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方式過於單壹。
從理論上講,打開國際市場至少有兩種方式:出口和直接投資。由於後者在東道國當地生產和銷售,更容易繞過東道國的各種貿易壁壘。目前,中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仍以出口為主。壹方面,中國以千軍萬馬爭出口獨木橋的方式打開國際市場,會導致國內同類企業惡性競爭。為了擴大外貿出口數量,我國目前外貿出口不漲價的矛盾十分突出,很容易被進口國指責傾銷。另壹方面,中國單壹的外貿戰略使得中國出口產品遭遇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例如,美國時間2003年6月117日,《美洲紡織品協定》執行委員會作出決定,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面料、緊身胸衣和長袍三種紡織品進行磋商,從而對上述中國出口產品實施了極為嚴格的配額限制。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了中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TBT)是指壹個國家或地區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和保證產品質量為由而采取的壹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措施。
(1)我國60%以上的出口企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商品金額超過25%,約為450億至500億美元。
(2)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和商品,還包括金融、信息等服務,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中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並造成了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的增加增加了對外貿易的風險。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訴訟,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了對華反傾銷調查的行列。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特保、保障措施等貿易摩擦62起。(2)貿易摩擦的產品和產業結構正在擴大。只要他們認為損害或將要損害其較差競爭力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範圍,他們已經從過去的原材料和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了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3)涉案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1999,委內瑞拉決定采取臨時措施,對中國皮鞋、人造皮鞋、布鞋等鞋類征收300%反傾銷稅。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靴征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也導致了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的擠壓,對我國出口造成了不利影響。
4.我國對外貿易實踐中存在忽視“原產地”規則和“原產地”規則本身不完善等問題。
目前,中國出口商品原產地規則的低標準是壹個致命缺陷。之所以制定這麽低的標準,是因為既要考慮中國與24個國家的普惠制協定中給惠國的要求,又要考慮進壹步吸收外資。如果原產地規則過於嚴格,就會影響外商來中國進行來料、來樣、來圖加工和補償貿易。因此,中國確定出口產品原產地的規則是基於產品:在中國生產或獲得;在中國發生實質性改變,即在中國進行主要和最終的制造和加工程序後,其外觀、性質、形式或用途發生實質性改變;在中國的增加值超過25%。
(1)原產地規則在很多方面不夠嚴謹:1)我國原產地標準以HS稅目變更為準,但《規則》中沒有“按稅目號變更”的書面表述,使得簽證官在理解和實際操作中缺乏統壹的標準;2)《清單》規定的主要加工程序較為簡單,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標準較為寬松,涉及的稅目不全面;3)清單中部分產品的原產地標準缺乏合理性,甚至嚴於普惠制原產地標準;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2)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準低造成了諸多弊端:1不利於擴大加工貿易的加工深度,從而降低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率;2)出口產品中使用了過多的進口成分,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額外匯支出,也不利於我國原材料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3)不利於關鍵高新技術的發展;4)由於標準較低,外商往往通過投資設立企業,在國內從事“三供壹補”業務,在國內申請非常有限的“被動配額”,擠占了國內本來就有限的配額,導致加工貿易對壹般貿易沖擊很大。
5.中國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價值鏈太短,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國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本地化比例不高,導致發展潛力不足。2003年6月至4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665.6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的365.438+0.5%。加工貿易進口456.65438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2.7%。這說明我國加工貿易仍處於典型的簡單加工或裝配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短,產能集中在下遊行業。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會逐漸失去發展潛力。根據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調查,廣東的電子產業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全國同行業第八位到1991年的全國第五位。其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港澳地區的加工組裝產業轉移,但目前的優勢只體現在最終產品的總量上,而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產品設計、材料、零部件生產和銷售嚴重依賴香港和海外,利用中國其他沿海地區。
(2)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極低,導致大量利潤外流。在整個加工貿易的R&D、設計、制造、倉儲、運輸、銷售、服務構成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往往承擔零部件或原輔材料的初加工、組裝、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在價值鏈中占據的環節較少,導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極不理想。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我國企業平均只能賺取出口總收入的8%左右,其余增值產品由外方獲得;在飼料加工貿易模式下,由於外方控制了原料采購、成品銷售等關鍵環節,便於使用轉移價格等手段,使我方企業利潤嚴重流失。
6.中國的對外貿易受政府嚴格控制,進出口自由度高。
(1).國內企業出口產品必須獲得政府批準,大部分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盡管我國不斷改革傳統的貿易體制,如賦予部分生產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但只有少數大中型國有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獲得了進出口經營權,其進出口經營權仍長期受到限制,經營範圍受到嚴格限制。事實上,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並不能真正完全獨立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我國雖然也允許民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主經營權,但準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中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由國家控制。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主經營權的企業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出口產品。這意味著,對於大部分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他們無法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因此他們與國際市場之間仍然存在“壁壘”。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進行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篩選和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夠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不壹定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必然導致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大多數國內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許多國內生產企業也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中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制了中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的民營企業未經政府批準不能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不利於中國不斷出現更加完全自負盈虧,真正具有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市場主體的內在動力和壓力,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的持續增長。可見,對民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中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中國的進出口,但中國的國有外貿公司由於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為了擴大出口,各國外貿企業往往不負責任地在國內提價,在國外低價競爭。這種沒有內部約束的國有外貿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不僅導致出口秩序的混亂,也增加了我國出口換匯的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收益。
(2)在中國,對進口存在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中國自1992以來壹直在降低關稅,但中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著眼於緩解中國過度的國際收支順差,擴大資本貨物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的80%以上是資本貨物),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自由化來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對於壹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不同名義的數量限制,壹些需要進口商品的投資項目,需要政府事先批準或者政府部門給予政策引導。同時,中國對進口程序存在壹些事實上的控制(如需要幾個政府部門的蓋章批準,進口程序過於復雜等。).此外,在政府嚴格控制進口的同時,中國仍對許多產品的進口實行國家壟斷,這實際上是壹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的進口管制雖然在壹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部分行業或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但降低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使國內企業無法獲得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消除我國對外貿易現存隱憂的對策
1.有效實施“走出去”戰略
(1)明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所謂“走出去”,既包括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也包括資本輸出,但主要是資本輸出,即在國外投資辦廠。目前,通過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已經脫離政府的懷抱,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他們無疑應該成為主體。各級政府必須擺正位置,在宏觀調控、服務和監管方面多下功夫,決不能代替企業進行經營決策。
(2)科學確定“走出去”的具體方式。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大致有以下幾類:1)海外直接投資。目前中國對外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平均企業規模為654.38美元+0.98萬。2)對外承包工程和設計咨詢。對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熟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工業基礎全面、裝備制造技術成熟、勞動力資源豐富、管理成本低等綜合優勢;3)對外勞務合作。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其中3/4出口到亞洲國家,勞務人員仍以建築工人、縫紉工等中低檔勞動力為主。
“走出去”作為壹項長期的開放戰略,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在微觀層面,要制定具體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發展戰略,解決“走出去”的區域和產業選擇問題。1)資源開發項目,主要立足非洲、拉美、中亞等友好國家,重點投資這些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農牧漁業資源;2)境外生產項目,重點是東南亞、南非、北非、拉美、歐美等經濟環境好的國家,重點是投資少、見效快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引導企業轉移過剩產能和成熟技術。3)對於國際承包工程,要立足於亞洲、非洲、中東等傳統市場,努力提高市場份額。同時,利用入世帶來的有利機遇,加大對歐美、大洋洲、拉美市場的開發,爭取有所突破;加強勞務人員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素質,在全球勞務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保證原有市場,努力擴大境外勞務規模;在宏觀層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政府應從金融保險服務、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做好國際市場和國情的信息發布和咨詢,滿足國內企業的各種信息需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使境外投資企業管理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防止壹哄而起,在境外搞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自相殘殺。
(3)科學選擇“走出去”的地點。“走出去”要實行多元化政策,面向全球市場,決不能搞單打獨鬥。另壹方面,必須看到,“走出去”的重點地區應該是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和東歐、獨聯體的經濟轉型國家。因為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來看,無論是裝備水平、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但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有壹定優勢。有無比較優勢是“何去何從”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政府企業要防範和規避貿易壁壘,減少損失。
(1)政府。①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外貿保護前置。政府相關部門應密切跟蹤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以便及時了解某壹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相應準備。②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措施,支持“綠色”企業發展。政府應采取優惠政策,扶持壹批符合國際標準、管理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環保企業,同時淘汰壹批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環保意識差的企業。③實施標準化戰略,制定與國際標準壹致的國家標準和技術法規。制定鼓勵政策,統壹和完善我國的技術標準,使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相協調,根據需要將這些國際標準引入我國,使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安排生產,使產品符合進口國的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和加快外貿發展有很大幫助。政府有關部門應服務和幫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規避貿易風險。企業還可以通過勞務輸出、技術輸出、海外投資等方式,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變“銷售地”為“原產地”,規避貿易壁壘。
(2)企業。①企業應強化標準化意識,采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準,嚴格執行標準,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準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創造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企業要重視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只有提高產品及其檢驗檢測能力,才能從根本上突破目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3)企業應投資研發生產符合國外技術標準特別是苛刻要求的先進產品,並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使其產品成為“綠色產品”,以預防和避免貿易爭端。壹旦發生貿易爭端,就要努力通過政府談判,使外國政府取消其技術性貿易壁壘,使企業利益損失最小化。
3.政府應完善應對機制,減少貿易摩擦。
(1)政府。①中國政府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對外談判。政府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中的規定,嚴格調查其他國家對中國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並提出異議。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記錄應對反傾銷的實踐,進壹步澄清有關問題,據理力爭,敦促有關國家修改認定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標準,最終取消對中國的歧視性反傾銷政策和措施。②建立健全反傾銷應對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絡。加強出口競爭秩序的規範化,建立合理有效的出口管理機制,建立和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的出口制度,是減少對華反傾銷投訴的有效措施。
(2)企業。①企業應調整戰略,實施國際化經營。②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在反傾銷過程中,企業要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變被動為主動。
4.完善中國的原產地規則
(1)制定合理、科學、適用的原產地規則。
應根據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適當的原產地規則標準,如確定增值百分比應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比例標準。同時,判斷原產地的標準也不能太低,尤其是判斷出口貨物原產地的標準。原產地規則應具有可操作性、技術嚴謹性和靈活性。
(2)原產地規則應廣泛適用。
在制定原產地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其在盡可能廣泛的範圍內的適用,特別是原產地規則對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實施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中,應包括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所需的原產地判斷標準,以及反傾銷和反補貼中規避措施的原產地規則;應制定優惠進口關稅下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特別是對再進口和再出口產品;確定了配額、許可證管理產品原產地判定的特殊標準,提高了配額利用率,規定了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原產地判定的合理標準。
(三)加強原產地證書簽發管理。
國內可以簽發原產地證書的單位很多,給國內簽發原產地證書的管理帶來了困難,而各個機構簽發原產地證書的標準不壹也給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目前,我國簽發原產地證書的單位有200多家,每年簽發證書60多萬份。每份證書收取50元費用。有些發證單位只憑蓋章收費,不檢查其合同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也不監督貨物。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不利於我國原產地規則的正確實施,也影響了我國與壹些國家的貿易關系,因此應加強對簽發原產地證書的管理。
5.通過提高加工貿易物料國產化率,延伸中國加工貿易的國家價值鏈。
從跨國公司利潤最大化目標分析,加工貿易企業希望通過在當地采購材料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目前,壹些外資企業試圖將零部件采購轉移到中國。因此,為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國產化率,擴大國內物資出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相關政策。
(1)確定科學的產業政策。中國的上遊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長期以來,這些行業生產發展滯後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向下遊行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現行的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政策,很難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
(2)提供資金支持。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料件在質量、規格、成本等方面滿足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支持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向用戶提供試制產品。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新產品試制費、新產品開發費和外貿發展基金中分別鼓勵加工貿易國產化基金,以簡化申請和審批手續。同時,國家應鼓勵建立民間“風險融資”機制,例如,通過減免稅改革,鼓勵企業設立“風險基金”,投資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三)鼓勵來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壹方面,由於中國國內加工企業的大部分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這些產品是間接出口給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的,因此可以對這些產品實行出口退稅,以降低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成本,從經濟角度鼓勵其擴大國內采購;另壹方面,鑒於我國現行出口退稅機制效率低下,對飼料加工企業深加工結轉實行“免、抵、退”會擠占企業大量資金,嚴重削弱出口退稅制度的激勵作用。因此,可以實行優惠政策,對飼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免征相關稅收。
(4)建立需求信息庫。在加工貿易企業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數據庫。由於企業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大量投資於信息收集和更新,投資風險較高,因此國家應實施扶持政策。建立加工貿易可選擇替代產品的專業信息庫和信息網絡,及時公布產品的質量標準、規格、價格和供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