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知識產權對聯

知識產權對聯

第壹,我們都知道文化產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妳認為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在哪裏?

張賢亮: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自古就有,但要形成“文化產業”必須滿足以下三個社會條件:壹是市場經濟發展到壹定水平;二是恩格爾系數降低到壹定水平以下,人們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很小;第三,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較弱,宗教或政治控制較少,意味著文化環境更加自由寬松。過去這三個條件長期不具備,所以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分為三類,即第壹類農業,第二類工業,第三類商業——服務業。當時文化產業是依附於第三產業的。從19年底開始,這三個條件逐漸形成,文化產業得到發展。到目前為止,它已經成為壹個獨立於工業活動的生產部門。這本身就說明了文化產業的特殊性:第壹,文化產業是個體心智的產業,但它不同於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賴集體力量和相對完善、現代化的設備;它的制作過程是個人的創作過程,不需要像科研開發那樣遵循壹個漸進的科學規律。優秀的文化產品幾乎完全依靠個人的天賦、聰明和靈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文化產品(作品)是超驗的、先進的;第二,文化產品基本上是非物質的,不是滿足人們在使用上的需求,而是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第三,很多文化產品具有無法量產的獨特性和唯壹性;第四,很多文化產品是不可替代的,不像科技產品,必須經常更新。無論後來的同類文化產品多麽豐富、多樣甚至優越,早先的“這壹個”永遠是“這壹個”;5.許多文化產品的價值不僅被廣泛認可並超越時空得以保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6.文化產品之所以被稱為“文化”,是因為它能反映那個國家和那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時代要求、集體意識和科技發展水平,構成人類的壹種生存狀態。這種存在狀態只有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優秀的文化產品是原創的;七、因此,文化產品帶有非常深刻的個人印記,幾乎每壹個文化產品都與創造或策劃它的人息息相關。創作或策劃它的人的個人修養、氣質、風格、格調、創作風格都會形成創作者和策劃人的個人魅力,最終成為他被社會認可的品牌。光是他的名字就產生價值,它的價值進入市場就會形成不同的價格。因此,文化產業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生產者和策劃者。這是壹個完全個性化、人性化的行業,是壹個“資金投入少,腦力投入多”的行業。

2.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GDP的0.7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33%,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僅占就業的0.4%。在許多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吸納勞動力的支柱產業之壹。文化產業從業人數澳洲高達10%,加拿大6%,芬蘭5%。近兩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與我國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相比,文化產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差距還相當大。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準確確定文化產業的市場定位。那麽妳認為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市場導向是什麽?

張賢亮:妳引用的還是老信息。只是告訴妳,在2002年,英國最大的出口產品是“辣妹”而不是鋼鐵產品,好萊塢的影視出口量早已超過波音飛機和汽車,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今天西方國家文化產業的進壹步發展。中國需要的是寬松有序的文化市場,不忙著給我們的文化產業“定位”。只要有壹個寬松有序的市場環境,從業者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中國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中國人民的多層次多需求,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決定了每壹個文化行業的從業人員都能在文化市場找到自己的“生意”,座位數以萬計,比人民大會堂的座位還多。行動前的“定位”,其實就是“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目前中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文化輸出品就是姚明。誰“定位”的?

3.加入WTO後,中國的經濟將受到很大影響,文化和文化產業也將受到很大影響。妳認為中國加入WTO後,文化產業將面臨哪些挑戰?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文化策略?

張賢亮:老話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是,也許中國文化產業的“挑戰”會更大,因為我們的文化產業起步晚,基礎比其他產業弱。為什麽起步晚,實力弱?第壹,中國“文化職業團體”(包括影視廣播和出版等)的體制改革。)落後於其他行業的國企改革。長期以來,它們承擔著宣傳的職能,屬於黨政宣傳部門的管理,壹般不管經濟效益和投入產出比;第二,如前所述,“文化產業其實是個人心智的產業”,而正是在個人“心智”活動方面,我們壹直缺乏壹個相對寬松良好的適合探索創新的文化環境;我們壹直在壹個怪圈裏打轉:壹方面“黃、賭、毒、腐”屢禁不止,這壹方面看似“寬松”,另壹方面留給個人心智活動的空間卻不夠。我想不出什麽對策,“文化戰略”的制定也是我力所不及的。但是,從最近壹些暢銷作家和張藝謀的《英雄本色》和《十面埋伏》的處理來看,我們開始采取壹種更正確的做法。暢銷書作家享有充分的寫作自由。盡管張藝謀的兩部電影受到了評論家和媒體的嚴厲批評,但政府仍然向世界強烈推薦這兩部電影。政府開始對文化藝術人才表現出更加寬容、關懷和支持的態度。我認為,應該大力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因為這是關系到壹個民族精神存亡的大事),最後,我們的“文化戰略”將與國際接軌。

眾所周知,您是文化產業的佼佼者,您經營的“西部影視城”不僅是影視拍攝基地,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那麽妳認為妳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張賢亮:首先我必須聲明,我絕不是“文化產業的領導者”。80年代,我在文學創作上不斷突破“禁區”,我可能已經“領兵”了。在文化行業,作為壹個作家,我只是比其他下海的作家取得了更多的成就。我個人認為我成功是因為:1。我在經濟理論方面比其他下海的作家更有準備,這壹點從我1997年發表的長篇文學政治散文小說《中國》就可以看出來,而中國從1997年到今天的社會發展基本上沒有脫離我的預見;2.經過22年的勞教,我養成了很強的忍耐力,很強的挑戰性和不怕風險的冒險精神;第三,其實“西部影視城”只是我文學作品的另壹種,本身就是文化產業。如果我也像其他作家壹樣走出文化行業,我就不會成功。

5.有人說妳在“賣蒼涼”。對此妳怎麽看?

張賢亮:中國80%的國土面積是荒涼的。那些荒涼怎麽能不賣呢?“背叛蒼涼”是日本記者在日本報紙上發表的壹篇報道的標題。那時候真的很荒涼。但是,要讓荒涼“可持續”地銷售,僅僅依靠荒涼顯然是不夠的。遊客是來看和參觀荒涼中的文化和藝術,而不是荒涼本身。我為我的“西部影視城”寫的對聯是:“兩處廢墟經過藝術加工變廢為寶,壹處荒涼的經文經過化妝變成奇觀”。我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做的,這樣不僅可以“持續”銷售,還可以“可持續”發展。

六、文化產業發展不僅不平衡,而且不規律。也就是說,在通常意義上的企業甚至行業發展條件不充分的時候,有優秀的企業,甚至帶動整個行業有蓬勃的活力。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是加州沙漠中壹個被廣泛引用的例子。中國也是如此。《讀書人》不是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文化和讀書人條件最充足的中心城市創辦的,而是出現在偏遠的西部蘭州,而妳也在西部發展文化產業。那妳覺得西部發展文化產業的空間在哪裏?

張賢亮:妳的問題和例子都很好。但妳不妨放大妳的眼睛。說實話,我不太關心“西部發展的空間”,但我關心中國文化產業在世界的發展。之前說了,因為我覺得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繁榮延續的大事。妳說得對:“文化產業發展不僅不平衡,而且不規律。”那麽,經濟相對落後、讀者(受眾)不足的中國,為什麽不能有壹個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文化產業呢?在機械、電子、航空、汽車等制造業方面,中國要趕上西方發達國家還需要很長時間(雖然我們能制造但沒有核心技術,造壹張DVD要付給外國人十幾塊錢的知識產權),但恰恰在文化資源方面,中國有著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可多得的優勢。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只在我們手裏。比如,在沒有任何政府支持的情況下,中國的“飲食文化”風靡全球;沒有經過任何政府推動的中國民間春節風靡全球。紐約巴黎和倫敦的市長每年都會去華人聚居區“拜年”(不過這裏過聖誕節)。可見,只要我們支持壹點,放松壹點,包容壹點,調整思路,開闊視野,中國的文化資源很快就會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世界文化產品出口份額中的壹枝獨秀。別忘了,中國作為商人在世界上僅次於猶太人。開個玩笑,把荒涼的妝點處理壹下就能賣個好價錢。還有什麽賣不出去的?

  • 上一篇:昭通地區藥物專利申請流程
  • 下一篇:種植轉基因抗蟲棉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