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物流業發展的影響
1.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是物流觀念和物流產業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
物流觀念是壹個不斷豐富和演繹的過程。傳統的物流活動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持,物流信息本身被分散在不同的環節和職能部門之中。在這樣的條件下,物流活動的運行方式實際上是壹種被動的方式,也就是說,通過生產商產生需求信息之後,再要求物流供應商來完成。由於技術的障礙,物流信息之間的交流與***享是非常緩慢的,而且滯後於許多管理活動。從上世紀50~70年代,發達國家的企業開始註重和強化對物流活動的科學管理,形成了相應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提高了物流效率。9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群體性突破,物流活動發生很多根本性的變化。物流信息不再局限於某壹物流環節上,整個物流供應鏈上所有的企業管理者都能很透明地看到這些信息,並據此進行必要的管理、協調和組織工作。信息資源的***享使得物流活動可以與原有的生產過程或者商品銷售過程分離開來,成為壹種獨立的經濟活動。隨後,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始出現。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促成物流活動從原有的生產銷售活動中分離出來,作為壹個新的分工領域出現的前提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認識,過去的物流觀念實際上是企業內部的管理觀念,而現在,物流觀念已經不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管理觀念,而是成為了產業的觀念。
2.現代信息技術對物流運行方式的影響
在過去,物流活動實際上是生產者生產出壹個產品以後,要求物流供應商或者其他的服務部門按照他的要求經過幾個中間環節最後送到消費者手中。按照西方許多市場專家的觀點,它是按推式的方法來運行,也就是在產品生產出來以後再進入到流通過程到達消費者手中。而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範圍的經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競爭性經濟。每壹個用戶、消費者產生的需求,通過市場信息系統***享以後,傳達到生產者和流通者手中,使他們必須圍繞著市場的信息來組織自己的經營活動。物流活動在運行的方式上從被動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同時,在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以後,由於有了完全的信息及其透明和***享,物流活動從過去的壹個局部的環節變成了整個供應鏈上的系統化的活動,從過去分散的活動變成了壹種系統化的或者如某些專家認為的全程化的活動。再者就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整個供應鏈所有參與者實現信息***享,使得整個物流從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的過程變成了壹個透明的管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根據充分的信息來合理地進行分工和市場定位,進行規範化的運作。物流運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達到了透明化、信息化和主動化。
3.現代信息技術對物流組織的影響
過去物流活動被分散在企業內部不同的職能部門,或者分散在不同的企業來進行,物流的組織功能是不存在的。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隨著當時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EDI的應用,使得物流活動開始可以從原來的制造企業或者商業銷售企業中獨立出來,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活動從原來企業內部單壹環節上的管理活動逐步成為獨立的企業活動,在整個經濟中出現了新型的物流組織。到了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以後,很多新型物流企業又再出現,比如第四方、第五方物流企業。這種逐漸升級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壹是以企業內部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的企業內部壹體化物流組織,這是在80年代以前的組織特征,到八九十年代 EDI技術出現以後,特別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出現以後,則可以概括為以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或EDI為基礎的專業化的物流組織,就是早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二是以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物流流程的壹體化組織,即作為供應鏈管理者出現的物流企業。
4.現代信息技術對物流產業市場競爭格局的影響
在傳統的物流活動中,物流競爭的主體是工商企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的物流組織的出現,物流的競爭主體開始轉到物流企業之間。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代替了原來工商企業之間在物流環節上的競爭。從競爭的範圍上來看,過去傳統的物流活動往往是表現在倉儲、運輸或者包裝等壹些單獨的環節上,工商企業往往非常關註這些單壹環節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信息技術發展以後,隨著供應鏈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形成,物流競爭已經從環節的競爭轉到物流供應鏈的整個過程的競爭。還有就是關於手段方面的競爭。上世紀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壹個主要方面是物流設施的競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特別是供應鏈形成以後,更重要的不是單壹設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把資源整合到壹起,提高整體的運作效率。也就是說,信息處理及管理能力決定了整個供應鏈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決定了對顧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務的能力。所以到目前為止,西方發達國家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是運輸設備和自動化的倉庫,而是對顧客的響應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完善的應用方面。
二、物流組織的發展規律
以威廉.配第、亞當.斯密等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家,關註的焦點是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但自馬歇爾將連續性原理引入經濟學之後,以邊際方法分析供給和需求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主流,古典經濟學的經濟組織問題逐步被新古典經濟學的給定分工結構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替代。近年來,以楊小凱、黃有光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運用非線性規劃方法,使先前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的分工和專業化的思想,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復活和回歸,並可以解釋許多新古典經濟學難以解釋的經濟現象,也為我們理解物流組織的發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
1.物流產業的分工演進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分工是交換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能夠加速知識積累,帶來收益遞增;但協調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費用),分工的深化會引起交易費用的增加;獲得分工的好處(即分工收益)和交易費用增加之間形成兩難沖突,構成分工演進的基本約束。市場折衷這壹兩難沖突的空間與交易機制(即制度、分工組織)的效率有關:當交易效率很低時,由高分工水平引致的交易費用超過分工收益,經濟個體必須選擇非專業化;而當交易效率很高時,分工收益超過交易費用,經濟個體可以選擇高分工水平。由此,分工的深化取決於分工收益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的權衡,呈現出壹個自發演進的過程。且這個過程具有壹個動態機制,從而形成了壹個良性的累積循環(或稱正反饋)過程,使分工演進愈來愈快,最終實現後發優勢和產業跨越式升級。
基於分工演進的視角,可以把物流產業發展歷程劃分為如下4個階段。
(1)分散化物流:自給自足階段
在物流產業萌發的初始階段,物流活動呈現完全分散化的狀態,即以倉儲、運輸、采購等分割的形式分散於企業生產和管理的諸環節中,每個企業也基本上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各自獨立完成自身的各項物流活動。
(2)第壹方和第二方物流:企業內部分工階段
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競爭日趨激烈,利潤日益減少,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利潤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通過在內部進行分工組織試驗,企業逐步發現那些分散的、孤立的,被視為輔助環節的倉儲、運輸、采購等功能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可以形成壹種新的分工,實現專業化帶來的報酬遞增。20世紀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晚期,壹些企業通過在內部集成化管理運輸、倉儲、采購等物流活動,改進了生產效率,提高了贏利能力,物流開始成為繼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後的“第三利潤源”。
(3)第三方物流:企業外部分工階段
當企業內部分工達到壹定水平後,由於囿於企業的組織邊界,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報酬的邊際效益等於企業管理的邊際成本,企業內部分工結構漸趨均衡。要打破這種均衡,就需要將企業內部分工面向外部市場,依賴市場規模的擴大,進壹步深化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20世紀80年代伊始,隨著企業日益重視核心競爭力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物品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將原本由自己承擔的物流活動,借助於信息技術與企業外部的“第三者”——專業化的物流企業來完成,從而使自己可以專註於核心業務。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新型的市場化分工組織迅速成長起來。
(4)第四方物流:產業分工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企業進壹步註重核心競爭力和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開始轉向與上下遊企業進行分工和協作,即實施供應鏈管理。通過深化整個產業鏈上各企業之間的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就對物流方案設計和組織協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也不斷將其內部的物流設計和運作之間的分工轉向外部市場,以進壹步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效率。第四方物流作為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應運而生。
2.物流發展與組織模式演進的關系及規律
物流發展的階段與物流組織結構演進的各階段之間有著很明顯的對應關系。物流的初始階段,物流的各項職能被分散在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中,形成了分散的組織管理階段。物流的推廣階段,很多企業為了進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將物流管理分為物資管理和配送管理兩個功能部分,逐步形成了功能集中的組織階段。隨著物流管理內容的進壹步拓展,物流管理被上升到戰略的高度,為了對所有原料和制成產品的運輸和儲存進行戰略管理,組織結構開始走向完全的壹體化物流單位,即內部壹體化階段。最後,在物流的信息化階段,迅速精確的信息分享可以使組織的所有方面壹體化,使信息技術代替組織層次,通過管理過程而非功能來提高生產率,組織結構也相應由功能集中轉變成過程集中,成為新企業的承重結構,即過程壹體化階段。總之,物流發展影響和決定企業的組織結構,反過來,組織結構對物流的發展也有著重大影響。信息技術在二者的互動中起著決定性的催化作用。
(1)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促進物流組織階段形成的主要力量。從分散管理發展到功能集成階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將物流功能歸集於壹個組織,通過單壹的命令和控制結構,可以加強對信息的控制和保持,避免在分散階段所產生的信息扭曲和延遲,從而改進績效。
(2)物流信息系統的整合作用。第二個階段未能將物流管理綜合進壹體化系統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還缺少跨功能、信息綜合的物流信息系統。組織整合反映了也同時限制於企業的信息系統能力。當信息技術發展到可以建立起獨立且功能強大的物流信息系統的時候,計劃和運作徹底的壹體化戰略單位成為現實,組織演進的第三階段便逐漸形成了。
(3)網絡技術突破了原有組織模式的局限性。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到網絡時代,局域網在企業各部門、各戰略單位的獨立信息系統之間設置了接口,很大程度地減輕了為避免信息失真和延遲而必須將功能集聚到壹個無所不包的組織單元中去的壓力。當信息的控制和保持不再成為問題,組織結構又需要重新從集中回到分割,然後再用新的獨特的方式將單壹功能,即作為支持過程的壹個部分加以組合,融入到整個物流過程中去。這就是第四階段中的過程功能壹體化。過去的垂直層次結構向以過程為導向的水平結構的轉換,由縱向壹體化向橫向壹體化轉變,矩陣型和更能緊密接觸顧客,掌握全面信息的壹線團隊型的組織結構成為促進水平管理最能接受的結構。
(4)廣域網乃至國際互聯網,最終為虛擬與網絡化物流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特別是供應鏈管理中,物流從單個企業擴展到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利用電子網絡連接,用不固定和靈活的方式整合來完成物流活動。信息拉動,需要時聯盟,不需要時即解散,這就是過程信息壹體化。
三、物流組織發展的必然趨勢——物流聯盟
1.發展物流聯盟的必然性
(1)物流業的固有特點決定了物流企業必須走聯合的道路
物流系統的運行對象遍及全社會物質資源,資源的大量化和多樣化帶來物流系統的復雜性。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組織和合理利用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物流活動中,始終貫穿著大量的物流信息,如何把大量的信息收集好、處理好並為物流活動服務,也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物流的復雜性要求我們集成盡可能多的資源來應對。
(2)聯合是當今企業發展的趨勢
在不斷嚴峻的國際競爭、技術變革和新的管制環境下,企業為生存和保持其強權地位而與其他獨立的企業競爭的觀念已經過時。當代的企業只有堅持競爭與合作並存才能發展。
(3)組建物流聯盟的優點
組建物流聯盟將會使企業在物流設施、運輸能力、專業管理技巧上收益極大。而對於物流水平很高的企業來說,可能尋找夥伴***享物流資源,通過增大物流量獲得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因此,組建物流聯盟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2.發展我國物流聯盟的建議
物流系統從總體上看處於混沌狀態,但又有壹定的規律(有序),和諧地結合了混沌與有序兩種特性,物流系統就是壹種典型的復雜適應系統。針對目前我國物流組織現狀,本文認為以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為指導,成立混沌有序的物流聯盟(物流混序聯盟),是充分利用資源,解決我國物流企業規模小、功能分散、不能充分發揮其核心競爭力問題的很好的方案。我國發展物流聯盟的建議如下:
(1)加強物流行業的信息化建設
物流聯盟是由若幹個物流組織組成的多法人物流經營聯合體。在物流聯盟組織內部,各種工藝型的物流組織實行專壹的核心能力業務發展,通過壹個信息型的物流組織實行統壹的物流全過程調度。所以物流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將是物流聯盟發展的關鍵所在。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有助於加強物流組織系統中各部門的聯系,使得物流組織內部各作業部門在物流作業過程中緊密配合而實現壹體化。信息化可以使物流組織內部在壹體化的基礎上實現互動,從而能夠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優勢與潛力。信息化還可增強物流組織與供應鏈上夥伴的合作關系,通過便捷的信息反饋實現物流組織內外互動。
就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現狀而言,信息化建設能夠極大地提高與改善物流作業的效率水平。物流組織的信息化建設將有助於建立新的更科學化的管理體系、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運模式,還可使企業更趨於市場化的轉型。擴大了的物流組織間的合作與融合,將沖擊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及其他行政性市場壁壘,從而有助於建立通過市場的合作聯盟。
(2)打破部門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消除行政幹擾
物流聯盟的經營特征在於其具有廣闊的地域特征,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必然制約物流聯盟的經營與發展。因此,必須打破部門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消除行政幹擾。
(3)積極引導物流資源整合
我國的物流企業工藝大多較為單壹,單個的物流企業無法滿足當前貨主的全方位市場需求。為此,應對我國現有的物流企業加以引導整合,壹方面促成同業間物流資源的聯合,以規模優勢實現規模化顧客服務;另壹方面,促成行業間的物流資源的優勢互補,以復合型物流工藝實現全方位的顧客服務。在物流資源開始整合之初,政府以必要的引導促進物流企業聯合與兼並。
(4)註重民營物流企業培育
從我國物流聯盟的發展現狀來看,民營企業在這壹領域具有較強的發展勢頭。民營企業由於在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因而較國有物流企業而言,更顯示出適應於市場發展需求的特征,在形成物流聯盟上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