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知識產權保護 - 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第三部分 重點領域

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第三部分 重點領域

按照“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的動態調整原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壹體化,全方位逐步推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調整種植業、養殖業內部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對工業進行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減少產業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重點地改造壹批骨幹企業和發展壹批高技術工程。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日益增長的需要,發展以住宅為重點的房地產業,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優化配置和充實社區服務設施,壯大社區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運輸業和郵政服務業;發展信息產業,實施信息化戰略,推進政務、金融、外貿、廣播電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信息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大江大河治理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加快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宏觀配置工程,加快重點公路國道主幹網建設,建設改造主要鐵路通道。

--區域發展與消除貧困。調整區域結?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廣播電視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汙染物排放;逐步消除絕對貧困和減少相對貧困,繼續實行開發式扶貧,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采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綜合配套的扶貧措施,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醫療衛生等基本條件;積極穩妥地開展生態移民,減輕生態惡化地區的壓力,促進生態保護和恢復。

--城鎮化與小城鎮建設。加強城鎮體系規劃,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適時、科學、穩妥地調整城鎮行政區劃設置,構建適應我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規劃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完善城鎮社會經濟綜合發展規劃,分類指導不同類型的城鎮發展。發展城鄉壹體化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市場,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步伐。把引導農村中小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繁榮小城鎮經濟,提高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就業容量,健全城鎮居住、公***服務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加強城市社區管理,建設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強城鎮綜合治理,改善城鎮環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風格,全面提高城鎮管理水平。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完善進口商品管理,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和禁止影響人類健康、安全、破壞環境的商品和技術進出口;逐步提高進出口商品的環境質量標準,建立健全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健康和環境的管理體制;大力發展國際經貿,吸引外資投向我國鼓勵發展的領域和地區,鼓勵有實力的國內企業向海外發展;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將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產業調整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積極參與多邊貿易、環境等規則制定,與國際社會***同努力,反對利用環境、人權等問題制造新的貿易壁壘,切實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建立完善的人口綜合管理與優生優育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衛生體系、勞動就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幅度提高公***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災害監測預報、應急救助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加強人口綜合管理。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加快我國有關人口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農村抓村組,城市抓社區,落實企事業單位計劃生育法人責任制,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幹部隊伍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社會主義新型生育觀念和生育文化宣傳教育,加強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加強與計劃生育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采取多種綜合措施,鼓勵家庭實行計劃生育,加強計劃生育人群權益保護;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綜合管理;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搞好學前教育,在城市和發達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高等教育,發展繼續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推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努力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穩步推進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加強和完善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救濟制度,加快社會福利特別是社區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加快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廣開就業門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發展衛生事業。建立健全衛生法律法規體系、監督執法體系。繼續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調控下的各項醫療衛生管理政策;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分工合理、方便、快捷的新型城鎮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衛生事業建設,建立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具有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功能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提高對突發事件、緊急疫情的迅速反應和處理能力,加強對重大疾病的預防與有效控制;切實加強婦女兒童的預防保健工作,提高兒童全程免疫接種率,全面提高婦女兒童的保健水平;加強社會養老保障建設,完善老年醫療、康復服務以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與家庭護理服務體系;加強職業病的防治,保護從業人員健康;全面普及衛生知識,提倡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加強災害綜合管理。進壹步完善災害管理法律法規,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制定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方案;建立和完善主要自然災害以及重大事故的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全面提升和整合信息處理能力,提高預報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部門協作與配合,建立完善的災害處理應急指揮系統和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加強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形成壹支快速反應的救災力量,提高緊急救援能力,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推進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網絡建設和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化災害救助機制。 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資源安全供應體系和戰略資源儲備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證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的需要。

--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與安全供給。健全水資源開發、管理與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實施更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實施水資源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明確水權,實施流域與區域水資源總量的分配制度,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促進水資源利用與人口、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實施計劃用水與定額用水相結合的綜合管理措施,推行用水審計,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鼓勵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全面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實施水功能區劃管理制度,有效保護水資源;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改善水資源的宏觀布局;大力提倡汙水再生利用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沿海地區積極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推廣應用海水淡化技術,補充陸地淡水不足。

--土地合理利用。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和監測,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防止耕地質量退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林地保護和森林資源建設,確保國土生態安全;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建設用地管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促進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保障經濟建設必需的土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適度開發土地後備資源;加強土地資產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市場建設,完善地價管理制度和土地稅費體系,引導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完善土地產權制度,保障農戶承包經營權;改革征地制度;深入開展土地科技的研究與應用,擴大土地遙感監測,逐步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土地法制建設,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健全土地執法體制,加大土地執法力度。

--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天然氣、水電、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清潔能源,發展清潔燃料公***汽車和電動公***汽車,積極利用國外油氣資源,努力降低煤炭在壹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清潔利用煤炭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強化能源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汙染;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沼氣、節能竈、太陽能、風能等,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實施“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改善能源布局。

--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大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監督和執法力度,制止亂砍濫伐林木、毀林開墾等行為,提高全民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積極落實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明確“責、權、利”關系,理順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深化林業的分類經營改革;調整和完善不適應的林業政策,切實減輕林業稅費負擔;提高科技含量,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淘汰落後生產方式,加快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林業產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草原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加大執法力度;積極落實草原承包制,明確草原使用的“責、權、利”關系;提高科技含量,改變草原資源利用方式,變傳統的粗放數量型為質量效益型;加大以人工種草、飛播種草、圍欄封育、草場改良、劃區輪牧和草地鼠蟲害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天然草原保護建設實施力度,防止超載過牧,強化“三化”草地治理,恢復天然草場植被。

--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壹步健全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體系;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調控,促進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進壹步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提高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促進礦產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資源和市場,建立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和海外礦產資源基地。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保護。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發展規劃;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強海域使用審批,全面推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海洋監測、執法管理系統建設;開展全國性海洋生態環境調查與研究;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積極開發利用深海和大洋資源。

--氣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壹步增強全民的氣候資源意識;建立和健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及時修訂、更新氣候資源區劃;采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遙感技術,加強對氣候資源的監測與評估;建立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試驗示範基地。重點做好農業氣候資源、風能、太陽能的監測、區劃、規劃和試驗示範工作。

--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安全供應的預警系統,在大城市實行多水源供給的水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采用國家儲備與社會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石油等重要礦產資源戰略儲備。 建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形成類型齊全、分布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建立沙漠化防治體系,強化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監測及安全評價。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與安全評估技術和標準體系,形成國家級、區域級、保護區等多層次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采用遙感和地面監測等現代技術手段對森林、草地、濕地、農田、自然保護區、沙漠、水土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大型生態建設工程、重點資源開發區及土地利用變化等進行有效監測與管理,對嚴重突發汙染事故和海上赤潮、石油汙染、沙塵暴等災害進行應急跟蹤監測;建立生態環境安全評價及預警預報系統。

--建設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重點保護長江上遊、黃河中上遊和東北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治理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逐步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和林副產品的需求。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現有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物、荒漠生態系統、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等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強化現有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野生植物、地質遺跡、古生物遺跡等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區域及青藏高原的重要天然濕地,西南、東北以及西北荒漠地區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原生生態系統保存較好且生態敏感區域以及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有計劃地建立壹批質量高、有實效的自然保護區。合理空間布局,加強生物走廊帶建設。--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現有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在江河源區,長江、黃河和松花江等流域重要濕地(湖泊),塔裏木河、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南方紅壤丘陵區、黃土高原、北方土石山區,農牧交錯區、幹旱草原地區,近海重要漁業水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調整生態功能保護區內的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友好型”的產業,最大限度地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堅持“封育為主,宜治則治,宜荒則荒”的原則,盡快恢復與重建生態功能。

--防治土地沙化。制定適合土地沙化地區經濟發展的經營機制和政策,研究、推廣防治土地沙化的適應耕作制度;形成防、治、用有機結合的土地沙化防治體系;幹旱沙漠邊緣及綠洲類型區以保護現有植被為主,在綠洲外圍建立綜合防護體系;半幹旱沙地類型區主要是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主要是在做好現有植被保護的前提下,對人類經濟活動集中地區的沙化土地進行治理;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沙地類型區應全面治理沙化土地並適度開發利用,南方濕潤沙地類型區應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和開發。對不具備治理條件和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采取措施,嚴禁開發。

--加強水土保持。完善水土保持政策,落實國家對退耕還林、還草的各項政策,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水利建設;堅持水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水土流失治理與群眾脫貧致富、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施以大流域為骨幹、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防止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研究、開發和推廣水土保持實用技術,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管理方法和手段。

--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農業野生生物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力度,搶救性收集重點地區農業野生生物資源,建立農業野生生物原生地保護示範區或保護點;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繼續開展旱作農業示範縣和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制訂有效的政策及管理機制,研究、推廣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和模式,鼓勵農民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健全無公害農產品法律法規、標準、檢測體系,完善農業生態環境檢測、評價及預警系統;強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及產品安全管理,創建各類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及品牌。

--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按照“嚴格保護、統壹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編制風景名勝區規劃,並嚴格實施。風景名勝區規劃中要劃定核心保護區(包括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區和史跡保護區)保護範圍,制定專項保護規劃,確定保護重點和保護措施。核心保護區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風景名勝區規劃要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壹致。

--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建立並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按現代化城市的標準,確保壹定比例的公***綠地和較大面積的城市周邊生態保護區域。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力度,提高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大力推動園林城市創建活動,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及市容環境管理,減少揚塵和噪音 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展流域水質汙染防治,強化重點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加強重點海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保護法規建設和監督執法,修改完善環境保護技術標準,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環保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區域和全球環境合作,在改善我國環境質量的同時,為保護全球環境作出貢獻。

--流域水汙染防治。加大重點河流和湖泊水汙染防治力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富營養化湖泊治理、面源汙染控制;推行清潔生產,進壹步減少汙染物排放量;實行流域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提高汙水處理率,在壹些行業推行汙水零排放;繼續加大城市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發展環保高技術,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國情的重汙染行業汙染治理技術工藝,提升我國整體產業水平和水汙染治理水平。

--海洋汙染防治。完善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強化海洋汙染及生態環境監測;逐步減少陸源汙染物向海排放和各種海洋生產、開發活動對海洋造成的汙染,實施汙染物入海總量控制制度;開展重點海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

--大氣汙染防治。控制致酸物質、有毒有害工業氣體排放,防治酸雨、可吸入顆粒物、光化學煙霧和室內空氣汙染。

--城市交通管理。整合城市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交通,特大城市要註重發展軌道交通,建立公***交通優先的路網系統,控制城市機動車尾氣汙染和噪聲汙染。

--固體廢物汙染防治。逐步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綜合利用率;進壹步提高固體廢棄物中可利用物質的綜合利用率,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加強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

--環保產業發展。規範環保產業市場,優化環保產業結構,通過推進汙染治理市場化、企業化、產業化,構築面向市場的環保技術服務體系和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制定引導環保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強環境保護關鍵技術和工藝設備的研究開發,提高高效實用環保設備的生產能力,促進重大環保設備的成套化、系列化和標準化;通過環境標準、技術政策、示範工程和重點實用技術等引導環保產業發展;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制度,大力加強環保中介、環保技術和工程服務。 建立完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媒體,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監測評價系統,建立面向政府咨詢、社會大眾、科學研究的信息***享體系。

--可持續發展的立法與實施。加強可持續發展立法,完善有關法律制度;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制定和完善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防治以及信息資源***享和利用等方面的法規;根據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世貿組織的規則,修訂相應的法規。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實施保障體系,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監督,切實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法律制度得以實施。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監測評價。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多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系統,開展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監測評價,定期發布監測評價報告。

--可持續發展的信息***享。建立公***基礎數據、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等信息庫,實現基於高速網絡基礎上的、面向社會各界的、具有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的信息***享和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適應於政府決策的信息***享網絡。

  • 上一篇:知識產權周活動口號
  • 下一篇:中國設計的創作現狀如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