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意思。
參見:
It [/uurl]ITrl]
(信息技術,即信息技術)。
它實際上有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硬件,主要指用於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絡通信設備;第二層是指軟件,包括可用於收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和評估信息的各種軟件。包括ERP(企業資源規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業管理軟件,以及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件和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第三層是指應用,是指對各種信息的收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價和使用,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件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使用其他決策分析模型或使用DW/DM等技術手段進壹步提高分析質量,輔助決策者決策(強調壹點,只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人的決策)。有人理解它是將前兩層合二為壹,是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遞,後者是指信息的應用;有人把後兩層合二為壹,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實際上,只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它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信息化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目的的更好的手段。
卡爾的這是什麽意思?在那篇文章中,他沒有說清楚,但他提到了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也就是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來看,摩爾定律也被用來證明大型機和光纖的發展。如果他就此打住,僅從這壹點來說,他的邏輯論證是非常嚴謹的,那些評論“它不再重要”的人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基本上都認同這壹點(除了那些硬件和網絡廠商),作者也認同這壹點。在整篇文章中,他把很多註意力放在了物化的IT基礎設施建設上,基本沒有關註應用層面。但後來他在談到大眾化的趨勢時,又提到“信息技術很容易被復制”,這就把它推向了商業軟件,這已經邁出了“危險”的壹步。2004年,當他出版同名書籍時,他定義了他所研究和類比的IT。“我所用的‘IT’指的是用於以數字形式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的所有硬件和軟件。特別強調的是,我指的只是技術本身,我指的‘它’不包括技術中流動的信息和使用技術的人才的技能”,所以他指的是它的前兩層。如果就此打住,可能就沒有太大的爭議了(這次再加上那些不舒服的軟件商)。客觀分析軟件本身的特性,並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四個標準中的三個,即稀缺性、難以復制性和難以替代性。卡爾本人並不否認其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第四個標準,即價值。但他就是認定題目是“它已經不重要了”,還想壹棍子打死整個它!
不幸的是,他經常混淆IT的概念:壹會兒指主機網絡,壹會兒指軟件,在他後來的書中,他甚至經常“不小心”到第三層,這完全違反了他在書的開頭所定義的IT範圍,例如討論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質疑CIO。許多讀者,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當時就指出了這壹點。還有很多人因此攻擊他,甚至有人說卡爾根本不懂,這可能是真的,因為他終究沒有做到。這也給了我們研究者很大的啟示和警醒,在我們不熟悉的領域應用其他方法時要特別小心,否則會鬧出很多笑話。
在這裏,筆者要強調的是,經常有軟件廠商(國內外都有)聲稱可以通過信息化來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反正就是跟著現在流行的東西走,“與時俱進”)。不知道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也沒有按照核心競爭力的四個標準來推斷。試著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他們去信息化會怎麽樣?有多少去信息化的企業虧損甚至倒閉?尤其是那些聲稱有幾十萬客戶使用他們軟件的軟件公司,應該問問自己。信息化了怎麽辦?如果假設入庫、入庫、銷售、庫存等所有信息都是準確的,是否可以自動提高銷量,降低庫存?如果說信息化之前,老板可能還因為看不見而迷茫但活得很開心,那麽現在呢?只是很痛苦的知道,倉庫裏這麽多庫存這麽長時間,這麽多商品長期占據櫃臺卻沒有帶來任何銷售,更別說利潤了!分析軟件廠商宣傳“信息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象,只有兩個結論:要麽這些企業不明白什麽是核心競爭力(我覺得大部分還是明白的,希望他們明白也希望他們不明白,希望結果是軟件企業至少能明白壹些管理理念,而不是把自己埋在純技術的公司裏, 而我希望結果是他們不理解是因為沒有職業道德可以少被別人攻擊,所以不知道的人受不了),或者他們另有打算。 壹般企業客戶和IT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IT企業與企業客戶博弈的最終結果往往是次優選擇,即所謂的“檸檬效應”。在這壹點上,除了IT企業和員工提高職業道德,政府或行業必須加強信息化建設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引入管理咨詢公司和監理公司來改變這場博弈的結果,從而達到新的平衡,促進IT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
信息技術本身只是壹個工具,就像壹把劍或者壹支好的筆。買了不壹定保證妳的武功會提高多少,字寫得有多好看。還需要妳不斷練習如何舞劍寫字。信息化建設也需要妳不斷提高自己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核心,也是最難的地方。功夫都跑題了!信息化(數字化)的目的不是從制度上得到幾個數字,而是作為基礎。其核心在於“轉化”二字,將與資源相關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然後對配置進行“合理化”和“優化”。比如利用歷史信息輔助制定銷售預測、采購計劃、生產計劃、配送計劃、庫存計劃,並根據這些計劃下達指令,根據實際運行情況修改計劃。美國約瑟夫·哈靈頓博士提出的計算機集成制造(CIM)包含兩個基本觀點:壹是企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包括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加工制造、管理和售後服務,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緊密聯系,統壹考慮;第二,整個操作過程本質上是壹個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的過程,最終產品可以看作是數據的物質表達。如果妳上了信息系統卻不用它來輔助決策,或者按照原來的運作模式運作,信息系統的作用可能僅限於解放壹些工作,比如統計報表,同時會增加其他工作的工作量。大量的經驗表明,沒有信息系統收集的數據,就不可能實現準確、及時、完整的信息輔助決策,信息系統只有利用它才能逐步提高其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根據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標準,要構建核心競爭力,只有整合能力才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越顯性,越容易被模仿。冰山壹角,越不暴露,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構成核心競爭力。
正如《哈佛商業評論》編輯哈爾·瓦裏安(Hal Varian)所指出的:“卡爾說得對,它正在被商業化,不再提供競爭優勢。但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仍然是壹項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競爭優勢的不是它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數據存儲和獲取客戶交易數據上花費了數千美元,但大量數據躺在那裏,沒有被分析,沒有被使用,但同樣的數據在訓練有素的分析師手中卻能產生巨大的回報!”這是壹個數據豐富的時代,但同時又是壹個知識貧乏的時代!
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系統管理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想把“過去的40年描述為數據時代,而不是信息時代”。“把數據變成更有用的東西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智慧,但大多數組織只是從技術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擁有數據庫或數據挖掘系統與擁有其他技術壹樣必要,但對於高質量的信息和知識來說,這還不夠。”
所以這裏需要澄清壹些經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數據=事實的記錄。上個季度華東地區A系列產品銷售額為654.38+0.2萬。
信息=(信息)=數據+意義。上個季度,A系列產品在華東地區的銷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
智能=信息+理解和推理。比如是因為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好,還是A系列產品進入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對手的大力推廣所致?或者其他原因。
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公司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是什麽?
智慧=知識選擇可能有很多行動方案要處理,但是選擇哪個*智慧(策略)。活動將生成新的交易數據。
數據、信息、智能、知識、智慧、行動和管理活動之間存在多重循環關系。
同樣的高速公路,同樣的高檔車,不同的司機會開出完全不同的水平,然後更關鍵的因素——開車能力很重要。初期競爭比較廣泛,可能主要看誰會修路,誰會買好車。後面大家的硬件基礎設施都差不多,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時候人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有壹輛好車是不夠的,但像舒馬赫這樣的頂級球員才能贏得比賽。企業管理和賽車不太壹樣。有些人為賽跑制定規則,規定只能跑同壹條路。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果他們有錢,他們可以購買高端服務器和小型機。如果他們沒有錢,他們只能購買PC服務器。有錢可以用光纖寬帶,沒錢只能用ADSL甚至撥號;有錢的可以花上幾千萬上SAP和Oracle,沒錢的只能用金蝶、用友甚至小發票或者壹些基本功能的財務軟件。有錢人可以請五大幫他們制定符合未來趨勢的策略,進行培訓。沒有錢,創業者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確,這是壹場不公平的競爭。但是網絡經濟來了。用卡爾的話說,IT技術已經“大眾化”,已經成為壹種商品。更何況ASP模式的出現將大大降低企業信息化的門檻,昂貴的服務器、網絡、軟件成本的門檻壹下子就降低了。舉個例子,雖然妳有壹輛私人寶馬和奔馳,但是妳可以很快到達妳想去的地方。但是我也可以打車,達到幾乎壹樣的效果。我幾乎有了公交地鐵,基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達到目的。但是同樣的寬帶,同樣的壹套系統軟件,用戶卻是壹樣的,效果卻完全不同。妳沒看到SAP,Oracle,金蝶,用友也在用,有過很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還是那句話,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