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談判代表:今年7月20日至3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及會前多邊和雙邊磋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本輪談判是2003年9月坎昆會議失敗後世貿組織最重要的壹次談判。目標是完成坎昆會議未解決的問題,即確定世貿組織多哈發展議程下壹步工作的談判框架和基本要素。經過艱苦的馬拉松式談判,世貿組織終於在8月1日淩晨就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貿易、貿易便利化和發展達成框架協議。
多哈發展議程是繼烏拉圭回合之後由WTO發起的新壹輪多邊貿易談判。2003年,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坎昆會議)因各方分歧嚴重而破裂,多邊貿易體制陷入危機。
坎昆會議後,多哈發展議程談判實際上壹直處於停滯狀態。美國和歐洲指責發展中國家應對坎昆會議的挫折負責,美國甚至威脅要將註意力從世貿組織轉移到雙邊和區域合作上。這種強硬立場損害了美國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形象。隨著發展中國家表示願意努力恢復談判進程,美國受到越來越大的世界輿論壓力。此外,對美國來說,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畢竟有其局限性,無法從根本上取代多邊貿易體系的作用。同時,促進包括農業在內的貿易自由化符合美國的利益。美歐在農業問題上達成妥協只是權宜之計。美國仍然希望按照最初的設想推動多哈發展議程談判取得進展。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自身利益,美歐對復談的態度是先冷後熱,從堅持坎昆會議上的僵硬立場,到調整策略,為復談恢復斡旋。2004年6月5438+10月11日,美國貿易代表佐利克致信世貿組織各成員部長,提出2004年不應成為“失落的壹年”,呼籲各方齊心協力推動多哈發展議程談判。
在多哈發展議程談判之初,美國在農業問題上采取了較為激進的立場,但在坎昆會議之前,它與歐盟達成了妥協,這遭到了主張農產品自由化的世貿組織成員的批評,稱這種妥協毒化了談判的氣氛。以" 20國集團協調小組"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最強烈的要求是,應該為最終取消出口補貼設定壹個最後期限。坎昆會議後,美國明確提出為取消農業出口補貼設定最後期限,這表明美國將回到2002年更激進的立場,也標誌著“美歐農業聯盟”的解體。與此同時,美國壹方面對發展中成員友好,另壹方面又試圖區別對待,表示願意給予發展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例如,在農業方面,它明確提出應該有壹種辦法來處理發展中國家數量非常有限的特殊產品,在非農業產品的公式減讓和部門減讓方面向發展中成員顯示了壹定的靈活性,並表示希望在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利益相同的部門取得更大的進展。同時要求經濟發展能力較強的發展中成員大幅開放市場,特殊和差別待遇條款不能自動適用於所有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某壹部門“極具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
歐盟在坎昆會議的挫敗中失分最多。雖然歐盟在農業和新加坡問題上做了壹些讓步,但沒有得到其他成員的相應回應。坎昆會議後,歐盟表示要求重新思考多邊貿易體制,並壹度表示其在坎昆會議上的出價不再有效。然而,歐盟很清楚,長期保持這種強硬立場不符合其利益。首先,歐盟是多哈議程的主要倡導者,並為談判的啟動投入了大量的政治資本。歐盟希望依靠世貿組織與美國爭奪世界經濟的主導權,長期阻撓多邊進程不符合歐盟的利益。第二,與註重市場準入的美國相比,歐盟相對更傾向於在相關規則的談判中體現歐盟的利益。歐盟將貿易與環境、新加坡議題等新議題提上談判議程,談判陷入僵局使其無法實現這些領域的目標。因此,經過幾個月的內部討論,拉米於2003年2月2日提出了新的歐盟立場文件,在壹些具體問題上表現出靈活性,調整了歐盟的立場,重新致力於多邊進程。這份立場文件得到了成員國部長和歐洲議會的支持。與坎昆會議期間歐盟的立場相比,歐盟的新立場有以下幾點:在新加坡問題上采取靈活的態度。歐盟已正式表示,將所有新加坡議題與壹攬子談判脫鉤是可以接受的,各方將自願參與談判,談判結果也可以有選擇地適用。建議首先在貿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購透明度方面開展工作,但我們不同意“放棄”世貿組織的任何議題。這壹立場與之前歐盟要求就新加坡議題啟動所有談判相比有壹定的靈活性,但與發展中成員尤其是發展中成員核心集團的要求(只致力於貿易便利化模式,放棄其他三個議題)仍有較大差距。降低對歐盟關註的其他問題的預期。歐盟關於貿易與環境、葡萄酒和烈酒多邊通知和註冊制度的談判遭到了美國等發達成員和大多數發展中成員的抵制,談判進展緩慢。在新的立場中,歐盟只是表達了對這些問題的普遍關註,其立場也相應軟化。然而,歐盟和美國在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方面的立場是壹致的。在農業問題上,歐盟壹方面重申願意取消發展中成員感興趣的部分產品的出口補貼,另壹方面又將其減讓與其他成員的減讓掛鉤;在非農業和服務貿易方面,我們繼續強調實現實質性市場準入的必要性,特別是在發展中成員之間。然而,歐盟並沒有對發展中成員關心的執行和特殊及差別待遇問題作出實質性回應。此外,歐盟提議給予最不發達成員自由市場準入,意在發展中成員之間制造矛盾,以轉移其在開放農業市場方面承受的壓力。
坎昆會議後,許多發展中國家表示支持盡早恢復多邊進程,拒絕了美歐的無端指責。2003年6月5438+10月,在泰國的推動下,APEC貿易部長呼籲在Debes文本的基礎上恢復談判;非洲集團還呼籲在開羅部長級會議上盡快恢復談判;拉丁美洲成員的部長們也表示支持盡快恢復談判。
發展中國家為應對坎昆會議前美歐形成的農業聯盟而成立的“G-20協調小組”,多次表示希望加緊工作,推動談判取得進展;重申20國集團協調小組願意為多哈回合的成功作出貢獻,特別是在農業領域。
在各方都表現出推動多哈談判的積極意願後,在2004年7月底前就主要問題達成框架協議逐漸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目標。
問:多哈回合談判的內容是什麽?各方的立場和主要分歧是什麽?
答:總的來說,多哈發展議程的談判涉及三個問題:第壹是發展。二是市場準入問題,如農業、非農業產品和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取消各種限制和壁壘。第三個議題是規則的修訂和制定,如反傾銷、反補貼規則和爭端解決機制規則的修訂和完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規則的完善,環境保護和可能的“新加坡議題”規則的制定。
歐盟是此輪談判的主要推動者之壹。它非常重視環境和“新加坡問題”規則的制定,並且誌在必得。各領域的市場準入,尤其是非農產品和服務貿易,也是歐盟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日本、韓國、瑞士、挪威等國與歐盟立場相近。美國註重各領域的市場準入,特別強調在這方面達到高標準。與歐盟壹樣,它壹直是農業補貼批評的焦點,但它並不積極制定規則。不過,它表示,如果市場準入能夠大幅改善,我們可以考慮改革農業補貼,並更積極地制定規則。
“凱恩斯集團”認為,農業是本輪談判的核心議題,如果農業議題沒有進展,其他議題也不會有任何積極成果。他們強調,農業談判的三大支柱(市場準入、出口競爭和國內支持)應達到高標準,徹底改變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嚴重扭曲,促進公平的國際農產品貿易。
由於美國在市場準入問題上的觀點與凱恩斯派接近,凱恩斯派重點關註歐盟、日本等農業補貼嚴重的發達國家。該組織在其他問題上的立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談判的進展。
印度、肯尼亞、南非、巴西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發展和農業補貼感到關切。他們強烈要求改變世貿組織目前的不平衡狀況,改變發展中成員特別是最不發達成員的待遇,強烈批評美國阻撓解決知識產權和公共衛生問題,對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巨額農業補貼表示強烈不滿,並在新壹輪談判中認真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很難指望發展中成員在市場準入、環境和“新加坡議題”上做出讓步和承諾。