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隨著在線通識教育業務的進壹步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對傳統技能培訓行業變革的作用進壹步凸顯,加上本次疫情的長期影響,在線付費收入規模將繼續以25.2%的復合增長率增長,行業占比將進壹步擴大至465,438+0%。
2019年,技能培訓玩家占終身教育行業收入比重最大,占比近82.8%。但與2014相比,這主要是因為擁有可觀流量、技術、資金等資源的獨立、跨界的通識教育玩家湧入,推動了行業的快速擴張,擠壓了技能培訓玩家的市場份額。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通識教育玩家在繼續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展開了線下市場的布局,進壹步推動了傳統教育行業的業態變革,未來五年其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9%。
到2023年,包括用戶付費、廣告、電商在內的學習平臺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元,行業占比也將超過25%。技能培訓玩家也將探索通識教育業務與主營業務的結合,放大核心教學優勢,深耕垂直領域,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到2023年,其規模將超過654.38+065.438+0000億元,約占行業的74.5%。
就在線服務而言,便捷多樣的學習場景促進了在線付費用戶的穩定增長。此外,本次疫情對促進各年齡段網民在線學習習慣形成的長期影響也將逐漸顯現。未來,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和用戶在線學習付費率的進壹步提高,到2023年,終身教育在線付費用戶將超過6543.8+0.5億。
相對而言,線下付費用戶的滲透是壹個更加長期穩定的過程。其中,2019年,受通識教育服務商推動線下市場集中布局的影響,線下付費用戶增速反向加速。未來五年,隨著線下服務體系的完善和下沈市場滲透率的提升,線下付費用戶規模將保持3.5%的復合增長率。
好的平臺力求“內外兼修”,建立心理可執行路徑,滲透興趣圈,深度連接用戶,吸引培養頭部講師,完善課程內容和服務,實現技術創新和數據驅動。“軟連接”和“硬實力”缺壹不可。
1,心理可執行路徑建立
1)為用戶定義了明確的需求起點和目標終點;
2)基於知識或經驗,為用戶規劃專屬的學習路徑。
2.利益圈滲透
1)產品或服務在相應用戶圈的滲透率;
2)圈子口碑和傳播;
3)圈子資源的對接能力,比如投融資。
3.深度用戶連接
1)用戶數;
2)用戶的付費意願和能力;
3)用戶活躍度和內容生產能力;
4)用戶的社會影響力。
4.首席講師的吸引與培養
1)首席講師人數及合作(獨家/首發等。);
2)首席講師的培訓機制和資源支持;
3)各級講師的內容生產能力。
5.課程內容和服務都很完美。
1)自主知識產權創造能力;
2)內容專業,簡單易學;
3)產品系統化、豐富化、服務完善化。
6.技術創新和數據驅動
1)數據維度和數據量;
2)創新技術研究(如自適應學習);
3)創新技術的應用(如引導課程主題)。
7.品牌信用與口碑塑造
1)企業定位;
2)品牌印象和品牌聯想;
3)品牌信用和用戶口碑;
3)積極的教育成果。
以上七項是國家終身教育平臺的核心競爭力要素。
目前,品牌信用是頭部平臺的核心競爭壁壘。未來,率先完成課程完整性建設的平臺將贏得更大的規模化擴張機會。
剛剛梳理了終身教育行業的格局,那麽終身教育行業未來的增長潛力如何?
增長潛力點1:教育場景下的技術變革
新技術不斷誕生,不斷滲透教育行業。它們壹方面會為B端的生產和傳播提供工具,另壹方面會促進C端的內容獲取和知識結構建立的效率。
(1)關註B端。典型技術中,語音/圖像識別技術可以準確識別音視頻課程內容,生成文稿或定位內容,知識點串聯技術可以拆解並自動連接知識點。
此外,從教育賽道向網絡視頻、網絡音頻、短視頻等專業音視頻行業看齊的“水印”溯源技術,可以基於音頻的主要特征編寫音頻水印,並通過算法實時更新。
——以上技術都在不同維度上促進了B端生產環節的效率提升。
(2)聚焦C端,在典型技術中,自適應學習技術可以根據用戶的即時學習情況自動調整學習內容和優先級,用戶關聯技術可以基於用戶的行為和標簽建立相似人和相似學習偏好的關聯,推薦算法技術可以基於用戶的個體知識結構和學習情況定制符合學習需求和興趣的學習計劃。
——以上技術都有助於C端的精細化學習服務。
雖然教育場景的前沿技術創新仍存在困難,部分技術仍處於應用初期,但其微小的突破將極大地推動終身教育產業的不斷演進,加速教育現代化的整體發展。
增長潛力點二:尊重市場的下沈
以通識教育領域為例:根據工具服務商小E通的數據,從17Q1到18Q3,三四線城市的通識教育用戶占比不斷上升,三線城市的通識教育服務商占比也略有上升,分別達到57.8%和19.6%。
目前各平臺主要通過媒體號、沙龍/社區、代理商/城市據點、實體店等方式進行區域下沈,開拓新的教育場景和用戶資源。
對於下沈用戶來說,隨著終身學習理念和配套課程服務從壹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的普及,終身教育的普及程度將得到顯著提升。
增長潛力點三:協同作戰的價值釋放
經過打磨和實踐,終身教育服務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結構化的、重新交付的多元化商業形態,其產業價值將在與傳統行業和個人用戶的合作中得到進壹步挖掘和體現。
(1)教育:到校出版社。
受限於壹般產品的形式和篇幅,講師只能輸出自己擅長的個別領域的精華內容,專業化教學特色突出,部分優質內容逐漸被收錄為學校教材。未來將在校內外構建大規模的教學內容共享路徑,實現教育資源正反雙向共享。
(2)培訓:為企業制定培訓計劃。
平臺基於企業的具體培訓需求,嘗試通過靈活拆解的方式,為終身教育課程打造定制化的教學服務包。未來將建立系統化、模塊化的定制流程,幫助企業釋放生產力。
3)出版:成為出版社的合作夥伴。
平臺方通過線上內容的市場先驗和微調叠代,向出版社輸出測試內容,成為其重要合作夥伴。未來,通過建立生產單位更小、時間成本更低的市場驗證流程,出版業的生產邏輯將進壹步轉變,產業效率將不斷提高。
4)用戶:輸出多場景教育服務。
軟硬件設備對用戶多樣化生活場景的不斷滲透,將進壹步提升終身教育的市場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