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創新”理念出發,著力打造供給新興方式
農業經濟發展主要來源於生產力的提高,而無論是制度上的變革,結構的優化還是生產要素的升級,其核心無疑都是創新。因此以創新驅動農業產業升級,創造新供給。以創新升級的新供給激發多層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層面實現供需均衡。將物聯網、大數據、雲技術等新興技術創新性融入農業,通過創新引導“農業+互聯網”的彈性化、智能化、精細化,推動“農業+電商+服務”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有助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提升傳統農業供給效率,擴大有效供給。同時要深化改革生產要素價格、市場準入制度、電商登記制度,積極探索創新驅動農發展的體制機制,有效構建降低成本,充分發揮電商潛能,完善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競爭力。
二、從“協調”方面出發,有效保障供給合理需求
我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制度改革與制度供給滯後,導致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日漸凸顯。因此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立足於農民根本利益和食品安全,必須“協調”這兩個基礎,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質量過硬、品種齊全,還要符合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要通過改革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少農藥少化肥的可持續發展體制。
三、從“綠色”方面出發,加快建立供給長效機制
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化肥農藥濫用等問題,對農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這與長期以來以需求為導向的發展理念有關,忽略了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生態與資源供給的有限性,造成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長此以往農業發展將變的不可持續。因此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轉變“農業唯產量”觀點,強調發展環境、生態及資源供給缺壹不可相生相息。同時創新以農業為主導的低碳循環產業體系,讓綠色農業的發展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建立農業供給長效機制。
四、從“開放”方面出發,全面提升供給競爭能力
農業供給側改革與我國當前整體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相關的。我國農產品價格本就比國際農產品價格高,依靠農產品出口刺激經濟的發展基本無法實現,而且在沒有整體結構調整的支持下,農業現代化難以有效推進,科技投入的積極性必然不足,生產成本也很難降下來,競爭力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有效提升農業產品、技術、標準、服務的供給等級,健全適應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的體制機制,以此全面提升農業供給競爭能力。
五、從“***享”方面出發,大力發展供給服務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躍發展,但農產品產量越來越多、成本日益上升、區域發展失衡、兩極化嚴重等矛盾越發明顯,這就要求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以***享發展為引領,既要註重農業供給公平,確保同政策制度下的競爭公平、公正、公開,又要實現收入分配和生產過程中的合理與***享。同時要對農業人口的基本公***服務、構築基本保障服務上,做到逐步、有序、全面提升,讓全體農民更公平地***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