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三角地區歷史上就是我國 經濟發達的地區之壹。改革開放以 來,長三角地區經濟持續怏速增長, 1978~2004年,按不變價格計算,上 海、江蘇、浙江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平 均增長速度分別為9.88%、12.42%和 13.14%,高於全國9.39%的平均水 平。工業增長對長三角地區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1978~2004年,按不變價格計算,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9.84%、14.17%和16.96%。經濟的高速增長使長三角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1978年長三角地區三省市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為17.82%,2004年上升為24.99%;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1978年為23.12%,2004年上升到26.52%。長三角地區以僅占全國的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l/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工業增加值。
2.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2004年,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資產44675.60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29.73%;產品銷售收入53167.99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3 2.57%。目前,長三角地區形成了壹大批優勢產業,化學纖維、紡織服裝、通用設備、金屬制品、皮革、儀器儀表、電子機械及器材、塑料制品、交通運輸設備、通訊設備、專用設備等行業在全國市場份額中均占30%以上。其中,化學纖維高達64.65%,望制、通用設備和服裝接近50%,紗占27.9%、布占40.0%、絲占61.4%、家用洗衣機占51.2%、塑料占29.9%、金屬切削機床占37.2%、轎車占33.6%、大中型拖拉機占31.6%、微型電子計算機占42.0%、集成電路占59.3%。此外,在石化、鋼鐵、交通運輸設備等產業,長三角地區集中了國內外壹大批實力雄厚、技術水平先進的大型企業,並圍繞這些企業形成了完整的分工體系和產業鏈。
3.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科技資源最為集中、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壹。長三角地區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占全國的21.19%,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國的20.20%;R&D支出占全國的23.03%,授權專利數占全國的24.59%,其中,發明專利占19.18%。2002年,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對31個省、市、自治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排序中,上海、江蘇、浙江分別列第二、第四和第六位。
4.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國際化進程最為迅速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壹。2004年,其進出口商品貿易額為4160億美元,占全國總額的36.04%,比1995年的16.67%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利用外資增長迅速,2004年長三角地區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引進外資分別占全國的45.17%和44.36%。
5.長三角地區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04年,長三角地區財政總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7.83%。其中,長三角地區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04年,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人數1425.03萬人,站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人數的23.37%。
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
從生產要素配置的客觀規律看,在市場競爭的作用下,生產要素必然要向壹些優勢的地區集中;比較少的國土面積,實現產業的聚集,以創造更多的國內生產總值,並大大提高全國資源的配置效率。由於長三角地區交通便利、城鎮密集、工農業生產發達、市場需求規模大、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等有利條件,已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生產要素集結之地。並將通過規模收益提高企業和產業的盈利能力,通過內在的消費拉動,促進人口聚集,拉動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升級。“十壹五”時期,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預測如下。
1.增長速度。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壹五”時期經濟增長目標,2006~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將為7.5%。1978~2004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比全國平均增長率高2.6個百分點,如同全國經濟發展趨勢壹樣,今後5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可能有所回落,預計比全國平均增長率高2個百分點,即年均增長可達9.5%;2010年,長三角地區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達到55000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的比重約為27.5%,比2004年上升2.5個百分點。
2.財政收入。如果長三角地區的財政收入保持年均增長12%的水平,則2010年的財政收入將達到13000億元,上繳中央財政5200億元,約占當年中央財政總收入的26%,長三角地區仍是中央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之壹。
3.產業結構調整。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的升級方向,將定位在加快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裝備制造業、高附加值的原材料工業和輕紡工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中心,並拉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其他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的以深加工為主導的重化工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資源的利用效率較高,加之信息技術、節能技術與環保技術的應用以及規模化、資源循環化和管理現代化的推進,長三角地區能夠以較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實現高附加價值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目標。同時,長三角地區通過發揮綜合商務優勢,深化專業化分工及其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將進壹步增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
4.對外貿易。2000~2004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年均增長率為43.7%,超出同期全國增長率15個百分點。今後5年長三角地區的商品進出口貿易額若年均增長15%左右,2010年達將到18000億美元,約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2005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較大幅度回落的現象,其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信貸等5項重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整體回落,有的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可能與宏觀調控政策有關,但更是該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集中體現。
1.工業的結構性矛盾制約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發展。長三角工業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壹是工業結構的高度化不夠,低附加值的加工業比重過高、產能過剩,高加工度產業成長不足。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高技術產業對外資及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依存度過高。三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在資本密集型等經濟規模要求較高的產業中,企業還不夠大不夠強;在加工組裝型產業中,大中小企業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還不完善。四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未形成區域分工協作的機制。
2.能源和環境的制約作用日益突出。2003年,長三角地區原油消費量4877.22萬噸,煤炭消費量22069萬噸,電力消費量3491.45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19.57%、11.47%、18.23%;綜合能源消費量為26283萬噸標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15.4%。長三角地區的能源資源匱乏,壹次能源需求的95%和電力需求的30%要從外部調入;當國內能源供需關系緊張時,長三角地區的能源供應就沒有保障。另壹方面,隨著長三角地區重化工業比重的不斷上升,環境治理的壓力日益嚴峻。例如,太湖的流域面積僅占全國的0.38%,各種汙水排放量卻高達32億噸/年,為全國的10%,大大超出了其環境的承載能力,使得流域普遍出現了水質性缺水現象。又如,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及其火電站的沿江集中分布,是其酸雨和煙塵汙染的主要原因。
3.土地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長三角很多地區已普遍存在企業排隊等地的現象。土地問題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影響,壹是經濟增長速度和固定資產投資明顯下降。二是外商投資協議項目開始明顯減少。三是土地價格急劇上升,導致地區投資成本和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耕地面積3188萬畝,劃定基本農田2711萬畝,建設用地只有400多萬畝,按照目前年使用量的平均增幅,浙江在土地上的回旋余地已經很小。中央給江蘇省劃定的基本農田保有量為6606萬畝,但也很難落實。為了保持這壹地區經濟的較快增長,需要對土地供給政策作適當調整。
4.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傳統制造業的影響。目前,長三角地區勞動力供需存在的問題:壹是農民工工資待遇偏低造成的勞動力供給不足。二是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結構性失衡。三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加工制造業的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四是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5.產業的區域分工趨同。長三角地區產業正處於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快速增長階段,但各地區並未形成有梯度的產業分工格局。據測算,長三角蘇南地區、蘇中地區、浙北地區、浙東地區各城市產業結構的相似系數都在0.95以上,同質競爭的問題較為突出。
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到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科技基礎雄厚,輻射影響力強。兇此,保持長三角的快速發展,有利於我國“十壹五”目標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整體目標的實現;生產要素在長三角地區的集中,有利於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為了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轉換,需要切實解決其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困難,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為此,建議如下:
1.為長三角地區提供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空間。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既要依靠生產力的提高,又要依靠新增投資的帶動,其結構調整和升級也需要對新的產業和產品進行投資。因此,需調整工業發達地區的耕地保護政策,對該地區的開發區實行有保有壓的政策,為土地利用效率高的新項目,特別是技術水平高、附加價值高的項目提供發展的土地空間,並鼓勵該地區開展土地的挖潛利用和向內地轉移土地產出低的產業。
2.大力提高研究開發(R&D)投入,為長三角地區建立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快在該地區鼓勵創新、創業的國家公***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以大學、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知識創新平臺,以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產業化促進中心為支撐的成果轉化平臺,以創業中心、火炬創業園為依托的產業孵化平臺。
3.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金融和財稅支持。完善金融體系建設,為非公有企業創造貸款和融資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對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