環境。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應重視發展綠色會計這壹新興學科,對綠色會計理論、自然資源成本、環境影響成本和法律變革等壹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會計環境總是與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盡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綠色會計標準和法規,以改善政府管理服務和執法環境。加大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各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註重執法隊伍的專業素質和誠信,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合理界定綠色會計要素的內涵和外延,建立綠色會計的理論框架和應用前提。由於現行會計要素的局限性,會計理論界有必要加強對綠色會計的研究,重新認識或拓展現行會計要素的內涵和外延,客觀、公允地對其進行改進,如增加流動性和非流動性綠色資產、投資、綠色長期和短期融資和負債、綠色成本和費用、綠色效應和效益等會計對象和項目,實現綠色會計模式和內容的開拓性創新和豐富。
第三,探討了綠色成本的定價模型,重點介紹了綠色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因為自然資源是非排他性的,很容易造成過度消耗。如何正確評估非排他性自然資源的價值,是正確計算企業環境資產和負債的關鍵。其中,綠色成本是環境保護活動的資本或費用核算。不僅包括末端設備投資或其他費用,還包括清潔生產成本核算。綠色成本是環境保護活動的成本,是企業總成本的組成部分。這些包括信息監測和獲取成本以及環境資本資產的折舊成本。能夠直接辨認的成本直接歸集到綠色成本中,不能直接辨認的成本(混合成本)按照壹定的方法(差額法、比例法等)歸集。),簡單易行。關鍵是自然資源的貨幣計量披露。
新準則實施後,企業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或直接市場法,合理、恰當地確認和計量綠色成本項目和要素。在現實生活中,壹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只是部分地、間接地反映了人們對環境質量偏離環境標準的評價,所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種因素的綜合後果,環境因素只是其中之壹。排除其他因素對數據的幹擾,直接市場法能夠正確反映消費者相應的支付或被補償的意願,能夠充分衡量環境質量的價值,可信度非常高。
第四,積極探索綠色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方法,提高綠色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
綠色會計披露是企業實現環境保護活動量化管理,實現並保持合理有效管理的有效手段。企業和其他組織能夠準確確認和計量與環境保護活動相關的投資和成本支出,並能夠有效分析所獲得的數據。此外,當他們為自己的商業活動使用環境資源,即公共產品時,他們有責任向其利益相關者報告。在綠色會計報表中披露企業環境信息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壹步。因此,綠色會計披露可以幫助企業和其他組織,增強他們對公眾的信任,並使企業獲得壹個公平的綠色估價商譽。綠色會計披露勢在必行。
未來,中國的綠色會計披露至少應包括兩個層面:宏觀(包括中觀)綠色會計披露和微觀企業(包括相關組織)綠色會計披露。因此,其企業綠色會計披露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壹是綠色成本(貨幣單位),二是環保效果(實物單位),三是綠色效益(貨幣單位)。此外,綠色會計披露還確認、計量和報告了以實物單位表示的環境績效中的環境保護效應,但自然資源的貨幣定價計量比較困難。同時,政府應積極完善涵蓋綠色會計模式和方法的標準和會計體系,加大對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強制力度,使綠色會計信息披露有法可依;亟待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將涉及環境因素的內容納入必須披露的會計要素;改進和完善綠色會計體系。比如,加強環境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嚴格審核認定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督促企業不斷優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方式。
第五,繼續完善我國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規範綠色會計模式的管理。鑒於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缺陷,我們應該完善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的基本框架。首先,確定環境報告的使用者和對象,要考慮為當前和潛在的環境利益相關者提供報告主體履行環境受托責任的情況和有用信息。其次,確認環境報告的內容,反映用戶的信息需求。然後,建立環境報告的報送制度,在保留現行向政府環保部門報送環境報告制度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全國企業環境報告數據庫。最後,建立環境報告審計制度,將環境審計報告納入企業環境報告,有助於環境利益相關者獲得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