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求1個商務法律案例.和分析和認識

求1個商務法律案例.和分析和認識

案例

2004年1月,楊先生結識了女孩韓某。同年8月27日,韓某發短信給楊先生,向他借錢應急,短信中說:“我需要5000,剛回北京做了眼睛手術,不能出門,妳匯到我卡裏”。楊先生隨即將錢匯給了韓某。壹個多星期後,楊先生再次收到韓某的短信,又借給韓某6000元。因都是短信來往,二次匯款楊先生都沒有索要借據。此後,因韓某壹直沒提過借款的事,而且又再次向楊先生借款,楊先生產生了警惕,於是向韓某催要。但壹直索要未果,於是起訴至海澱法院,要求韓某歸還其11000元錢,並提交了銀行匯款單存單兩張二張。但韓某卻稱這是楊先生歸還以前欠她的欠款。

為此,在庭審中,楊先生在向法院提交的證據中,除了提供銀行匯款單存單兩張外,還提交了自己使用的號碼為"1391166XXXX"的飛利浦移動電話壹部,其中記載了部分短信息內容。如:2004年8月27日15:05,那就借點資金援助吧。2004年8月27日15:13,妳怎麽這麽實在!我需要五千,這個數不大也不小,另外我昨天剛回北京做了個眼睛手術,現在根本出不了門口,見人都沒法見,妳要是資助就得匯到我卡裏!等韓某發來的18條短信內容。

後經法官核實,楊先生提供的發送短信的手機號碼撥打後接聽者是韓某本人。而韓某本人也承認,自己從去年七八月份開始使用這個手機號碼。

法庭判決:

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幹規定》仲的關於承認的相關規定,"1391173XXXX"的移動電話號碼是否由韓女士使用,韓女士在第壹次庭審中明確表示承認,在第二次法庭辯論終結前韓女士委托代理人撤回承認,但其變更意思表示未經楊先生同意,亦未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原告楊先生對該手機號碼是否為被告所使用不再承擔舉證責任,而應由被告對該手機其沒有使用過承擔舉證責任,而被告未能提供相關證據,故法院確認該號碼系韓女士使用。

依據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和國電子簽名法》中的規定,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數據電文是指以電子、光學、磁或者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收或者儲存的信息。移動電話短信息即符合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形式。同時移動電話短信息能夠有效的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供隨時調取查用;能夠識別數據電文的發件人、收件人以及發送、接收的時間。經本院對楊先生提供的移動電話短信息生成、儲存、傳遞數據電文方法的可靠性;保持內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用以鑒別發件人方法的可靠性進行審查,可以認定該移動電話短信息內容作為證據的真實性。根據證據規則的相關規定,錄音錄像及數據電文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數據電文可以直接作為認定事實的證據,還應有其它書面證據相佐證。

通過韓女士向楊先生發送的移動電話短信息內容中可以看出:2004年8月27日韓女士提出借款5000元的請求並要求楊先生將款項匯入其卡中,2004年8月29日韓女士向楊先生詢問款項是否存入,2004年8月29日中國工商銀行個人業務憑證中顯示楊先生給韓女士匯款5000元;2004年9月7日韓女士提出借款6000元的請求,2004年8月29日韓女士向楊先生詢問款項是否匯入。2004年9月8日中國工商銀行個人業務憑證中顯示楊先生給韓女士匯款6000元。2004年9月15日至2005年1月韓女士屢次向楊先生承諾還款。

楊先生提供的通過韓女士使用的號碼發送的移動電話短信息內容中載明的款項往來金額、時間與中國工商銀行個人業務憑證中體現的楊先生給韓女士匯款的金額、時間相符,且移動電話短信息內容中亦載明了韓女士償還借款的意思表示,兩份證據之間相互印證,可以認定韓女士向楊先生借款的事實。據此,楊先生所提供的手機短信息可以認定為真實有效的證據,證明事實真相,本院對此予以采納,對楊先生要求韓女士償還借款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主要問題:

1、從此案法官判決中可以看出,法官引用了《電子簽名法》中的規定,您認為在此案中,手機短信是否能作為證據?

2、如何來確定短信的法律效力?

3、在《電子簽名法》頒布以前,據您所知有沒有相關案例?

4、這個案子的意義?

簡單答復:

在本案中,法官引用了電子簽名法的有關規定裁判了本案,我認為是合適的,根據對本案的描述,依據電子簽名法,本案中的手機短信可以作為證據。

電子簽名法的核心內容,在於賦予數據電文、電子簽名、電子認證相應的法律地位,其中數據電文的概念非常廣泛,基本涵蓋了所有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文件、記錄、單證、合同等,我們可以理解為信息時代所有電子形式的信息的基本存在形式。在電子簽名法出臺實施之前,我們缺乏對於數據電文法律效力的最基本的規定,

  • 上一篇:淺談統計分析如何更好為建築企業生產經營服務
  • 下一篇:哪個燃氣鍋爐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