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應該關註壹個詞“感覺”
很多同學開始寫自己的反思,往往把“概念”的內容寫得很長。他們總喜歡把故事從頭到尾介紹壹遍,生怕讀者不知道其內容,但很少有文字發表“感想”。比如有個同學寫《獨生女的故事》的時候,先把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了壹遍,先寫張明明如何學業優秀,再寫張明明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痛苦不堪。然後,我寫了張明明學會了自己梳頭,學會了如何承擔繁重的家務,接受嚴峻的考驗,然後我寫了她在社會的幫助下壹天天長大。在結尾,我寫道:我要向張明明學習,不向困難屈服,從小就學會量力而行。鑒於這樣的結構性審查,我敢肯定他是認真看過的,也記住了電影的情節,但從審查的文體要求來看,是不合格的。因為全文只有最後壹句“感覺”,雖然這個“感覺”的內容是恰當的,但文章沒有抓住“感覺”的關鍵點,有失偏頗,像是對壹部電影內容的簡單介紹。我強調學生要以“感覺”為主。從文本來看,“感覺”的內容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本文適當引用了電影的內容來服務於感官。所以,只要妳三言兩語的引用電影內容,不要細述,更不要細述。看完《偉大的愛迪生》後,我問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這個故事?壹位同學說: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愛迪生從壹個身無分文的地下室清潔工成長為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的故事;另壹個學生補充道:他主要講的是他發明了電燈,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對比兩個學生的發言:前者更準確,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壹個。我確信他們可以用簡短的語言概括這個故事,然後讓學生們談談他們的感受。比如愛迪生努力學習、不怕失敗、敢於創新的精神等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可以克服講故事的缺點,既突出“情”字,又能讀後感人。
第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剛開始只是提到“看了某部片子,很有啟發”這幾個字,然後就脫離了原片,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不著邊際,毫無意義。讓“觀”與“感”相匹配。比如看完《火燒圓明園》,我就指導學生先打個草稿,然後收集壹些練習。我發現有些同學的“感”和“觀”內在聯系並不緊密,有些根本沒有聯系。他們寫完電影內容後,寫了日本帝國主義如何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掠。抓不住電影的主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找了幾篇寫得很好的文章來評論和指導。壹個叫王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的文章末尾寫道:影片中的石柱依然矗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告人們“落後就要挨打”。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我們必須學習我們的技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壹段的結尾,學習者再次抓住自己觀察到的“幾根石柱”,發表了“感覺落後就要挨打”,使整篇文章融為壹體,使“感覺”源於“觀”,“觀”為“感覺”服務。
第三,要“感受”現實。
要寫好“情”,就要結合實際,充分發揮,把自己的“情”寫深寫透。
這裏的現實不僅指自我現實,也指他人現實和社會現實。
如果妳看《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講講四個小夥伴,比如丁曉冬,他們是從哪裏開始出問題的?妳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同學們熱烈討論,認為四個朋友的錯誤在於只做壹件好事就成功了。壹個同學說他自己也有類似的想法。每年的3月5日,他都會做壹件好事。他認為他是壹個像雷鋒壹樣的好孩子。另壹個同學說他主動打掃了兩次班,有的壹次都沒做,還被評為“紅花小子”。認為老師同學有偏見。看完《四個小夥伴》,他和四個小夥伴壹樣,意識到只有壹步壹步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完《林則徐》,同學們認為不可能聯系實際,於是我啟發同學們:看完哪個鏡頭給妳印象最深?有人說,林則徐帶領士兵在虎門銷毀鴉片的鏡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雄心壯誌;有的說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給了我最深的教育;有人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被鴉片毒害的瘦子。然後我讓學生用比較的方法,看看有沒有像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的人,或者相反。是什麽給今天的人帶來了精神和肉體的摧殘?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同學們馬上就想到了電視上披露的有些海關把關不嚴,讓壹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學生們暢所欲言,好像馬上就有東西要寫。壹位同學在《看林有感》壹文中寫道:“...18世紀,鴉片讓我們國家失去了家,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有的人因為吸毒走上犯罪道路,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必須知道它的危害。發現吸毒販毒的,要立即向公安機關舉報。同時希望海關守護家園,防止毒品再次泛濫。
復習後範文
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長江七號有感
前不久看了電影《長江七號》,這部電影講的是壹個叫周小弟的獨生子女,他的爸爸很窮。但為了讓小迪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父親借錢把小迪送進了貴族學校。有壹天,小迪的爸爸在工地出了車禍去世了。小迪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難過,後悔沒有聽父親的話。但是奇跡發生了。小迪爸爸送給小迪的玩具“長江七號”發揮了它的特殊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小迪爸爸的生命。
全片所描述的故事雖然簡單,卻發人深省。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迪爸爸經常對小迪說的壹句話:“我們不偷不搶,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讓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壹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家庭。壹個是富人,另壹個是窮人。他們每個人都有壹個小女孩。有錢人家的小姑娘認為自己家庭環境好,從小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人家的姑娘。但是,家境不好的女生很爭氣,學習很努力,學習成績往往名列前茅。後來這個富家千金的小姑娘,因為從小沒有好好學習,最終壹事無成。而那個家境貧寒的小女孩,因為從小刻苦學習,最終成就了壹番大事業,成為了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想了很多,久久不能入睡。與迪伊相比,我們是多麽幸福。我們有食物、衣服和遊戲。每個人都是家裏的“小皇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有多愛我們。但是我們怎麽做呢?我們很多同學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幸運,也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整天看電視打遊戲,不認真做作業;有的人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裏總是在想事情,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些人搞環衛的時候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裏,他們也不得不維持生計。有些人只顧自己,完全不考慮別人,行事任性,甚至在外面幹壞事。如果是,長大後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在這裏,我呼籲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也希望家長能像小迪爸爸壹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壹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點評:作者在總結影片情節的基礎上,探討“長大後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作者引用典型事例進行論證,呼籲青少年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成長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對“龍卸甲”的思考
人生就像壹個圓,上帝畫的圓,繞過起點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在上次世界大戰中第二次被困在芒特山時領悟到的人生哲學。第壹次被困在芒特山的子龍穿上鎧甲,壹戰成名,從此成為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脫下盔甲,生活在這壹次畫了壹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上帝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和羅平安的最後壹次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疲憊。這種疲勞是由於裝甲。主人的信任是鎧甲,常勝將軍的名字是鎧甲,建功立業的理念是鎧甲。雖然子龍早就有了解除武裝的想法,但是多年戰亂的現狀已經沒有他解除武裝的余地,他也不知道該怎麽做。終於,在芒特與後世曹穎的壹戰中,子龍終於意識到,自己不過是諸葛亮手中的壹顆棋子,壹顆老到可以丟棄的棋子,而這壹切都是人生的宿命。知道了這壹點,他終於可以卸下的不僅是身上的盔甲,還有心裏的盔甲。這件鎧甲雖然卸的有點晚,有點悲壯,但卻能讓子龍在生命的最後壹刻,從容不迫,毫無負擔。上馬攜槍,獨騎,既是對敵人的行,也是對失去真我已久的精神家園。
我不知道羅平安在解除子龍的武裝後是否意識到了這壹點。我想他最後壹次敲鼓的時候應該就明白了。而年輕的曹穎也壹定會在這場戰爭結束後的初期,穿上像子龍壹樣難以卸下的盔甲。不知道她以後能不能像子龍壹樣意識到,不僅是她,就連她的爺爺曹操和諸葛亮,都只是滾動的歷史車輪上的壹顆棋子。
鎧甲可以帶來尊嚴,吸引人的目光。世人只知道甲胄威嚴,但有多少人知道甲胄好卸?
滾滾長江東流,浪花淘盡英雄。
用心贏得人心——評《牛仔班的春天》
《牛仔班的春天》講述了壹位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在闊別多年後回到家鄉,遇見了兒時的同學和馬修先生的壹本特別的日記,開啟了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的老人的童年記憶與壹所名為“池塘之底”的少年管教所聯系在壹起。音樂家曾經是少年的問題,故事從這裏開始。無業音樂人,其貌不揚,已過中年,成為“池塘之底”少年管教所馬修的代課老師。生活的不如意,在這如同監獄般陰森的地方,似乎更加無望。暴力的校長,冷漠的老師,像魔鬼壹樣無可救藥的淘氣少年...似乎犯了錯永遠懲罰。工作的第壹天,馬修先生感到害怕。善良的“牧師”被學生們的惡作劇打破了。以前的老師因為受不了就匆匆離開了。馬修的第壹堂課被學生們挑起了軒然大波,但也是在馬修老師的第壹堂課,這群從來不知道理解和同情的學生第壹次沒有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被關起來。他們第壹次認識到,他們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做錯事。就這樣,在日復壹日的磕磕絆絆中,馬修先生用他的善良和音樂壹點壹點地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拋棄的壞孩子,居然唱起了大自然的歌,重拾了童年的歡樂和希望。雖然馬修老師最終被可惡又強大的校長辭退了,但是孩子們還是用馬修教他們唱歌,用壹個充滿祝福和感謝的紙飛機告別了拯救他們靈魂的人...這是壹部美麗的電影。當紙飛機漫天飛舞,在溫暖的陽光下飛翔,當可愛的小庇皮諾提著行李跑過來,和老師壹起走的時候,我不禁濕了眼眶。雖然只是壹個普通的藝術影院,卻引發了我對我的惋惜。
尊重和關心每壹個學生。就像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而有偏見和自私壹樣,作為老師,雖然壹個班有幾十個孩子,但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自身努力都不壹樣,必須平等對待每壹個學生,尊重、信任、理解、愛護。師愛應該是壹種博愛,愛妳的每壹個學生,關心他們的健康,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壹次鼓勵能讓學生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全世界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所以老師也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壹點點進步,體驗進步和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像母親壹樣,要包容孩子壹次又壹次的“故態復萌”,像母親壹樣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充分肯定孩子的進步,小題大做,無限誇大自己的優點,永遠不說“妳不行”,而要說“嘿,妳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和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永遠不要因為壹點點錯誤,就讓孩子在指責中自卑的擡不起頭。對於所謂的“差生”,要給他們壹點偏愛,傾註愛心、熱情和期待,對他們的壹點點成績要及時表揚和鼓勵。讓每壹個學生自豪地說“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句名言叫“蹲下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同樣的高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問題和世界,才能真正尊重和理解孩子。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願意積極創造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分析和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僅是兒童之間的平等,也是教育者與兒童之間的平等,這是平等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基礎。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師生和諧的感情中,學生會把老師的批評當成自己的愛,把表揚當成自己的鼓勵。從而激發情感,自覺地將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納其術”的效果。不要總是擺出壹副道貌岸然的嘴臉來威懾學生,以維護學生的“神聖”地位。如果妳用真摯的感情去愛、關心、珍惜學生,妳就會受到學生的喜愛,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也會親近老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信任的橋梁。
學習當老師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要以為教育只是和孩子說話,給他們上課,命令他們。妳也在教他們如何著裝,如何對待朋友和敵人,以及如何在妳生命的每壹刻嘲笑他們...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意義重大。”可見老師的壹舉壹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的事必須先做。身教重於言教,老師對學生講十遍的正面影響還不如壹次負面行為的負面影響大。如果要求學生不要打斷,那麽老師就不要粗暴地打斷學生;讓學生把地上的廢紙撿起來,老師不會也彎腰嗎?
理解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和恰當的使用表揚和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壹。表揚和批評的正確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他們的上進心、自尊心、榮辱觀和集體主義。但是,不正確的表揚和批評,會讓學生要麽盲目驕傲,要麽灰心喪氣,失去信心。馬克?吐溫曾說:“我只需要壹句贊美就能活兩個月。”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壹大難題,他們更難得到表揚。他們更容易自暴自棄。對待他們,老師要用全心全意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壹位偉大的作家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盡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的心,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懷,真誠的尊重,正直的品行,才能讓孩子的心與老師的心融為壹體。
說世界:小說網站千千萬萬,總有壹個適合妳。說世界是最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